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处处是坑?都是误解!不是古人刁钻,是因为今人太简单

艺素简 2022-12-28 17:00:29

误将笔法当笔画是学不好书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前面分析过的“永字八法”里的“侧法”,很多人把它当成点画来学。还有,把“永字八法”里的“趯法”当成钩画来学。

以这种观点入手学习,却发现,古人留给我们的文献很多地方都讲不通。就拿上次说的那个“侧”来说,现代人很容易理解成偏锋用笔的“点”画,因为“八法”定义了:点为侧。

文献中的“永字八法”

可是继续往下看解释就不通了,“侧不得平其笔”,偏锋为什么不能平这笔锋呢?难道这个侧锋还要半立着写点?

所以,有些人断定“永字八法”是假的书法论著,它的说法处处矛盾,处处坑啊!也有人说“永字八法”是有人冒名胡乱写成的,总之不能学。于是这些看不懂古人论著的人得出一个结论:根据古人书论根本就不能学好书法。

木刻本“永字八法”

但如果把侧当成笔法,一切就迎刃而解了。侧是一种用笔方法,即让笔锋斜侧着从空中落到纸上,通俗一点叫作凌空落笔。这样的入笔动作当然不能“平”了,平的基本字义是“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侧法就是自上而下倾斜而下,王羲之他们说侧像山上斜抛的坠石一样。

看看,并不是“八法”有假,也不是古人故弄玄虚,实则是我们才疏学浅才看不懂啊!别不服气、别不以为然!下面这个字可能都不认识!

今人分析“永字八法

趯,这个字现在几乎不用了。当它读作(yuè)时,被跃代替了,就是踊动,连续跳跃的意思。像毛毛虫的爬行,一踊一踊的。当它读作(tì)时,又被踢代替了,就是踢起来的意思。遇到这样的字我们就蒙头转向了,于是就有人抱怨古人太刁钻。

真的是古人刁钻?故意弄出些让今人不能理解的字来难为我们吗?

当然不是啦!古人哪里知道我们这些人这么简单啊!不知道古今异义,更不知道古人文字的用法。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稍微一曲折就会转不过弯来。我想,古人如果知道他的后世子孙头脑如此简单,定会不厌其烦地用繁复的注解告诉我们的。

记载文字古意的《说文解字》

很显然,趯字从来没有过钩的含义,它是一个有动态的字,是一个动词,又引申出形容动词的副词的词性。这跟永字的钩的形象相差太远,古人不可能用它来表示钩的形状。

趯字这两种读音在书法中同时是两种不同的笔法,作副词时,形容笔锋在纸面上的动态,叫趯(yuè)锋(另文详叙)。做动词时,描述笔锋被手挑起的方法,叫趯(tì)法,这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第四个方法。

古时的文字学书籍

书法中的钩画有两种,一种圆钩,一种折钩。圆钩用篆籀笔法,行笔过程中不停笔,一笔转过,这种笔法在汉晋时就已经被叫作古法用笔了。

第二种在隋唐时被称作新法,出钩之前驻笔,踆笔蓄势,得势踢出成钩。这就是楷书里的钩画,那一踢就是趯法。也有的钩不用趯法,只驻笔,不踆笔,而是用笔峰送出去,米芾的行书常用这种方法。

米芾作品里的钩画

直白一点说,凡是踆笔后挑出来的,都叫作趯法。三点水里是没有钩画的,但是有趯法。第三笔的提画,先侧势踆笔,然后向右上踢出,这就是趯法。所以说,钩中可有趯法,趯法不一定都写成钩。

把“永字八法”里的八个字的当成笔法来看,所有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并且用这样的观点看“永字八法”就不再觉得它浅显,掌握了这八种方法,书法就有了质的飞跃。

挑里也有趯法

书法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为病。有了这八种方法,结合各种笔画,就产生了无数种笔势。这样书写出的作品自然会姿态万千,如层峦叠嶂,美不胜收。

不但点可以用侧法,横的起笔也可以用侧法,竖画的起笔也可以用侧法……唐楷之所以被米芾批判,正是唐楷的起笔处都是斜切的侧笔,少有变化!欧颜的楷书相对其他楷书,但在起笔上就已经多了些变化。

颜真卿的三点水

当然了,笔法也不止“永字八法”这八种,还有腕底法,还有隐笔法,一时是说不完的。

把“永字八法”里的这八个字当成笔画,确实没有什么可学的。书写没有了笔“法”,只剩下笔画,也就不能叫作书法了。而且这样看“永字八法”还会处处讲不通,仿佛处处都是坑。所以,误解古人书论原因还是我们对古文化掌握的还不够多、不够深!

2 阅读:119

艺素简

简介:传统文化第一站,多角度认识书画,有根据地解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