聂海胜比杨利伟年龄还大,为何能飞天3次,杨利伟却只能上1次?

牛牛不吃草吖 2024-12-07 17:26:18

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的那一刻,亿万中国人无不为之振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太空飘扬,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然而,这位曾经的“太空英雄”之后却再也没有飞天的机会,相比之下,比他还大一岁的聂海胜却先后三次飞上太空。

那么,这究竟是为何呢?

神舟十二号开启新征程(第一段)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二号F火箭腾空而起直冲云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这标志着由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员组成的飞行乘组,将在太空开启为期三个月的驻留任务。

此次任务中,有两位“老面孔”和一位“新面孔”,聂海胜是第二批航天员,他曾参与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的飞行任务,可以说是经验十分丰富。

刘伯明则也是一名优秀的航天员,他曾在2008年时,参与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并以出色的表现完成了航天任务。

而汤洪波虽然是首次飞行,但作为2010年后选拔的第二批航天员,他接受了系统的训练,并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此前,他们三人已在酒泉基地进行了3个多月的集中训练和考核,从体能到心理,从操作到配合,每一项都必须达到最佳状态。

历经千挑万选、层层考验,他们最终从众多优秀的航天员中脱颖而出,成为进驻天宫空间站的第一批“入住者”。

神舟十二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三位航天员将在天和核心舱内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为后续工作积累经验。

同时,他们还将迎接神舟十三号、十四号的来访,与后续航天员完成首次“太空会师”,这是一次全新的征程,同样的,这对航天员的身心都是一次巨大考验。

航天员选拔标准严苛(第二段)

在神舟十二号的3位航天员亮相之际,有一个细节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他们的平均年龄达到了52岁。

在普通人看来,50多岁意味着人生“下半场”的开始,因为这个年纪的体能和精力都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但对航天员来说,这个年龄似乎才是“黄金期”。

事实上,我国首批进驻天宫空间站的3位航天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这背后,是一套极为严苛的选拔标准和训练体系。

航天员大队成立于1998年,最初从1500多名飞行员中选拔了14人,这其中就包括杨利伟和聂海胜,经过5年多的刻苦训练,他们终于在2003年完成了首次载人飞行。

航天员选拔的第一关是身体条件,他们必须具备优秀的生理机能,且能够适应失重、辐射、噪音等极端环境的考验。

同时,身高、体重、视力等指标也有严格限定,通常情况下,航天员都要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因为他们具备长期的飞行经历和较高的身体素质。

除了身体之外,心理素质也至关重要,航天员在太空中要面对孤独、封闭、紧张等多重压力,这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选拔过程中,他们要接受心理测试和模拟训练,以检验是否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判断力,这就要求航天员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最后,还要考察航天员的技术能力,现代航天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操控它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航天员不仅要学习航天医学、力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同时还要熟悉飞船的结构、性能和操作流程,这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领悟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正是由于标准如此之高,我国航天员的选拔和培养周期非常长,从最初的选拔到执行首次飞行任务往往需要7到8年的时间。

而在这个过程中,竞争也非常激烈,每一次选拔都要从数百名优秀的候选人中层层筛选,最终只有少数佼佼者能够留下来。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多选拔一些年轻人?这样不是可以为未来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吗?

事实上,航天员的选拔从来不以年龄为唯一标准,既要“新”也要“老”,关键是要保证执行任务的质量和安全。

年轻人虽然体力充沛、接受能力强,但缺乏阅历和经验,而资深航天员虽然年龄稍大,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飞行经验和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况且,航天员的“职业寿命”并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短,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们完全可以在50岁以后继续执行任务。

国际上就有不少“高龄”航天员的先例,比如美国的约翰·格伦,他在77岁时搭乘航天飞机执行了一次太空之旅,这充分说明年龄不应成为航天员的“紧箍咒”。

杨利伟首飞面临重重危险(第三段)

2003年10月15日,当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那一刻,中国航天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这是我国首次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伟大壮举的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危险和艰辛。

事实上,杨利伟能够成为首飞航天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长期面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很多关键技术都需要自主攻关。

在神舟五号发射之前,我国还从未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行,一切都是未知数。

更雪上加霜的是,2003年恰逢航天史上的“多事之秋”,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时突然解体,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杨利伟和他的团队并没有退缩,在漫长的训练和准备过程中,他们克服了无数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最终,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坚定的意志,神舟五号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然而对杨利伟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飞行过程中,他先后遭遇了三次生死关头,几乎耗尽了所有的勇气和毅力。

第一次是在火箭上升段,当飞船突破大气层进入太空时,剧烈的振动让他感到五脏六腑都要被撕裂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几乎让他失去意识。

第二次危机发生在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当飞船与大气层高速摩擦,舱外温度骤升到上千摄氏度时,右侧的舷窗突然出现了裂纹。

尽管后来证实那只是表面的防热涂层开裂,但在当时,杨利伟几乎以为自己必死无疑。

第三次惊险出现在着陆的最后时刻,由于返回舱的降落伞出现异常,飞船下降的速度远远超出预期。

就在即将触地的瞬间,反推力系统启动才避免了“硬着陆”的悲剧,但剧烈的冲击力还是让杨利伟的嘴唇磕破,血流不止。

尽管最终化险为夷,但这三次濒死的经历还是给杨利伟的身体和心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也正是因为首飞时遭受的重创,杨利伟此后再也没有执行过航天任务。

尽管他仍然是中国航天员大队的一员,并且一直活跃在航天员选拔和培养的一线,但他的身体状况注定无法再承受太空飞行的考验。

航天英雄用生命铸就辉煌(第四段)

当我们回顾杨利伟和聂海胜的航天经历时,一个鲜明的对比浮现在眼前:一个是“只飞一次”的首飞英雄,一个是“三探苍穹”的传奇人物。

这种差异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个人的选择,但无论如何,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中国航天史上的辉煌篇章。

杨利伟出生于1965年,比聂海胜小一岁,1998年他们一起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开始了长达5年的艰苦训练。

凭借出色的表现,杨利伟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神舟五号的首飞航天员,而聂海胜则成为了他的替补。

对杨利伟而言,这次飞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升空到返回,他都面临着生死考验,尽管最终完成了任务,但巨大的压力和创伤还是让他的身体遭受了严重透支。

然而,即便身心俱疲,杨利伟仍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在随后的日子里,他积极投身到后续航天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中,为中国航天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同时,他还时刻关注着空间站计划的进展,力所能及地提供经验和建议。

相比之下,聂海胜的航天之路则要顺利得多,作为杨利伟的替补,他目睹了首飞任务的全过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为他日后的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除了个人的努力外也得益于时代的进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中国的航天技术日臻成熟,飞行环境和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这让聂海胜等后来者,能够在更加安全和舒适的条件下执行任务,不必再承受杨利伟那样的伤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飞天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即便是今天,对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依然严格,对身体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依然很高,能够通过层层考验,足以证明聂海胜的非凡实力。

正是凭借过硬的本领和意志,他才能一次次地挑战极限,一次次地刷新纪录。

回望杨利伟和聂海胜的奋斗历程,我们不禁感慨:英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身后是几代航天人的接力传承,他们眼前是亿万国人的殷殷期望。

正是在这种使命和责任的激励下,他们才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谱写出新时代的“太空雄章”。

通过对杨利伟和聂海胜的航天经历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从首飞的艰辛探索,到空间站时代的全面开启,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铸就了今天的辉煌。

杨利伟作为首飞英雄,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创伤,但他用血肉之躯开创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而聂海胜则代表了新一代航天员的风采,他以过硬的素质和能力,续写了“太空传奇”。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航天员前赴后继、再创佳绩,让我们期待着,期待着更多的中国航天员用灿烂的中国红,在太空中留下绝美的印记。

1 阅读:785
评论列表
  • 2024-12-08 07:34

    揚利伟是首次在中国升天的开創人。 聂海胜是在前人走过的路又自己重新的踏胜人。都是中国人民的伟业拓展人!

牛牛不吃草吖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