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一份来自九大光伏玻璃厂家联合发出的《倡议书》(附后)在网上流传。
这九家企业分别为彩虹新能源、亚玛顿、福莱特、安彩高科、湖南旗滨光能、广西新福兴硅科技、凯盛新能、信义光能、南玻集团。其中福莱特、信义光能被称为光伏玻璃“双巨头”,市占率合计超过50%。
虽上述九家企业并未在各自官方渠道刊登这一《倡议书》,但据北极星证实,《倡议书》确实属实。
从《倡议书》内容来看,核心在于抵制和拒绝光伏玻璃行业恶性竞争,并严厉斥责个别厂家漠视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弃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而不顾,使用价格低廉但含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作为光伏玻璃澄清剂。
据了解,在光伏玻璃生产过程中,澄清剂的主要作用即改善玻璃液澄清效果,促进气泡排出,提高透明度,对玻璃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
三氧化二砷虽然具备较好的澄清效果,但其是一种剧毒化合物,俗称“白砒霜”,急性中毒可致命,长期接触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和癌症,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均有严重危害。因此,三氧化二砷受到国家严格管控,早已退出光伏玻璃生产舞台。
据介绍,目前,光伏玻璃澄清剂主要采用焦锑酸钠,在光伏玻璃原材料成本中占据10%,仅次于纯碱。由此,也不难猜测,冒险的诱惑主要源自成本压力。
或许令众多业内人士记忆犹新,近几年,在行业超高预期之下,光伏玻璃价格同样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梦魇。2020年下半年,市场需求突然暴涨之下,由于玻璃产能扩张速度较慢,严重供不应求推升玻璃价格近乎翻倍式跳涨,一度让组件厂商饱受卡脖子之痛。随后,光伏玻璃产能开启“大跃进”,特别是管理部门放开产能置换后,玻璃产能产量大幅增长,价格开始下滑。2024年以来,在主材环节极度压缩开工率甚至停产、破产下,光伏玻璃也难逃寒冬,截至今年1月底,3.2mm、2.0mm光伏玻璃均价已分别跌至19.5元/㎡、12元/㎡,同比分别降低26%、31%。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4734b2d2ac7482ec3977bd69595129.png)
价格承压之下,光伏玻璃企业纷纷通过冷修、减少窑口、暂停冷端加工等方式调节产能。据国金证券统计,仅2024年下半年,冷修/停产的光伏玻璃产能达到2.2万吨/日,除小、旧窑炉外,甚至出现投产不足两年的新窑炉停产,2024年内冷修规模已超过2023年新增产能规模。近期,安彩高科宣布,子公司河南安彩光伏新材料有限公司于1月25日对其900t/d光伏玻璃窑炉进行冷修,并筹备升级改造工作。
然而,仍有企业选择了价格厮杀,据悉采用三氧化二砷替换焦锑酸钠,澄清剂成本多可减半。
不过,正如《倡议书》所指出,仅是个别厂家,“并不是普遍现象,大厂是不会使用三氧化二砷的,个别小厂为了降本钻空子。”
但捍卫行业声誉,九家光伏玻璃厂商郑重倡议,应加强质量自律,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和环保要求,坚决杜绝在产品中使用三氧化二砷等有害元素,从源头上保障产品的绿色、环保与安全,确保每一片流向市场的光伏玻璃都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倡议书》建议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紧密团结,共同抵制含有害元素的光伏玻璃产品及企业进入市场流通环节。下游组件企业和终端客户在采购过程中,应加强对产品成分的检测与把关,并及时举报不良产品与企业,通过市场选择的力量推动行业净化。
行业协会、光伏组件企业、终端客户、监管部门应共同发力,对于违规使用有害元素、参与恶性竞争的企业,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实施严厉的经济处罚、信用惩戒等措施,使其违法成本远远高于非法所得,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1月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已官宣,为推动行业重回高质量发展,保护客户利益,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拟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权威第三方质检机构,将针对组件产品特别是分布式市场的光伏组件开展质量抽检工作。
在此,北极星也呼吁广大光伏厂商以及各级终端用户,严守质量关,共同维护行业来之不易的声誉和信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c1a75dbac39bbc83d3a0b13ee23e01d.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c6a98145745661f362bfcdcdc7aa4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