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著名诗人高适路过宿州,写下……

宿说城史 2025-04-13 20:19:09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歌回荡垓下,四面楚歌溃散楚军。高适笔下,符离西偏、灵璧石乡,交织着项羽的绝唱与虞姬的遗恨,在阴陵月夜中凝成盛唐豪迈与历史苍茫。

《东征赋》节选

高适

下符离之西偏,临彭城之高岸。连山郁其漭荡,大泽平乎渺漫。昔天未厌祸,项氏叛涣。解齐归楚,自萧击汉。天地无色,风尘溃乱。悯君王之𫐘轲,混士卒以奔散。苟炎运之克昌,岂生人之涂炭。

次灵壁之逆旅,面垓下之遗墟。嗟鲁公之慷慨,闻楚声而悒于。歌拔山以涕洟,窃霸图而莫居。摈亚父之何甚,悲虞姫之有余。出重围以狼狈,至阴陵以踌躇。顾天亡以自负,虽身死兮焉如?登夏丘而寓目,对蒲隧而愁予。问取虑之斯在,微长直之舍诸。

高适,唐朝中期名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

“下符离之西偏”,符离,古代曾多次为州、郡、县治所,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时期的符离塞,以境内有离山,盛产苻蓠草得名。秦始设县,曾为侨置睢南郡、睢州治所,唐建置宿州后,符离成为宿州附郭县,白居易曾在此居住二十多年。

“大泽平乎渺漫”,大泽乡,在宿州城东南,得名于行道途中的一片低洼湖泊,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地。有涉故台等景点。

“次灵壁之逆旅”,灵璧,今宿州市辖县,山川灵秀,有石如璧,故名“灵璧”。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灵璧石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之首。

“面垓下之遗墟”,垓下,位于灵璧南,是一处古战场,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闻楚声而悒于”,四面楚歌,生动刻画了项羽军队陷入绝境的心理状态。刘邦通过让士兵唱楚地民歌,瓦解了楚军斗志,最终导致项羽突围失败、自刎乌江。

“歌拔山以涕洟”,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是足以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抒发了项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悲虞姫之有余”,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项羽兵败时,虞姬在楚营内自刎,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霸王别姬”的传说。灵璧境内有虞姬墓,位于大运河遗址的南侧。

“至阴陵以踌躇”,阴陵山,位于灵璧和泗县之间,旧传楚霸王项羽曾失道于此。此山不大,却名见《史记》,明代诗人叶志淑在诗中咏道:“阴陵山北小村西,旧说重瞳向此迷。今日偶经征战地。残阳古木任鸦栖”。虹乡八景之“阴陵月夜”—“阴色低沉锁路穷,陵前兵败亦英雄。夜光含恨人何在,月满如颜缺似弓。”就是指的阴陵山夜景。

“登夏丘而寓目”,夏丘,今泗县古名,西汉置夏丘县,并设夏丘侯国,王莽时期改名归思县,唐武德六年,在此设仁州,唐武德六年,废夏丘县入虹县。

“问取虑之斯在”,取虑,古县名,在灵璧北,取虑故城今日叫做潼郡村,南朝梁萧衍在武定六年在取虑城置潼州。取虑城为潼州治所亦曾是睢州治所,北齐天保七年取虑县废。在周朝,取虑就已经是一个城邑。 《通志·氏族略》载:“徐偃王子食邑取虑,因氏焉”,取虑,也是一个古老的复姓,周朝徐国(国都泗洪县境内,即<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徐)国君徐偃王之子在取虑,后人以取虑为姓,潼郡村,是取虑姓的发源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