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3年中日白江口海战:一场让日本敬畏了九百年的重大胜利

高哥贯通古今 2023-09-30 12:43:03

公元663年的中日两国白江口海战其实是唐朝攻灭高句丽战争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了解白江口海战,就先要了解一下唐朝与高丽之间的这场战争。下面就从这场战争为大家讲起。

(一)

众所周知,在隋炀帝时期,隋朝就出动了百万大军,试图一举消灭高丽,结果以失败告终。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45年,又一次出兵高丽,战争又一次爆发了。

为什么唐朝非要把高丽国除之而后快呢?这主要是因为高丽国经常在东北边陲给唐朝制造一些小麻烦,虽然没有给唐朝带来很大的损害,但终究是让人添堵,属于癞蛤蟆蹦到脚面上,不咬人但是膈应人的那种性质。再说,历史上已经有来自东北方向的游牧民族鲜卑入主中原的先例,如果对高丽放任不管,真的让他成了气候,到那时就麻烦了。

因此,李世民决定出动大军,一举将高丽扫平。

李世民当然不会像隋炀帝一样荒唐地出动百万大军。他调集的兵力不超过十万,而且还都是“志愿兵”,也就是招募来的士兵。当时的唐朝人很时兴到边疆参军,建功立业,所以大家参军都很踊跃。用李世民的话来说:“募十得百,募百得千”,想参军的人远远超过实际名额。有的人干脆不要薪饷,要自带干粮武器跟着队伍上前线去。这样的人都被官府给劝回去了。

因此,唐朝军队的士气非常旺盛,同时,李世民还是御驾亲征,亲自指挥作战。官兵们对于这位历史上少有的大军事家都十分信任,所以都坚信自己一定能打胜仗。唐军的战斗力远远地超过了当年隋朝的百万大军。

不过,李世民还是没有实现他的愿望,没能将高丽征服。究其原因,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地理上。

从地理上讲,高丽的位置十分奇特,当它面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敌人时,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中原的大军想要从陆路进入朝鲜半岛,那就只有从辽东绕过去。当时辽东那里地广人稀,未经开发,而且到处都是山地,中原的大军要维持后勤补给,是十分困难的。

同时,辽东地带纬度高,冬季漫长,适合作战的时间短。一旦到了冬季,来自中原的军队就很难在那里立足。隋朝对高丽的进攻,都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从而导致半途而废的。

唐朝这一次攻打高丽,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李世民指挥唐军一开始进展颇为顺利,轻松地攻克了当年隋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打不下来的辽阳城。接下来,唐军又多次获胜,收获颇丰。但是当唐军打到鸭绿江边时,天气就转冷了。因此,李世民只好停战收兵。这一仗虽然让唐军基本控制了辽东,但仍然没有能够灭掉高丽。这也成为了李世民心中巨大的遗憾。

此后,唐朝与高丽之间还有一些规模不大的冲突,但是并没有爆发全面的战争。

(二)

到了公元660年,李世民早已去世,高宗李治在皇位上也坐了十年了。这时,一桩事情让朝鲜半岛的战火重新点燃。

这便是半岛南端的百济国与新罗国之间的战事。

当时的朝鲜半岛上并不是只有高丽一个国家,在半岛南部还有百济、新罗两国。这两个国家里面,新罗与唐朝交好,而百济则与高丽结盟。这样一来,百济与新罗国就变成了一对冤家,经常对掐。百济在高丽的帮助下,兵势很盛,多次打败新罗。新罗连吃败仗,国王就只好向着唐朝求援。

唐朝一开始不愿意管这个闲事,到了公元660年,百济大举进攻新罗,新罗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国王金春秋向唐朝苦苦求援。唐朝方面这时终于意识到:让这个盟国灭亡对于唐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所以,他们终于决定,出兵援救新罗。

660年三月,唐朝派出了著名的老将苏定方率十万大军,渡海作战,奔赴朝鲜半岛。

苏定方在一些民间评书、戏曲上面被丑化成白脸奸臣,但实际上他是唐朝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战功赫赫、威震四方。唐高宗李治让他带兵东征,那显然是对他无比信任的。

苏定方当时都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他精神矍铄、威风不减。唐军在他的指挥下,顺利地渡过黄海,在百济国熊津江口登陆。随后,唐军与百济军队展开大战,百济军队大败。苏定方率军猛攻,一举攻克了百济的都城扶余郡。百济的君臣被迫纷纷投降。就这样,苏定方轻松地灭掉了百济国。

百济国被灭掉之后,唐军就在朝鲜半岛南部有了一个可靠的立脚点,这就让长安城中的皇帝李治以及正在渐渐掌权的武则天都清醒地意识到:彻底消灭高丽国的时机来到了!

于是,公元661年初,唐高宗李治下诏:募集四万四千军队,大举进攻高丽。唐朝的几位在世名将,如契苾何力、苏定方、任雅相都倾巢而出,从南北方向对高丽实行夹击。唐高宗李治还曾经打算御驾亲征,武则天苦苦相劝,说就你那身子骨,还是省省吧。李治听了老婆的话,没有去。他没去是对的,因为他不懂军事,去了只能添乱。

唐军大举进攻,势不可挡。契苾何力突破鸭绿江防线,斩杀高丽军队三万余人。苏定方率军从海上登陆作战,包围了平壤城。不过由于天降大雪,未能将平壤攻克。

到了冬季,唐军暂时撤退。半岛南部的百济依然牢牢地控制在唐军手中,这里已经变成了唐朝进攻高丽的重要基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丽以及百济的残余势力只好寻求新的奥援。他们也找不到别人了,能帮忙的,只剩下了一个日本。

(三)

日本此时处于飞鸟时代(当时日本京城名为飞鸟,也就是奈良),刚刚经历过大化改新,国力很是强盛。日本北部的一些原始部落都让天皇的大军给灭了。因此,日本人此时心气儿也很高,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跟谁打也都不在乎。

此时掌权的是一位女天皇,也就是齐明天皇。这位齐明天皇先后两度登基,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比武则天大了三十岁。

齐明天皇收到了来自百济的求救信,觉得我们倭国一显身手的机会到了,于是她就着手准备出兵朝鲜。顺便说一句,当时日本的正式国号就是倭国。后来,他们接触汉文化多了,这才搞明白“倭”在汉语里不是什么好字眼,所以就更改国号为“日本”。

为了救援高丽,齐明天皇亲自出马,于662年五月来到了九州岛上的娜大津,也就是今天的福冈。可惜老太太毕竟年事已高,禁不起折腾,到了行宫之后就一病不起,于七月病逝。

齐明天皇去世后,皇太子中大兄皇子接掌大权,这便是天智天皇,不过一开始他并没有称帝,还是以太子的身份发布命令。

齐明天皇的去世,让日本的“抗唐援朝”推迟了一年多,至少没有大规模出兵来支援高丽与百济。

日本奈良

这边日本天皇去世,而朝鲜半岛那边的唐军也把主力撤回国内,只留下一部分兵力联合新罗国,继续占据百济的土地。留在百济主持军政要务的是两个人,一个叫刘仁愿,一个叫刘仁轨。

他们俩姓名相近,但却并非兄弟。刘仁愿其实是匈奴人,刘仁轨则是纯正的汉人,出生于河南。

刘仁愿是武将出身,屡立战功,这一次跟着苏定方渡海攻灭百济,百济灭国后,刘仁愿就奉命留守在这里,防止百济的势力死灰复燃。

协助他镇守百济的原本也是一位武将,名叫王文度,但是王文度很快就暴病而死。谁来接替他呢?长安朝廷想到了一个人,这便是刘仁轨。

刘仁轨和刘仁愿不同,他是个标准的书生,从来都没有打过仗。由于他得罪了当朝权臣李义府,所以被派到了前线,到胶东半岛一带负责后勤工作。

刘仁轨到了前线之后,很快就出事了。他派出的运粮船队在海上遇到风暴,结果大多覆没。李义府乘机要追究刘仁轨的责任,好在唐高宗李治心慈手软,只是撤了刘仁轨的职务,命令他以平民的身份在前线戴罪立功。

恰好此时,王文度病故,于是长安的朝廷便就势派刘仁轨来接替王文度。公元661年,刘仁轨带着一部分唐军渡海来到了百济,与刘仁愿会合。

此时的百济动荡不已。一些百济国的故臣旧将,拥戴王子扶余丰为主,力图恢复故国。百济境内战火连绵。

时年已经六十岁的刘仁轨来到了百济之后,这个从未打过仗的老书生带起兵来居然是得心应手,很快就打败了百济的军队。百济方面无计可施,只好继续向着日本求救。这样一来,中日两国之间的第一次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四)

公元663年,日本的中大兄皇子决定派出大军援救百济。日本出动了上千艘战船,大约四万多人的兵力,于8月中旬渡过了对马海峡,然后沿着朝鲜半岛海岸北上。

唐朝方面也得知了消息,派出了右威卫将军孙仁师帅七千援军渡海增援。援军的到达让唐军的士气大振。

唐军方面主持作战的还是刘仁愿,他召集大家开会,最后做出决定:由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陆军进攻百济国残余势力盘踞的周留城。刘仁轨与杜爽、扶余隆等人率领水师沿着熊津江至白江,携带着粮草,也到周留城会合。随后,唐军与新罗国的军队就大举出动了。

刘仁愿指挥的陆军没有遭遇到日本军队,刘仁轨指挥的水师却在白江口与日军遭遇了。

白江口是今天韩国锦江的入海口。这里水面宽阔,相当于一个海湾了。中日两国的水师就于8月27日这一天,在这个地方相遇了。

关于这一场海战,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史书,记载得都很简略。《旧唐书》的记载是:“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张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日本的正史《日本书纪》的记载是:“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村江。戊申,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己酉,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气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旋。”

从这些简略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当时作战的情形。日军大约4万人,乘坐着上千艘战船溯流而上,与刘仁轨指挥的拥有170艘战船的唐朝水师遭遇。开始,日军的先头部队迫不及待地向着唐军发起了进攻,结果失利后退。唐军摆开坚固的阵势,以静制动。等到日军的大部队赶到后,日军的将领认为一旦自己发起进攻,唐军就会后退的,所以就指挥着散乱的队伍向着唐军发起进攻。唐军的战船立即分成两队,利用速度优势,左右夹攻。唐军发射火箭,很快日军就溃不成军,有四百余艘战船被焚毁,数不清的官兵溺水身亡,唐军取得了这次会战的彻底胜利。

此战过后,唐军乘势进攻,将百济国的残余势力彻底扫荡干净,百济国就此完全灭亡。

百济亡国后,高丽孤立无援,彻底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唐朝方面开始不断出击,从两面夹击高丽。到了668年,唐朝终于将高丽彻底消灭,在这里设立了安东都护府,朝鲜半岛的北部成为了唐朝的领土。

(五)

回过头来我们再分析一下白江口之战,日军为什么惨遭失败的原因。

说到原因,史学界现在一致公认,当时中日两国水师在技术上存在着代差,唐朝的水师对于日本水师属于降维性的打击。

当时日军有四万余人,乘坐着上千艘战船;而唐朝水师只有170艘战船,乘坐着两万余人,同时,水师的主要任务还是运送粮草。战船里有很大的空间都用来载货了。

这说明,唐朝水师的战船吨位非常大,比日本战船大多了。

唐朝的战船吨位虽然大,但是速度一点都不慢,甚至更快,可以轻松地“夹船绕战”。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海战中处于优势地位。

军舰这个东西,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其实都是吨位越大越好,只不过吨位大的同时,速度不能降下来。所以各国舰船设计师们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大吨位的船舶还能保持高航速。

在公元七世纪的那个时候,唐朝的造船技术显然是远远地高于日本。唐朝高大快速的战舰轻而易举地就粉碎了日本矮小简陋的小船。正是由于这种技术上的代差,所以才会让日本人对东土大唐佩服得五体投地,彻底打消了与唐朝一争雄长的念头,开始老老实实地当学生。此后,大批的遣唐使蜂拥过海,日本开始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白江口海战在当时并不受人重视,但是实际上,这一仗的意义非常重大。日本因为这一战有近千年的时间不敢向中国发起挑战,影响力之大,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数得着的。

0 阅读:6

高哥贯通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