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舒兰说书 2022-06-22 16:34:25

1630年,崇祯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京师百姓聚拢围观,行刑官将其皮肉尽皆割下,袁崇焕惨叫不绝,半日乃止,其后围观之人竟出银买下他的皮肉,一边大吃,一边痛骂!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明季北略》: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袁崇焕是明朝末期的抗清名将,曾多次挽救大明王朝于累卵之中,是为数不多可以匡扶大明的肱股之臣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崇祯不惜自毁长城也要杀了他?

又是什么原因让京师百姓痛斥他是“卖国贼”,甚至饮其血,食其肉?

故事还要从头开始说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县人,祖籍在广西,1619年,35岁的袁崇焕考取了万历朝的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虽然是一介文官,但是袁崇焕的心思更多地放在了讨论兵法,带兵打仗上,一有时间就跟手下的人讨论边境安防问题。

明朝末期,重文轻武的思想极其严重,为了满足军事行动的需要,催生出一种特殊的职业——进士将领,袁崇焕和卢象升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622年,袁崇焕独自进京觐见明熹宗,并因此被提拔入兵部任职,正式走入了武官序列。

此后不久,广宁被后金军攻陷,朝廷重臣聚拢一堂,最终决定选派一员勇士镇守山海关。

此时,没有资格参与朝臣会议的袁崇焕,正孤身一人出关查阅地形,返回之后,听说朝臣们的建议,当即上疏:“给我足够的兵马和钱粮,我一个人就能守住山海关!”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明熹宗犹疑不定,大臣们或许因为不敢前往,也纷纷举荐袁崇焕,说这个人太能干了,有他在一定可保山海关无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石匮书后集》:“时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

袁崇焕因此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又拨给他帑金二十万,让其自行招兵买马。

1623年,袁崇焕奉命与大将满桂镇守宁远,宁远是个战略重镇,努尔哈赤、皇太极每次率兵入关,都要途径宁远。

到任以后,袁崇焕发现宁远的城墙规制远远不符合战备规制,于是重新进行修缮,历时一年的时间,将宁远打造成关外重镇,成为商旅百姓及流民的乐土。

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西渡辽河,直逼宁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不肯出兵救援,宁远俨然成了一座危城。

生死存亡时刻,袁崇焕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此期间,袁崇焕表现出了非常强悍的军事才能,他所使用的武器有两种,一种是“万人敌”,就是用被褥裹上芦花,炸药点燃以后从城墙上扔下去,随着“砰”的一声爆炸,一片清军就会因此丧声。

还有一种武器叫做“红夷大炮”,这种大炮的炮管很大,威力极强,声音震动自然也是极大。

据说打努尔哈赤的时候,一个姓唐的通判去点炮,因为没有经验,点完引信之后没有跳进壕沟躲起来,而是直挺挺地站在旁边,结果炮声一起,直接被震死了。

当时还有一句谚语:“苦了唐通判,好了袁崇焕。”努尔哈赤的后金军在袁崇焕的打击下损失惨重、溃不成军,宁远保卫战取得了重大胜利,朝廷上下士气大振,袁崇焕升任右佥都御史。

同年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魏忠贤派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袁崇焕请求将其调离被拒,并因此与魏忠贤极其党羽产生了嫌隙。

图片偏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久之后,袁崇焕因屡立军功,逐渐变得骄纵起来,与大将桂满产生矛盾,并上书将其调离,又与经略王之臣不合,朝廷为了迎合他,直接取消了经略的职位。

1926年8月,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继位,袁崇焕先是派了几个使者前往吊唁,刺探后金军的虚实,在确认努尔哈赤的死讯后,再次派遣使者找皇太极议和。

明史·袁崇焕传》: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

1927年正月,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议和的提议,转身就提兵进攻朝鲜,总官兵毛文龙和朝鲜国同时告急,明熹宗命令袁崇焕出兵救援。

毛文龙镇守皮岛,又叫东江,在登、莱沿岸的大海中,全长八十里,不生长草木,远离海岸,靠近北岸,北岸与后金界只相隔八十里的海面,东北海就属于朝鲜。

所以说从古至今,无论国力有多衰微,在抗美不抗美的不说,在援朝这块儿,中国的帝王从不含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袁崇焕分兵两路,分别支援毛文龙和朝鲜,结果皇太极转身就杀了个回马枪,五月从朝鲜退兵,直接率大军包围了锦州。

锦州守将赵率教与纪用一边闭门坚守,一边派遣使者找皇太极议和,以此来拖延时间,等待救援,使者来来回回跑了三次,双方因为条件没谈拢,后金军的攻势更加凶猛了。

袁崇焕认为皇太极的目标很可能在宁远,所以宁远方面的兵力不能调用,而是派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精锐骑兵四千人绕到后金军后方展开突袭,再派水军从东面牵制其主要兵力。

尤世禄还没成行,皇太极果然分兵进攻宁远,好在袁崇焕早有准备,宁远兵力充沛,后金军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能拔。

在宁远吃了大亏,进攻锦州的兵力也因为兵力削弱而难有建树,皇太极撤回宁远兵力,合兵一处,主攻锦州。

只是此时士气衰落,兵将无恋战之心,攻城之法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又因为战略失误而导致军队屡屡受挫,在进攻锦州的过程中,后金军损失惨重也无法攻克城池,只能灰溜溜撤军,史称“宁锦大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宁锦之战,破除了明廷十年积弱的阴霾,朝野之间士气大振,大明朝这尊几近腐朽的国家机器再一次焕发出些许的生机,如果就这么一直持续下去,重返鼎盛时期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朝纲的败坏不是武将的一次胜利能够挽救的,后金军被打败后,朝野上下刚松了一口气,魏忠贤极其党羽就开始出来作妖了。

参与此次大战的满桂、赵率教、尤世禄、祖大寿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功劳最大的成了魏忠贤极其阉党,连他四岁的从孙都因此封了侯爵。

与此同时,魏忠贤及其党羽还恬不知耻地弹劾袁崇焕,理由竟然是不发兵援助锦州,明熹宗默许了魏忠贤的弹劾,只给功劳最大的袁崇焕进官一阶,赏银三十两。

这是一个仁人志士踽踽独行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豪杰有志难伸的时代,朝堂的昏暗有目共睹,皇帝的昏庸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经此一事,袁崇焕心灰意冷,辞官回乡,此时明廷暂时不需要袁崇焕了,所以让曾经被撤销职务的王之臣重新接替袁崇焕,兼任辽东巡抚,驻扎宁远。

袁崇焕辞官不久,明熹宗就驾崩了,因为魏忠贤的缘故,他的孩子都早早地夭折了,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由检。

明熹宗对朱由检的评价很高,曾经说“吾帝当为尧舜”,所以1627年,朱由检就继承了皇位,是为崇祯皇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崇祯上台以后,不动声色地处理掉了魏忠贤,并且试图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在明朝末期掀起一场“中兴之治”,当然这个时候,崇祯也不知道明朝会亡在自己手里。

魏忠贤倒台之后,崇祯急着用人,有朝臣就向崇祯推荐了袁崇焕,理由很简单: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过胜仗!

崇祯也听说过袁崇焕的名头,所以别人一提他就同意了,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跟他讨论辽东的事情该怎么平定。

当时皇太极、多尔衮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动不动就进犯管内“打草谷”,烧杀劫掠,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袁崇焕说了一句话:“五年而辽东可平!”就是说你给我五年时间,辽东的事我给你平了。

《明史·袁崇焕传》:未几,熹宗崩。庄烈帝即位,忠贤伏诛,削诸冒功者。廷臣争请召崇焕。......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句话一说出来,崇祯都高兴惨了,说我们打了这么多年都没解决这个事,你竟然有这么好的预期,这么大的方略,这事儿要干成了,给你加官进爵不在话下啊!

出了门,给事中许誉卿就找到袁崇焕,说:“咱们讨论一下平定辽东的细节吧,需要我们怎么帮助支持你?”

袁崇焕咧嘴一笑:“我说着玩儿呢,你们还真信了,辽东多么大的祸患,怎么可能五年之内就平定了,我这叫‘聊慰上意’,安慰安慰老板就算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许誉卿的脸一下子就垮了下来,说:“你这不是混蛋吗?咱们这位老板可是位明君,怎么能跟他开这种玩笑呢?”

袁崇焕一听也紧张了,但是话已经说出去了,也不能收回来啊,没办法,就只能各种跟皇帝提条件,要钱,要权,要人,必须要大权独揽,不受别人的弹劾跟节制。

崇祯确实是非常信任他,要什么给什么,你说的一切我都照办,就等着你五年之内把辽东给我平了。

《明史:崇祯传》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

袁崇焕上台以后,做得最具争议的一件事,同时也是他被判死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杀了毛文龙。

上文中我们说道,毛文龙镇守皮岛,在这个地方拥兵自重,成了当地的土皇帝,自己在岛屿内开展贸易,征收赋税,生活得非常愉快。

袁崇焕去岛上视察的时候,一问地下的将领,全姓毛,一问毛文龙,说:“这全都是跟我姓,都是我的孙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要知道朱元璋起家就是靠收的干儿子,现在毛文龙更狠,直接收起了干孙子!

袁崇焕觉得毛文龙虽然能够牵制后金军,但是容易尾大不掉,肯定会成为心腹大患,不如除掉他,派自己的人接管。

一念及此,袁崇焕借着阅兵慰军的名义来到了皮岛上,毛文龙给他安排了酒席,两人一直喝到后半夜,相见恨晚、称兄道弟,恨不能穿一条裤子。

结果第二天升帐的时候,袁崇焕当着大家伙的面宣布了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毛文龙还想争辩,袁崇焕掏出尚方宝剑就把他杀了。

然后第二天,袁崇焕又搞了一个谜一样的操作,升起祭坛公开祭祀毛文龙,声泪俱下地说:“老弟啊,昨天杀你是出于公心和朝廷的法度,但是我个人私下还是非常敬重你的,所以今天特意祭祀你!”

你看人杀了就杀了,还把这件事推到了朝廷的身上,这是杀人诛心啊,属实是有些不地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毛文龙死后,后金军没了牵制,大军得以长驱直入,杀毛文龙成了袁崇焕重大的战略失误。

1629年,皇太极突发奇想,避开了宁远这个战略重镇,绕道地势险峻的喜峰口,直接就打入了山海关。

袁崇焕一看清军入关就着急了,立刻决定入关救难,这一下就闯了大祸了,这一年是己巳年,所以这场事变又叫做“己巳之变”。

袁崇焕的错误在于,他认为应该立刻赶回北京勤王,这在当时是大忌,皇帝的兵力不多,你一个封疆大吏,皇帝还没召见就带着大军入京勤王,这有谋反的嫌疑,这就为皇太极用反间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袁崇焕跟将领们商议回北京的事宜的时候,副总兵周文郁极力反对,说:“咱们就在通州跟清军决战,别把战火烧到西直门去,咱们是戍边的部队,没有皇帝的指令就带兵进京,有造反的嫌疑,绝对不能这么干!”

但是袁崇焕固执己见:“君父有急,顾不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了,他要砍我的头,我也要先救他的命!”

袁崇焕的想法挺好,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皇帝最怕的就是你把兵带到他面前来,哪怕是来救他也不行,这样的举动已经危害到皇帝的生命安全了。

皇太极听从了投降他的明朝文臣的建议,一面派人在民间散布袁崇焕试图造反的谣言,一面故意引建州的兵马进入内地,在宫廷内透露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的消息,两下一相呼应,崇祯的心里扎进了一根毒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最重要的是,袁崇焕的确是没有在外抵抗后金军,而是把决战地点放在了北京城下,在广渠门外与后金军决一死战。

这一战打得非常惨烈,袁崇焕险些被敌军劈死,硬撑着跟祖大寿一起打退了后金军!

战争胜利之后,袁崇焕去觐见崇祯,崇祯冷冷地说了一句:“着锦衣卫拿掷殿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袁崇焕大惊失色,祖大寿都吓蒙了,我们浴血奋战,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才打退了敌军,皇帝不嘉奖也就算了,还要不分青红皂白地问罪,这合理吗?

很合理,至少是对崇祯而言很合理,他不清楚袁崇焕是否忠心于自己,至少从明面上的行为来看,袁崇焕对自己是有威胁的。

祖大寿一看这种情况,立刻带兵跑回了山海关,本来皇帝就没什么实权,全靠手下人一片忠心死撑,如今做出这等自毁长城的事,不跑还留着过年吗?

但是清军没有完全撤退,还有一小股力量在内地作战,祖大寿一跑,崇祯就慌了神,怎么办?没人能打了?

这时候大臣就建议,说:“只有袁崇焕能叫回来祖大寿,要不咱们让袁崇焕写封信把他叫回来继续打仗吧!”

崇祯采纳了朝臣的建议,袁崇焕就在狱中给祖大寿写了一封信,让祖大寿回来保护皇帝。

收到信的时候,祖大寿都跑了一半了,他和部队的将领们读着信,一群铁骨铮铮的汉子泣不成声,觉得袁崇焕受到了天大的委屈,但是仍然心系朝廷,不知道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祖大寿的母亲也在军中,她跑来跟祖大寿说:“咱们深受袁将军的大恩,现在正是报答的时候,应该立刻回去救难,先立战功,再想办法就袁将军!”

因此,祖大寿又带着兵回来,把清军彻底赶跑了,崇祯感慨地说了一句:“还得南方人来守辽东!”

眼瞅着崇祯不想杀袁崇焕,魏忠贤的余党们不同意了,开始伪造证据,说袁崇焕勾结朋党,贿赂内阁次辅钱龙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结党营私这种事,历朝历代都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理所当然地也触动了崇祯敏感的神经,下令把袁崇焕凌迟处死,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当时的平民获取消息的途径非常闭塞,所以也都认为袁崇焕背叛了国家,引清军入关,观看他凌迟处死的场景,不仅出钱买肉,吃一口还要大骂一句:汉奸、卖国贼!

袁崇焕死后他的妻儿老小以及亲族兄弟全部被流放,查抄他的家产的时候,才发现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封疆大吏,竟然没有为子孙后辈置办任何产业。

《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袁崇焕成了大明王朝最后的落日余晖,崇祯怒斥群臣:“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时,不知道会不会想起袁崇焕来......

0 阅读:5
舒兰说书

舒兰说书

跟我一起看世界,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