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为何在正史中并不出彩,罗贯中却要极力突出他?

远易爱提问 2024-09-12 12:46:51



提到《三国演义》就一定绕不开《三国志》,《三国志》就绕不开《蜀书》,《蜀书》的章节顺序如下:

诸葛亮传后面就是关张马黄赵传,另外,赵云还有部《云别传》,素材多了自然好写。

罗贯中极力突出赵云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赵云寿命长,在《三国演义》的时间内,出场回目多,可以安排的故事就多。

从第七回跟文丑大战五六十合,未分胜负;到第九十七回诸葛亮准备二次北伐收到赵云的死讯,一共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九十回里的时间线里都有赵云,这里面可做的文章太多了。因此长坂坡在曹营杀了个七进七出、力斩韩家五将这些虚构事迹,就可以用来衬托“子龙一身是胆也。”(刘备原话),以及赵云的事迹也被挪到了别人身上,比如“空营计”变成了“空城计”。

另外,由于《三国演义》并未提到陈到,他的很多事迹也就安到了赵云身上。

二,赵云级别高,在三国时期也是个大人物,写他比写其他一些阿猫阿狗效果好。

蜀汉有谥号的只有十二位大臣,赵云排名第七,谥号“顺平”。另外看过一个统计,两汉获得谥号者共582人,而二字谥号者只有17人,蜀汉有二字谥号的只有诸葛亮、关羽、赵云,虽然赵云可能是沾了救了后主刘禅的光,但是这个二字谥号是实打实的。

另外,赵云还有庙,一句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之前就有了。

三,蜀汉这种颇具浪漫主义的政权,赵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比如这段,应该是出自《云别传》: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刘备攻下益州,漂泊半生,总算有了份基业,稍微开心一下,封赏属下一下下,于情于理都没有什么可说的,赵云就敢站出来触霉头,刘备居然就同意了。得罪了同僚先不论,这要是换个人,一气之下把赵云砍了也不是没可能,这就叫“君臣相得。”

以及,刘备要攻荆州,为关羽和张飞报仇,《云别传》里又记载了赵云的劝诫: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拜托,刘备是军阀、军阀、军阀,地盘丢了,手下的得力干将死了,一帮荆州人都没有老窝了,这不打回去,还想着谁是国贼?刘备居然又放过了赵云,放在别处,一句“扰乱军心”也是可以杀头的,赵云不知道吗?他肯定知道,为什么要劝诫?因为他既了解自己,也了解刘备。

有了上面的铺垫,《三国演义》原创的赵云护送刘备去东吴招亲的三个锦囊以及劝刘备回荆州的剧情就显得很丝滑。

总结,因为赵云活跃的年代跟《三国演义》重合度很高(四分之三),本身知名度也够高(廖化:我不服),也有一定的话题性,所以罗贯中会极力突出他。

0 阅读:91

远易爱提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