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不敢写的关键点:党锢之祸

杨培川 2024-08-14 10:37:15

三国演义不敢写的关键点: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罗贯中只是几笔带过。

我们看184年黄巾起义的阵势和特点,张角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天代表着黄颜色,按五行思想,排在象征着汉王朝的红色后面,甲子年正是184年。

这几句口号能够表明,黄巾起义经过非常周到细密的计划,不是突然暴动,在当时,农民阶层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事实上,张角还取得了宦官作为内应,但最终败露了,所以原定在3月5日的起义,提前到2月。

接下来是起义军的阵势,张角把信徒按照万人,分成大小36个方,每一方都设将军统率,这种纪律和规划,当时的农民同样很难做到,依靠张角一人也不可能。

张角是太平道教主,他肯定是识字的,但这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的起义,肯定而且必然有很多知识分子的帮忙。

这些知识分子,不少是下层读书人,对东汉末年的体制不满,还有一部分,是受到党锢之祸的打压,而选择了帮助张角。

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在166年,清流派领袖李膺被宦官牢脩,以煽动太学生、诽谤朝廷的罪名诬告,有200多人被逮捕,次年,在外戚窦武的帮助下,被逮捕者得到释放,但仍被遣返回家,禁锢在家里。

167年,窦武和另一个清流派领袖陈蕃,密谋发动政变,以期推翻宦官势力,但失败被杀,169年,在宦官曹节的诬告下,李膺等100多个清流派被处刑,和他们有关系的人被罢官禁锢,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也就是说,汉末的党争加剧了朝政的混乱,更无人去关心底层的死活。

有意思的是,1400年后,明末的党争又重演了这一幕党同伐异的闹剧。

黄巾起义就是在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朝廷党争剧烈的大环境下爆发的。

再来看起义地点,河南颍川郡,颍川是汉末文化程度最高、清流派文人大量聚集的地区,陈蕃、李膺等文人,都出生在这里,所以更能证明很多知识分子投靠了张角,或者说他们在背后推动了这场起义。

在最早版本的嘉靖本三国演义中,几乎没有党锢之祸的描写,之后的毛本通行本加了“桓帝禁锢善类”等几句话。

罗贯中不写党锢之祸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他骨子里是反对黄巾起义和农民起义的,他是坚定的拥刘派,奉承汉王朝的正统,再加上他自己也是知识分子,自然不会写知识分子在背后策划起义的细节了。

从演义的剧情去看,黄巾起义也仅仅是为了引出曹操、刘备和孙坚的一个引子而已,只是各路诸侯刷经验升级的小兵。

1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