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自我?

鹰哥爱写文 2024-05-05 08:50:53

​《清醒地活》作者:迈克·辛格

​上一节我们讲到,要为心灵窃取自由,需要我们减少内心的恐惧,坦然面对痛苦。那么,这一节呢,我们来聊聊,如何在内心超越自我。

放下“所知的世界”

在很多人想法中,超越自我就是走出舒适圈,去挑战更难的工作,完成更大的任务,获得更多的回报。但在辛格看来,这种超越自我还属于物质层次,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的内心需求。这也造成了,很多人为工作付出了很多,结果依然觉得内心空虚,成就感不足。

那什么才是心灵上的自我超越呢?简单来说,就是打破我们对生活的固有认知,改变内心中的既定规则。比如,有的人总觉得,外部世界很不安全,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可能对自己造成很多伤害。为此我们要严格的保护自己,给自己建起高高的“心墙”,不要轻易对别人透露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是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辛格认为:伤害和痛苦是人内心成长的一种代价,很难完全避免,所以与其恐惧那些尚未可知的痛苦和伤害,不如坦然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

那反过来看,也有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很美好,大家都非常善良,都很有道德感,当别人需要帮助,每个人都能挺身而出,为他人付出。可是这样想的人,当他们遇到那些自私自利的行为,又会觉得很痛苦,认为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挑战,分分钟经历“三观崩塌”。

其实,所谓的“超越”,就是要改变对生活的固有认知,暂时放下“所知的世界”,不要用残酷、痛苦、美好、丰富多彩这样的词汇去定义它。不要因为看到黑暗,就每天生活在忧虑和不安中,对外界严防死守;也不要因为看到美好,就每天喜气洋洋,对任何事物都照单全收。

生活就是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的定义而变得不同。我们把生活具体到每个人,每天的经历,其内容又完全不一样。我们应该做的是,抱着开放的心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去接受现实的样子,而不是简单地定义它。

为此,辛格指出,这其实是一个“顿悟”的过程,也就是突然之间就明白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每天都或多或少,会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比如,很多人认为,我必须要有房有车才能结婚生孩子;我应该要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不要得罪任何人等等。

但如果我们反思一下,这些我们所知的观念,就一定真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像一个人无论怎样做,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一样,更关键的是,人生来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是为了做自己。

当一个人开始想通这一点,就已经走在了顿悟的路上,而顿悟的前提,就在于接受现实:我们生来不是为了取悦别人,也无法取悦每一个人。

同样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固有观念。它们有的来自从小的家庭教育,有的来自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有的在我们工作以后慢慢出现。但我们应该知道: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必去为生活中的所有事情负责,就能够慢慢看到生活本来的样子,一步步超越自我。

用未知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在书中,辛格还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在国外很多人会给宠物戴电子项圈。这个项圈的作用是,当宠物离开固定区域的时候,发出电流,随着电流一点点变大,让宠物逐渐感受到疼痛,它们就会自动停下脚步,不再乱跑。就这样,那些宠物被限定在了一个固定的区域内。

有趣的是,这个所谓的电子项圈,其实放不出多大的电流。只要这些小动物稍加忍耐,跑过那个区域,电子项圈就会停止放电,它们也就自由了。然而,绝大部分的小动物,都不会尝试突破电子项圈,而是浅尝辄止。

这其实就像很多人对生活的态度。有的人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固有观念的影响,就会觉得自己面前有一堵“无形的墙”,不应该向前,于是停了下来。

但实际情况是,所谓的“墙”其实是人自己想象出来的,只要愿意经受“电子项圈”的痛苦,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为此辛格建议,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坚持“未知眼光”,给每一件原有的事物“更新”的机会,不要想它原来如何,而是要学会接受。

比如,我们某个关系不错的同事,一天上班突然变得烦躁,对我们的态度很差,不愿意再提供帮助。一般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想:是不是我哪里没做好,得罪了他?我应该怎么去弥补,修复和朋友的关系呢?

当我们陷入这样一种思维,实际上就是被“固有眼光”束缚了。对于这样一位同事,我们过去的关系固然重要,但我们的重点,并不应该是“如何修复过去的关系”,而是如何“接受现状”。

因为当我们试着去修复这段关系,去理解同事转变的原因,去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在重复过去的相处模式。将来如果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我们还会再次陷入当前的困境。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真正该做的是,不去在意那些负能量,不要逃避,保持开放和接受的状态,不必为此感到困扰,然后放松下来。我们会慢慢发现,那些令人痛苦的负能量,似乎也就没有那么折磨人了。

意识到身边的“假象”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们会经历别人的不理解,会变得怀疑自己,认为自己无法坚持下去。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应该把自己的世界,都建立在和他人的关系之上,或是建立在某件外在事物上?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就无法避免因为外界的变动而伤心、失望的情况。

那么,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就会明白,放下固有的观念,采取全新的眼光,需要我们寻回主体性,把自己作为认知世界的起点,这样塑造的内心世界才是稳固的。

为此,辛格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寻找自己“执着”的地方,去看看那些在生活中,自己特别在意的事物,留意它们是不是能够长久地给生活带来意义。

比如,一个人拼命赚钱,想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他认为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人生才有价值。这个想法当然没错。但我们如果假设一种情况,这个人好不容易,凑了一个首付,过上了每个月还房贷的日子,内心无比满足。

但是这个时候,经济突然变得不景气,房价开始下跌,这个人的房子也开始跟着降价,可他却依然要为房子支付高额的贷款,并为此感到十分痛苦。这其实就是一个过分执着的情况。因为他执着的房子带来的满足感,并不能为他的人生带来持久的价值与意义,反而为生活增添了很多困扰。

所以,辛格指出,在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恒久的事物,其实是一种假象。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会逐渐褪去价值的外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内心稳定,就必须放下这些内心执着的事物,回归自身,专注自己的感受,让生活继续下去。

我们要学会去体验,而不是试图控制这些事情。只要在内心放下了这些事情,也就能超越自我,让生活变得轻松。

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放手的快乐”。放下执着,不再去想方设法争取好事,排斥坏事,允许一切事情发生,只是接受、去应对。

当然这种“放手”的状态不意味着不再努力,也不是躺平,而是在尊重生活的前提下,尽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如此,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解放。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