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官网悄然上线的一份民意调查问卷,在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是否应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这个承载着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历史记忆的名称变更提议,不仅折射出美国军事战略的根本性转向,更可能重塑全球安全格局的认知框架。
追溯至1789年,美国首任战争部长亨利·诺克斯建立的"战争部",曾在1812年美英战争、美墨战争等对外扩张中扮演关键角色。1947年更名为国防部,标志着冷战时期战略防御思维的成型。如今提议回归"战争部"名称,恰逢美军全球部署调整:财年国防预算达8420亿美元,其中270亿专项用于"太平洋威慑计划",关岛基地扩建工程加速推进,这些动作与名称变更形成战略呼应。
更名背后是作战理念的颠覆性变革。国防部"复制者"计划投入35亿美元,计划在2025年前部署数千架AI无人机;海军"幽灵舰队"项目已有10艘无人舰艇在西太平洋试航。这些技术突破支撑着"攻势主导"战略——美军联合参谋部《2035联合作战构想》明确要求"具备全球打击能力"。名称变更实质是为新型作战模式正名。
日本防卫省近日将2024防卫预算提升至6.82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澳大利亚宣布未来十年投入3000亿澳元进行军力现代化。这种连锁反应印证着更名提议的外溢效应:当主导者撕去"防御"标签,盟友被迫重新校准战略定位。值得警惕的是,北约正在审议《战略概念》更新草案,"集体防御"条款可能向"前沿威慑"演变。参考链接
名称变更将冲击现行国际法体系。《联合国宪章》第51条关于"自卫权"的界定,建立在"受到武装攻击"的前提上。若主要军事强国公开宣称"战争"职能,可能为"预防性战争"提供法理借口。国际法院前院长彼得·汤姆卡警告,这种转变可能削弱二战后建立的集体安全机制,使"先发制人"成为常态。
站在十字路口的不仅是美国军事机构,更是全球安全秩序。当"国防"褪去最后的温和外衣,"战争部"的命名将成为战略进攻性的宣言书。这种转变既是对大国竞争时代的应激反应,也可能成为点燃新冷战导火索的火星。历史经验表明,军事话语体系的重塑,往往是实质性战略转变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