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买手表的故事:干部结婚时未婚妻没手表,费劲巴啦地买到一块

一风历史 2025-01-21 10:54:14

当年我们当兵时,戴手表是干部的“专利”。战士基本上没有手表,战士提干后就会想方设法买一块表戴。干部没有手表肯定不方便,像出操、查岗、上课、教学、外出执行任务什么的,没有时间概念怎么行。所以呀,连队干部基本人手一块手表。

干部到了一定年纪,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干部未婚妻的来源,无非是部队驻地的本地人和干部家乡的当地人。驻地本地人一般都是城镇户口的,自己一般都有工作,有工作就有钱,有钱就能买得起手表,结婚时属于“自带口粮”的。家乡当地人一般都是农村户口(也有城镇户口的),农村人没有工作在家务农,这些未婚妻很少买得起手表,所以结婚时两手空空,属于“未带口粮”的。

当年结婚女方戴金银珠宝的很少,但家里“三转一响”必须要有,也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半导体收音机。干部未婚妻没有最起码的手表,就无法结婚。你堂堂解放军干部,连给未婚妻买一块手表都搞不定,还结什么婚?所以,买一块手表,是连队准备结婚干部的头等大事,唯此为大。

想方设法,抓耳挠腮,发动老乡,穷尽办法……总之未婚夫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基本都能殊途同归,得到一块来之不易的手表送给未婚妻。未婚妻堂而皇之地戴上手表,风风光光地把自己给嫁了!当年就是这样,你还别不信。我说一个我战友给未婚妻买表的故事,真是一个跌宕起伏,九曲回肠,峰回路转,方得始终。

我们连队有一个台长,27、8岁了,准备办喜事。可他为了给农村的未婚妻买一块像样的手表,都快给愁死了。

原来啊,他原来想给未婚妻买一块100多块钱的进口瑞士梅花表。谁想七十年代初期,我国进口手表突然大幅度涨价百分之百以上,一块梅花表涨到200多块。台长的预算一下子不够了。怎么办,只好买国产上海表。上海表那个年代质量是杠杠的,价格也是杠杠的,120块。台长买表的预算没问题,但是搞不定买表的工业券(五张)。

于是,台长发动老乡想办法。你还别说,他有一个老乡手下有个战士是上海人,战士答应找他上海家人买一块手表。非常巧的是,这个战士的父亲在上海手表厂工作,买一块自己工厂生产的产品,应该手到擒来,不成问题吧?

谁知,这个战士为了给自己的领导买一块普普通通的上海手表,费劲巴啦地转了一大圈。最后台长从老乡手上接过这块崭新的17钻的上海手表,已经是几个月以后的事儿了。在手表盒子里的发票上,他发现了令人拍案惊奇的一幕:手表发票不是来自上海的百货商店,而是来自云南景洪市的一个百货商店。一块上海手表,居然来自遥远的西双版纳,你说是不是很奇葩?

原来啊,战士的父亲虽然在上海手表厂工作,但是也搞不到买上海表的指标。他父亲只好通过同事在西双版纳下乡知青的孩子,托人找关系在那里百货商店买了一块手表。然后寄到上海,再从上海寄到儿子部队。儿子把表给他的领导,最后手表到了台长手里,戴到了台长未婚妻的手腕上。这一圈下来,是不是千山万水,九曲回肠,那叫一个非常非常不容易啊!

0 阅读:1
一风历史

一风历史

一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