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对外作战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教训当属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180师,当时一度被传为“全军覆没”,以至于毛主席都多次致电志愿军司令部:180师情况如何?甚以为念。
待战斗结束后清点人数,入朝时有11300人的180师,归建就只剩近4000人,虽没有被全歼,但短时间内失去了战斗力。
客观来讲,180师的失利跟师、军、兵团、甚至志司都有关系,在彭老总心里,兵团这一个环节问题是最大的。他后来见到陈赓就懊悔地说:要是你腿不出毛病,三兵团就不会损失180师!
那么,陈赓当时的身体状况究竟如何?如果由他入朝能否改变180的结局呢?
一、陈赓为何没带第三兵团入朝?
1950年11月,越共在边界战役获取胜利,越南的局势基本已经稳住,前来指导工作的陈赓便奉命回国。
他向中央汇报完越南的情况后,主动请缨率部入朝,毛主席对于他的精神赞赏不已,立马表示同意。后来主席还对别人说过:
陈赓从越南回到北京,向我汇报援越抗法的事情。他提了个要求,想去朝鲜。我说,你陈赓就是好战,刚听说和美帝打就有了精神,病也好了一半。那你要感谢杜鲁门喽!
不久后陈赓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准备率12军、15军、60军入朝。
12军是老6纵,王近山的核心部队,原隶属于第三兵团;15军是老9纵,陈赓的部下,原隶属于第四兵团;60军是华北出来的部队,原隶属十八兵团。
虽然三部之前配合得不多,但陈赓凭借超强的能力和够高的威望,绝对能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时,左腿突发疾病,剧烈肿痛难以行走。
这也是老毛病了,陈赓早年腿部受过三次伤:东征时右腿中弹、南昌起义转移时左腿三处中弹、1932年秋扶山寨阻击战中右腿又中弹,就落下了很严重的病根。
去支援条件艰苦的越南,陈赓经常要翻山越岭、徒涉江河,加之指挥越共部队打仗太过费神,导致身心俱疲,沉疴宿疾就爆发了。
这个节骨眼上出问题,陈赓着急得不得了,连忙请来医生,希望数日内改善一下情况,只要能拄着拐走路,他就随第三兵团入朝。
然而经过几名专家会诊,确认这是左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必须治好后才能行动。所以,陈赓只能带着遗憾留在北京,第三兵团实际由王近山来指挥。
二、如果是陈赓指挥,第三兵团战绩是否会变好?
王近山在国内打得还是很好的,邓政委就说过:二野在解放战争中谁的功劳大?我看是王近山同志。第三兵团的三个军里,有一个又是王近山的老部队,陈赓就选择了相信。
然而,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第三兵团的战报却把陈赓给吓了一跳,伤亡合计超过3万多,还出了180师这样的悲痛教训。还在疗养的他,立马不顾病体赶往朝鲜。
彭老总见到他后,也有些后悔,拉着他的手说:要是你腿不出毛病,就不会损失180师!
这番话并非客套,陈赓在解放战争中虽名义上隶属中野(二野),但长期是独立发展,他很早就开始指挥4纵、9纵、孔从洲起义部队等在伏牛山地区发展,有丰富的大兵团作战经验。
在这方面,陈赓比长期指挥一个纵队的王近山要强。
王近山及兵团部在180师失利一事上有这几点责任:
1、没有设置预备队,60军三个师当时被王近山拆成三部分,180师正面冲锋,179师调归15军在大水洞方向、181师前往加里山方向配合12军,这导致180师遇险时没有部队及时接应;
2、提前撤走15军,志愿军冲过北汉江的有三支队伍:15军、180师、63军。本来志愿军司令部约定5月23日晚全体回撤,但志司单独让39军在22日晚先撤,王近山有样学样,让15军也在22日晚先撤了,使得180师左翼门户大开;
3、电台无法及时联络,5月23日第三兵团致电麾下各部,必须等到伤员转移后才能撤退。180师执行了命令,可当天下午隶属于19兵团的63军没打一声招呼就走了,导致180师成突出部,被隔绝在北汉江以南。
这时180师师长郑其贵、60军军长韦杰都很着急,致电兵团部,希望允许后撤,但第三兵团在转移时,电台被炸,迟迟无法联系上。180师就苦苦等了一天命令,错过最佳撤退时机;
4、恢复联络后要求继续坚守,5月24日,180师除了背靠北汉江以外,另外三面都出现敌人。60军军长韦杰不忍该师全军覆没,咬牙下令撤退。
在付出一定代价后,180师大部还是成功渡江,在加德山一带组建防线。本来他们准备阻击一阵后就继续向北,但这时第三兵团电台恢复,要求他们原地坚守、掩护伤员撤退。
这道电令,基本定下了180师的结局。之后美军迅速包抄,180师赶在最后一刻撤退,韦杰派出过几次援军,都被打退。
而美军利用强大的机动性抢先占领鹰峰,最终,180师魂断鹰峰,师长郑其贵下令砸毁电台、烧毁密码本,全师分散突围。
不说换陈赓来指挥就能打爆美军,但至少以上几点过错,头脑灵活的陈赓是会不会犯的。随后他就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三、陈赓如何调整改变?
陈赓抵达朝鲜后,仔细看完每次作战的记录,敏锐地察觉出敌我之间最大的差距是机动性。
我们只能靠两条腿,人家却有四个轮子、还有天上飞的,敌人已针对性地发明了“磁性战术”,如果我们还不调整,胜利的天平就会慢慢向敌人倾斜。
那要怎么做呢?陈赓想到了坑道战。曾经在淮海战役的双堆集,情况就有些相似:敌人同样持美械、我方装备同样处于落后、战事同样陷入困境,最后双堆集就是用坑道战来应对的。
这样既可以最大程度抵消重火力的冲击,还能以最小的伤亡将战线稳住甚至推进。运用到对阵美军之事上,坑道不也正好可以迟滞装甲的突进吗?随即陈赓向中央申请把王耀南调过来。
王耀南自土地革命就是我军工兵兵种的领头人,他来到朝鲜后,根据实际情况构筑了一张张蜂窝式的火力互补坑道网。这在之后让美军吃尽了苦头,也让志愿军稳住了战线。
除了对全军的贡献,陈赓还特别关注180师。专门调60军老军长张祖谅入朝继续当军长、五次战役表现出色的李钟玄、唐明春分别出任180师师长、政委。
一番大换血后,部队重新整顿,等他们再上前线,作风和战斗力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1953年夏季反击战中,180师攻克方形山敌军一个营的阵地,继而攻克949.2和870等高地,歼灭伪五师2000余人,将阵地前推了30平方公里。
金城反击战时,180师又攻占黑云吐岭、白岩山,深入敌纵深10余公里...在朝鲜战场跌倒,最后又在朝鲜战场站起来。
从志愿军以及60军、180师的这些改变中以管窥豹,如果第三兵团最初是陈赓带着入朝,凭借他的知人善用和因地制宜的灵活,打得就不会那么惨烈,可惜啊,偏偏那时旧疾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