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父母不亲的人,反而更幸福?

阿峰聊娱乐 2023-07-06 23:57:04

你应该听过这句话: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人到底该如何治愈不幸的童年呢?

朋友小A和小B的故事,让我找到了一点答案。

我发现,同样家庭环境糟糕,他们的人生态度却截然不同。

小A的父亲有暴力倾向,母亲忍让多年,这种环境让他骨子里很消极,一遇到问题就自怨自艾,坚信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原生家庭过于糟糕。

例如和妻子吵架,他不会想办法沟通解决,而是认为“家庭让我一生都无法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我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而小B的家庭,母亲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情绪很不稳定,父亲不负责任,常常忽视他。

但他活得相对乐观积极,成了律师,自己的婚姻也经营得不错,对身边的人很有爱、很温柔。

虽然和父母不亲,但也很少埋怨家庭,他觉得“成长经历虽然给我造成很大影响,但人生还是在我自己手里”。

同是出身于糟糕环境的两个人,竟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面貌。

是什么造成这样的不同呢?

今天,和你聊聊:

一个摆脱原生家庭和过往经历负面影响的人,做对了什么?

来源:全景视觉

“家人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先来看看小B的成长经历。

小B的母亲,因患病而情绪起伏较大,甚至偶尔有自伤行为。

而父亲从不照顾家人,常常深夜喝醉后回家,大发脾气。

生性善良的小B,一直在家庭中被迫扮演“大人”角色,照顾母亲,和父亲争辩,维系家庭。

从记事起,凡事都要靠自己,苦水都往肚里咽。

无人陪伴,无人保护,无人帮助。

他恨吗?当然。

愤怒、恐惧、委屈、痛苦……这样的家庭,反复挫败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他想过放弃生命,但看到母亲又会心软。毕竟,生病也不是她的错。

无力改变,却又无处可逃。

家,好像成了他摆脱不了的魔咒。

来源:全景视觉

而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高一的班会后。

小B平日比较和善,和大家关系不错。

那天,同学们都在开心地谈天说笑,聊明星八卦,假期去哪里玩……

小B感觉到,他们都是被呵护得很好、毫无烦恼、被全世界宠爱的孩子。

而他就像一个来自异世界的局外人,格格不入,心中突然燃起一阵怒火。

他一把推开正在和旁人说笑的同桌,大喊一声“滚”,冲了出去。

同学们呆在原地。

小B慢慢冷静下来后,回想起自己怒火冲天的样子,像极了那个阴晴不定的父亲,还说了他最常对自己说的话——“滚”。

不知不觉中,他竟“遗传”了自己对家庭最厌恶的部分,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他感到震惊:“如果我变成他那样的人,那我的一生就真的毁了。”

那一刻,他决定接受现实。

对于母亲,他做了那么久的保护者和照顾者,是时候放下心中的“包袱”了。

对于父亲,他必须要釜底抽薪,克服血脉影响,成为和他不一样的人。

当时小B虽还没念完书,无法经济独立,但他已从精神维度,全然地转变了。

他下定决心:

可以伤心,但不再过分沉溺于家庭带来的痛苦。

可以争取,但不再永无止境地去纠结谁对谁错。

“因为我人生的目标是未来的可能性,而不是与无法改变的过去斗个你死我活”。

来源:全景视觉

这种核心的转变,不是一个人简单改变想法或观念,而是一种底层的生命逻辑的转变。

即“心智模式”的转变。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自己、别人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

是一个人如何认知外部事物,如何思考、行动的“底层逻辑”。

它深受定势思维、已有知识局限的影响,以一种潜在、深刻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一件事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某种程度上会决定我们的一生。

比如,面对困难,有人第一反应是化压力为动力,有人第一反应是“我又要失败了”,从而回避。

改变或进化新的心智模式,就改变了你认知事物和世界的方式,进而改变一切行为和倾向。

来源:全景视觉

曾经,小B也和小A一样,糟糕无望的家庭环境让他成为“受害者”,陷入绝望的宿命论中。

面对困难,他的第一反应是:我不行,我永远不行。这样的家庭,我还有什么希望?

而当小B觉醒后,他意识到“家庭是无法改变的,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他收起情绪,不再看着生病的母亲流泪,不再和父亲争辩,也不再与人抱怨。

他默默做完能为家里做的,转头去读书,做自己的事。

最后,他利用现有资源读完高中,努力考上大学再考研,最终成为一名律师。

现在,当别人看到他自信的样子,完全想象不出他来自怎样的家庭,经历了怎样的过往。

而这一切,根源就在于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毁灭与重建。

而健康的心智模式,可把外界对自身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相反,小A呢?

家庭的不幸遭遇,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和信念。

成年后的小A,没有努力克服这种影响。

而是习惯性地把失败的一切责任,都推给成长中的负面因素以及不成熟的家庭条件,形成了单一封闭、极端个人化、缺乏同理心等糟糕的心智模式。

长此以往,面对事情他爱钻牛角尖,面对机会他习惯性逃避,生活便停滞不前,无法改变命运。

来源:全景视觉

“世上还有很多可能性”

我很喜欢的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成长的家庭却比一般人糟糕很多。

塔拉生于山区,17岁前从未上过学。

她有5个哥哥、1个姐姐,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父亲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脾气古怪,认为自己就是全家人的掌控者,没有人可以违背他的意愿,固执地不送子女们去上学。

塔拉的母亲则一味委曲求全,即使知道丈夫思想有误,仍对丈夫顺从。

而塔拉的哥哥肖恩,有家暴倾向,会把她的头按进马桶,大庭广众之下对她施加暴行。

这样的家庭环境,给她带来了无法弥合的伤痕。

她是如何走出来的呢?

来源:全景视觉

25岁时,塔拉面对选择:

是回到过去的生活里,还是离开家人,找寻机会?

在这之前,她的选择一直是家人。

她明白父母观念的不合理甚至扭曲,但也期待着他们的认同,渴望着归属感和爱。

所以才一次次退让,一次次选择家人。

但她也清醒地意识到,家人可能永远不会改变,也不会承认对她的暴力和影响。

家庭能带给自己的东西,十分有限且负面,充满压抑、困窘、自我怀疑。

后来,她的另一个哥哥泰勒告诉她:

“外面有一个世界,一旦爸爸不在你身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

她做了一个决定:即使艰难,也要走出家庭,彻底为自己负责。

后来,她面对父亲的施压,依旧挤出时间拼命自学,成为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

她的努力让她有机会接受教育,教育则让她有机会从被家庭影响的思维范式里跳出来。

让她认识到,世上还有很多可能性。

来源:全景视觉

当记者问:你是从何时起,决定不再遵从父亲为你设定的框架而活,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她答道:

我换了个视角去看待这一切,而不是拘泥于眼下发生的事。如果我的未来注定没有家人的参与和支持,我宁愿选择先主动离开。

当塔拉暂时放下对过往的执念,对父母的怨恨,家庭的影响,她开始重点关注自己的成长。

“认清自己,然后做自己”,这句话不是轻描淡写的口号,而是混合着血泪的挣扎,需要为之付出代价的信念。

包括,失去家人现在的理解和支持。

这个视角的转换,就是改变固有心智模式的开端。

彼得·圣吉认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

“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本质上,这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

我喜欢塔拉,不仅因她足够励志,更重要的是她代表的是一种对待人生命运全新的思维模式。

尽管过程中诸多纠结反复,内心也会孤独失落,家庭的影响还会继续。

但最起码,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而当塔拉成功后,她的母亲反思道:“你是我的孩子,我本该好好保护你。”

塔拉觉得,“那一刻,她才第一次成了我的母亲”。

来源:全景视觉

“我不为自己负责,也不会有任何人来为我负责”

有句话叫,认知和格局决定人的一生。

而认知的最底层,就是“心智模式”。

但遗憾的是,人们总是倾向于按照最初的认知去创造“现实”。

认知心理学家瓦瑞拉认为,人的认识并非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我们的经验世界主动创造的过程。

我们可以选择伴侣、朋友、同事,但永远无法选择血缘和社会。

这一份无法选择,让成长于不健康环境中的孩子,极易被塑造成既定模样,形成不健康的心智模式。

包括二元对立,僵化封闭,情绪化、感觉化,选择性失明,非理智等等。

接着,我们又会不断吸引和强化自己原有认知的人和事,深陷本应逃离的“认知监狱”。

如此,人一直在一个恶性循环里打转,一生都无法实现自我超越。

这时,修正家庭或环境已无太大可能,唯一的方式是——

改变自己。

真正的超越,未必是简单的逃离家庭,而是克服那个被错误影响的旧我。

而打破这个旧循环,就需克服不健康的心智模式,建立新的心智模式。

这样,才能真正挣脱过往经历的束缚,得到自我救赎与解放。

来源:全景视觉

为此,在具体的生活中,你可以:

a.觉察与反思

多一些自我审视,看看自己是否有“为人生负责”的态度,并努力和自己和解。

不再和过去较劲、和世界较劲、和自己较劲、和痛苦较劲。

自洽,是改变心智模式的基础。

b.改变固有思维

特别要审视一些定势思维、刻板印象。比如:

Ta那么有钱,一定是靠别人吧。

Ta那么幸福,家庭条件一定特别好吧。

…………

改变极端、狭隘的思维模式,建立更开放的认知,才有机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构建起更加理性、自信和整合的自我。

来源:全景视觉

c.持续学习

养成向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学习的习惯,例如读书、观影、旅行、体验新事物等。

遇见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人,会让我们的心态更开放,看到自己世界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如苏格拉底所言: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d.通过小事突破自己

改变心智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些很小但又不简单的挑战里得到突破。

例如,勇敢在会议上发言,尝试一个新的项目,看一本理论性很强的心理学书籍等。

另外,如果环境影响很大,就尝试换一个更加积极、开放的环境。

人的一生都有机会进行精进与改良。

当你不断努力建立开放多元的心智模式,以开放态度看待他人和世界,不固步自封。

你会感到,内心有股力量升腾而起,让你不再自我批判,而是寻找创造新机会。

至此,你就会走入改变心智模式——改变境遇——进一步修正自己的“正向循环”。

来源:全景视觉

写在最后

我们会发现,那些在缺爱的环境中成长,和父母不亲,和原生家庭保持适度距离,反而更幸福的人。

或许正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绝望之后,学会了为自己负责,建立了健康心智模式的人。

我想起一个歌手分享过,她十几岁时发现一个问题:

父母真的没有精力,也没有意愿来管自己。

于是,她说出了那句对我影响至深的话:

“有一天我突然清醒了,要是我不打起精神,那谁都不会为我的人生负责啊。

“即便那个人,是我的父母。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彻底转变。努力改变,试图影响或决定自己的命运。”

愿你也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林音lili,整合流派咨询师,偏存在人本·后现代取向。著有心理畅销书《走出心无力》。和你一起,穿越逆境,抵达繁星。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2600万年轻人的心理进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9 阅读:2459
评论列表
  • yme 5
    2023-07-08 23:16

    我就是这样,家庭一切负面全部逃离。自己过自己的。谁对我好。我对谁好。不管啥关系。比如父母打骂。那就逃离,永远不回去。

  • 2023-07-10 07:22

    小编歪曲人性,坏人一个。

    用户68xxx40 回复:
    没有歪曲吧,大部分抑郁症都是家庭引起的,很多人都没有勇气逃离
  • 2023-08-07 22:22

    这是精日分子写的文章,误导中国人无亲无爱,因为很多毒鸡汤已经误导了很多女人不恋、不嫁、不育。

  • 2023-08-09 16:00

    看到许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 2023-08-22 06:23

    脑子是有多大毛病,才会写出这种文章?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汗][汗][汗]

  • 2023-08-23 20:44

    看你标题幸福后面都打的问号!希望以后的小编以事实来说话!更不要出现问号!你这是问谁啊?

  • 2023-07-10 22:47

    争辩?如果你做错了什么事,当时骂得不够狠,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依然挖出来数落你一顿,别问我为什么知道的。

  • 2023-07-17 17:33

    伪命题

  • 2023-08-17 13:50

    这是诱导人们恨父母?

  • 2023-08-16 21:10

    和父母不亲的人,不会有幸福的,也是没良心的人,没人味的人,没有亲情,何谈幸福?和父母不亲是自私的人。 每当我回到父母的家里,我就会耐心的听着妈妈的唠叨,我会亲自给父亲点上一颗烟,虽然父亲那张脸是那么严厉,不拘言笑。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里我也会常常因为自己炖了一条草鱼而想到如果妈妈在该多好啊,让她也偿偿我做的菜。想念父母何赏不是一种幸福?

  • 2023-07-11 01:16

    所以小编你幸福吗

阿峰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