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柴云振:手指被美军咬掉,杀敌100余,邓小平金日成挂念

简史说 2024-11-22 11:54:30

文|简史说

编辑|简史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年,曲调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响彻全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把这首军歌带到朝鲜战场。

经过近3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们,帮助朝鲜人民阻止了美国侵略。

1980年,抗美援朝30周年之际,我国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来华参加。

在邓小平等人的陪同下,金日成参观了成都。参观期间,和邓小平聊起川籍英雄时,金日成提到了被列入朝鲜教科书和博物馆的几位。

其中除了已经牺牲的黄继光、邱少云外,还有一位名叫柴云振的“平凡英雄”。柴云振是谁?他为什么会被金日成挂怀?他后来怎样了?

临危受命

1951年5月底,志愿军战士结束了第五次战役第一、二阶段的作战任务,把美帝、李承晚部队打得狼狈不堪。

考虑到战士们已经连续作战月余,身体疲惫不堪,再加上粮食弹药几近耗光,志愿军总部审时度势,决定北撤休整。

各兵团视情况在前线留下了少量兵力,掩护大部队撤退,15军是承担掩护任务的部队之一。

不出所料,狡猾的美李军队趁我军撤退之际,集中兵力,对志愿军发起了强烈的猛攻。时任15军军长秦基伟要求:“不惜一切代价,至少阻止敌军10天!”

朴达峰地势险要,是敌人的必经之地,134团奉命在此山区阻击。如果朴达峰被突破,侵略者们将无所顾忌,如恶狗出栏一般,发起更猛烈的进攻。

美帝部队装备精良,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朴达峰发起了猛攻,侵略军人数众多,攻势一波接着一波。134团战士们英勇顽强,对敌军进行了猛烈还击。

两军昼夜不停,激战了整整5天,美帝军队遭受了巨大伤亡,先后夺取了7连、9连防守的两个山头。

第6天,敌人向我军三营阵地发起猛攻,如果不尽快还击,阵地恐怕迟早要落入敌军手中。

危急情况下,三营长命令班长柴云振,带领7班的9名战士,向占领我军主峰的敌军反攻,夺回主峰阵地。一旦成功,我军的防守压力会减小很多。

把如此重要且艰巨的任务交给柴云振,是因为他作战勇猛。早在杜江战役时,柴云振就屡立奇功。

当时,担任机枪手的他总是冲锋在前,曾经用机枪精准射进敌人的地堡口,连续打掉了敌人数个火力地堡。

柴云振知道这个任务有多艰巨,他收到命令时没有犹豫,坚定地说了句“保证完成任务”,而后立刻开始战前准备。

柴云振周密分析,做了周密的战斗部署。对方人数众多,他决定摸黑反攻。

很快,夜幕降临,7班战士们按照计划分成两组,柴云振带领的那组趁敌人发射照明弹的间隙越过一个又一个弹坑,绕道敌人的防守盲区。另一组的4个人在相反的方向朝敌人放冷枪,掩护一组行动。

柴云振等战士顺利从敌人的防守盲区爬到山头,消灭了敌人的机枪手,顺利夺回一号山头。他们不敢因为短暂的成功而稍有懈怠,因为,争夺二号山头将更加艰难。

二号山头比一号山头更高、更险,守军也更多,敌人在这个山头部署了一个营的兵力防守。

第一个山头失守,敌人长了教训,连续不断朝山坡的凹陷处扫射,防止我军偷袭。这样一来,柴云振就不能重复使用刚才的战术了。

柴云振改变策略,让2名战士分别隐藏起来,从不同的方向骚扰敌人,其余3位战士跟着他,从陡峭的悬崖攀援而上,缓慢地朝二号山头靠近。

过程中,狡猾的敌人发现了柴云振等人的踪迹,枪林弹雨瞬间从山头落下。柴云振命令战士们隐蔽,等待战机。

或许以为柴云振等人已经死在他们密集的火力网下,一个多小时以后,敌人的机枪渐渐停止了扫射。柴云振见时机已到,命令战士们继续悄悄朝山头靠近。

快要到达半山腰时,躲在半山腰防御工事里的敌人,再次发现了柴云振等人。敌人嘴里“嗷嗷”怪叫,疯了一样朝我军战士的方向开火。

柴云振等人舍生忘死,顶着敌人密集的火力,相互掩护着来到了敌人的防御阵地前,机枪、手榴弹一个劲儿朝敌军阵地招呼,把里边的敌人杀了个精光。

没有在半山腰多做停留,柴云振等战士们一鼓作气,匍匐至山顶。在山顶防守的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柴云振一扫而光,二号山头也重回我军控制。

我军很清楚敌军对这两处山头的重视程度,他们一定会组织力量反扑,于是派8连接手一号山头。被柴云振留在一号山头的两名战士来二号山头,和7班战士们汇合。

柴云振指挥战士们修筑防御工事,又将敌人剩余的武器弹药安置妥当,做好抵抗敌人反击的准备。

一夜无眠,第二天,敌人不甘心刚刚到手的两处阵地被我军夺回,组织了两个团的兵力向我军猛攻,誓要夺回两个山头。

柴云振等战士们把成捆的手榴弹朝敌人扔去,手榴弹落入如蚂蚁般朝二号山峰涌来的敌军部队,把大片侵略军炸成了尸体,活着的侵略军见志愿军战士如此勇猛,只得乖乖退了下去。

休战了20多分钟后,敌军飞机起飞,在我军二号阵地上空盘旋,投下无数炸弹。飞机刚走,紧接着的是敌人成群的大炮。

刹那间,爆炸声响彻我军阵地,粗壮的树木被炸得粉碎,炸弹余波激起的泥沙冲天而起。阵地上燃起熊熊烈火,狼烟四起,柴云振几人全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泥土。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团部派人前来接应我方守军撤退。然而,在撤离过程中,7班中的3位战士不幸中弹牺牲。

战友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夺来的阵地失守,接二连三的噩耗让柴云振心如刀绞。

孤胆英雄

第二天早上,柴云振一觉醒来,主动找营长请缨,誓要夺回山头。营长批准了柴云振的请求,派他带领6名战士,重夺二号阵地。

休息了一晚的柴云振如猛虎下山,带领战士们轻车熟路,迅速冲上山头,再次消灭了敌方守军。进攻过程中,又有两位志愿军战士为国捐躯。

阵地失守,敌人不肯善罢甘休,一轮又一轮向山顶进攻。柴云振等人顽强坚守,敌军数量实在太多,很快,志愿军战士们的子弹、手榴弹几近用光。

敌人见山头停止攻势,猜测柴云振等人的子弹用光了,想抓活口,嚣张地怒吼着,朝我军战士们扑来。

我军战士团结一心,相互鼓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当敌人冲到离我军阵地大约50米的时候,柴云振一马当先,端着冲锋枪站了起来,其余几名战士紧随其后,也相继拿着机枪、手榴弹站了起来。

五位志愿军战士如钢浇铁铸一般屹立在山头,怒视着敌人。

敌人被柴云振等人的一往无前镇住了,纷纷不自觉的停下脚步,狼狈地趴在地上,不敢有任何动作。

双方僵持了大约5分钟以后,两位志愿军战士送来了子弹、手榴弹。柴云振几人见状立刻进入战壕,有的用重新上了子弹的机关枪向敌人扫射,有的用尽全身力气朝敌人扔手榴弹。

最终,敌人逃跑,我军只剩下柴云振和另一名战士。

柴云振长舒一口气,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布满敌人尸体的山峰上。

阵地交给9连防守后,柴云振回到营地草草吃了口饭,想睡一会儿,营长的声音从门外响起:“阵地失手了,7班,一定要把那两个山头拿下!”

柴云振带着7班仅剩的两位,以及营长派来的两位,共四名战士火速赶往前线。出发前,柴云振对战友们说:“就是死,也得把阵地夺回来!”

在增援部队的火力掩护下,柴云振一行人顺着敌人的防守缺口,悄悄潜到了敌人阵地后方,摧毁了敌人的防线。

枪炮声散去后,山顶重归宁静,只有狼烟和尘埃诉说着刚刚发生的一切。突然,柴云振听见,不远处有根粗壮树干的背后,传来了一阵“叽叽哇哇”声。

走近一看,树后是个岩洞,经验告诉柴云振,这是敌人的指挥所。柴云振几人悄悄摸到距离山洞十余米远的地方,朝岩洞里扔了一枚手榴弹。

“轰”的一声,岩洞倒塌,里边的敌人死得干干净净,守在岩洞附近的敌人被巨响吓得抱头鼠窜。

山下的敌人听到动静,端着机枪向山头冲来,柴云振等人立即反击,艰难地打退了敌人。战斗中,战友们都牺牲了,柴云振身上也多处负伤,这一切,他全然不知。

见敌人逃跑,柴云振正想坐下休息,突然听见身后有动静。他转过身,看见四个身高体壮的美国鬼子站在离他20多米远的地方。

电光石火间,柴云振抬起枪,瞬间撂倒了三个敌人,当他扣动扳机,想要射杀最后一个敌人时,枪声并没有如他设想那般响起,没有子弹了!

柴云振扔下枪,朝敌人冲去,要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幸运的是,对方也没有子弹了,他扔下枪,和柴云振扭打在了一起。

双方打了好几个回合,柴云振被敌人抓了好几道口子,全身多处血肉模糊,美国鬼子被柴云振抓掉了一只耳朵,脸上皮开肉绽,更加触目惊心。

鬼子不知道从哪掏出了一把匕首,柴云振情急之下,一把将敌人推倒在地,接着用手指朝敌人的眼睛戳过去。

不料,鬼子张开血盆大口,叼住了柴云振的手指,柴云振感觉眼前一黑,晕了过去。敌人还不死心,抄起一块石头,狠狠地朝柴云振头上砸。

鬼子见柴云振躺在地上,身体多处伤口冒血,以为他已经死了,于是丢下石头,朝己方驻地逃。

鬼子万万想不到,不屈不挠的柴云振苏醒了,他艰难起身时,敌人已在一百米开外了。柴云振用尽全身力气从地上捡起一把枪,瞄准敌人,扣动扳机……

枪没响!“这么倒霉,捡到了一把没子弹的枪?”柴云振这样想着。

他低头检查,这才发现自己的右手食指被美国鬼子咬断了。“一定要干掉他!”柴云振心中只有这一个念头,他忍着剧痛,把枪换到了左手。

“砰”,嘹亮的枪声在寂静的山峰陡然响起,敌人应声倒下。枪声在山谷间回荡了很久,伴着枪声,英雄的柴云振再次晕了过去。

悄然回乡

部队派专机把柴云振送到了内蒙古包头市部队医院,柴云振再次睁开双眼时,医生说:“你能醒过来,简直是个奇迹!”

一年以后,柴云振痊愈,但是落下了经常头疼的毛病,医生们劝他回家休养。考虑到离家多年,柴云振听医生的建议,回了四川老家,踏踏实实地当起了农民,从来没跟外人说起过自己的英勇事迹。

另一边,由于柴云振作战勇猛,在朴达峰阻击战中,一人消灭了100多敌人,为志愿军撤退争取了时间,志愿军总部决定授予他特等功臣称号。

想不到,颁奖时却没人来领奖章。从那以后的几十年里,部队派人找遍了全国各个省市,怎么也找不到柴云振。

1980年,金日成提及柴云振时,邓小平说:

“只要柴云振还活着,只要柴云振还在中国领土上,我们就一定能找到。”

邓小平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处理此事,他了解到柴云振可能是大西南地区的人,要求云贵川地区以及中央各大报纸刊登寻人启事,就算大海捞针,也要找到柴云振的下落。

1984年,柴云振的儿子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这则寻人启事,他知道父亲有一份珍藏的退伍证,所以拿着报纸问:“爸,上面找的人不会是你吧?”

“人家找的是‘柴云振’,我叫‘柴云正’。”

“‘振’和“正”说起来那么像,你写信问问吧。”

“是我又怎么样?还要让国家养我吗?”柴云振拒绝道。

儿子说:“你不是想念战友们吗?如果报纸上找的是你,你不就能见到老战友了。”

柴云振被儿子说服,给报纸上的地址寄了封信,有关部门核查后,证实了柴云振是他们要找的人。

为什么会有“正”和“振”的误差呢?

原来,“柴云振”的名字其实是“柴云正”,当初在部队登记时,文书错把“正”登记成了“振”。

尾声

英雄柴云振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地,有人夸他是了不起的大英雄,柴云振平静地说:“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没有回来。”

或许,在柴云振眼里,自己不过是沧海中的一滴水,殊不知,如柴老这般的“小水滴”,激起了值得全体人民铭记的惊涛骇浪!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