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难,印度捣乱?明明没“惹”过印度,为何却总爱与我国攀比

清凌说世界 2024-08-05 16:45:10

文 | 文渊的历史书

编辑 |文渊的历史书

前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只要我国一有难,印度这个邻国就坐不住了,非得捣乱捣乱,刷刷存在感才行。

就比如2017年,当中韩关系因“萨德”问题陷入低谷时,印度在洞朗地区挑起边境争端;2020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中国正全力应对的关键时刻,印度又在加勒万河谷地区制造冲突。

而如果我们将时间线拉得更长,就会发现这种模式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962年,当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印度就在边境问题上步步紧逼,最终导致了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

这要是每一件事情单看还不觉的有啥,但这要是放一起一对比,就不难发现,每当中国遇到困难,印度总会在边境地区兴风作浪,似乎遵循着某种诡异的周期律。

印度为何会如此呢?明明中国从未主动挑衅过印度,为何印度始终不愿意与中国和平相处?

印度对华政策的历史逻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印度独立后的意识形态变迁说起,1947年8月15日,印度终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但独立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就能立即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印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变迁,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印度的内政外交,也造就印度对中国的复杂态度。

(一)尼赫鲁时期:从"印度梦"到"中印战争"

印度虽然如愿取得了独立,但独立并未如印度人想象的那般美好,新生的印度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内宗教矛盾尖锐,经济基础薄弱,而周边局势也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尼赫鲁,这位印度国父甘地的得力助手,接过了印度的领导权。

然而,尼赫鲁并非单纯的民族主义者,他的脑海中,酝酿着一个雄心勃勃的"印度梦"计划:建立一个强大、独立、民主的现代化国家。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尼赫鲁很快发现,要实现这个梦想,印度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支撑和一个明确的外部"他者"。

作为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为了实现"印度梦",尼赫鲁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对内推行"社会主义",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

这种做法看似矛盾,实则是尼赫鲁的精明之处:社会主义可以凝聚国内民心,不结盟则可以在冷战格局中左右逢源。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尼赫鲁的政策开始显露弊端,国内经济发展缓慢,而"不结盟"政策也未能为印度赢得预期的国际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尼赫鲁急需一个外部"敌人"来转移国内矛盾,提振民族自信。

而中国则成了尼赫鲁的最佳选择,一方面是因为,虽然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没有直接的冲突,但当时英国在退出印度次大陆时,并没有对边界问题进行明确划分,导致了阿克赛钦和藏南地区的争议,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为中印关系的紧张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恰在此时,中国完成了西藏和平解放,这让印度感到了巨大威胁,尼赫鲁认为,一个由中国控制的西藏将会是一把悬在印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印度的安全。

于是,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战争爆发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当时的尼赫鲁,为了激发民族自信,挑起了这场边境冲突。

他的如意算盘是:中国顾及不到边境,印度可以轻松获胜,从而证明"印度民族的伟大复兴"。

但他们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印度军队就一败涂地。

这场失败不仅摧毁了尼赫鲁的威望,更是在印度民众心中种下了一颗对中国的恐惧和仇恨种子,战后的数十年间,印度一直未能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中国的防范心理愈发强烈。

在印度的政治话语中,1962年的战争被反复提及,作为印度民族耻辱的象征,激发了印度对中国的不信任和敌意。

(二)英迪拉·甘地时代:社会主义实验与对外强硬

尼赫鲁之后,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接过了大旗,面对父亲留下的烂摊子,这位铁娘子选择了一条更为激进的道路。

她不仅在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了国有制,在政治上更是暗中效仿苏联的民主集中制,1975年,英迪拉甚至宣布了长达21个月的紧急状态,表面上看是在解决问题,但实际上确是在为自己的高度集权铺路。

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提振了民众士气,但也埋下了经济发展的隐患。

而且这种左转的代价是巨大的,印度不仅失去了西方国家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印度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开始动摇,所以英迪拉后来被逼下台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对外政策上,英迪拉·甘地更是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态度。

1971年,印度支持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独立,并与巴基斯坦爆发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印度的自信,也让印度产生了成为地区霸主的幻想。

(三)冷战后的战略调整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非总是按照掌权者的意愿转动,1991年,苏联解体,共产主义阵营轰然崩塌,印度也无法独善其身,社会主义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黯然落幕。

印度国大党匆忙与社会主义切割,拉开了自由化改革的大幕,但当社会主义这面遮羞布被扯下后,印度却陷入了一种意识形态的真空状态。

没有了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也没有了殖民者作为假想敌,印度人开始迷茫: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在这种混沌中,印度教民族主义开始崛起,填补了意识形态的空白,但这种建立在排斥异教徒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能否真正凝聚这个多元复杂的国家,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尤其是这种意识形态,需要一个"他者"来构建自我,而在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中国恰好成为了这个"他者"。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起,无疑给中印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它加剧了印度对中国的敌意,也使得两国关系更加复杂化。

美国因素在中印关系中的作用

在中印关系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美国。

在冷战时期,美国与中国和印度分别有不同的外交策略,中国在60年代末与苏联关系破裂后,逐渐向美国靠拢,形成了中美战略合作的基础。

而印度则长期保持与苏联的紧密关系,成为苏联在南亚的重要盟友。

中印两国在冷战阵营中的对立,使得彼此关系复杂化,美国在这一时期利用中印之间的矛盾,确保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

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其在南亚的战略,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逐渐将其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并开始在亚太地区进行战略部署,试图通过“亚太再平衡”战略遏制中国的影响力。

在这一背景下,印度作为南亚的重要大国,成为美国拉拢的重要对象,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军事和经济合作,美国试图在南亚地区建立起一个新的战略平衡,以制衡中国的崛起。

而印度之所以愿意受美国拉拢,其中一个原因则是印度同样对中国的快速崛起感到了焦虑和不安。

毕竟印度一直将自己视为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国,但现实却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是印度的五倍多,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印度既羡慕又嫉妒,既想学习又想超越。

所以在美国向印度投下橄榄枝后,印度就抓住了,毕竟有美国来打压中国,正好符合印度的心意,在双方都有着各自的小算盘的情况下,印度和美国就这样一拍即合。

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近年来,美印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例如,美印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共同开发国防技术,以及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合作,都体现了美国对印度的重视。

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进一步加剧了中印之间的竞争和对立。

但印度似乎并不甘心完全成为美国的棋子,例如在7月29日时,印度外长苏杰生在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外长会议期间明确表示,中印问题应由两国自行解决,不需要第三方介入,这无疑是对美国的婉拒。

这种态度表明,尽管印度在某些问题上与美国立场一致,但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印度并不愿完全受制于美国。

不得不说,印度终于慢慢的清醒过来了,也渐渐的认清了一个现实:“一旦印度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将和中国一样面临美国政府的打压。”

就像8月3日印度的地缘政治专家坎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

“如果中国只是组装下苹果手机,美国(政府)是喜欢中国的。但当中国开始造自己的手机时,美国(政府)就不高兴了。”

此外,印度之所以会对中国抱持如此复杂而敌对的态度,除了历史遗留的心理创伤和美国从中作梗外,地缘政治因素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地缘政治因素:喜马拉雅山与西藏问题

中印边境地区地形复杂,多高山峡谷,气候条件恶劣,这些自然障碍不仅增加了边境地区管理和控制的难度,也为边境冲突提供了隐蔽和突袭的机会。

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其虽然是世界屋脊,但对印度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隐患,印度军方一直担心,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军队可能会利用地利优势长驱直入,直指印度心脏地带。

因此,控制喜马拉雅山南麓,特别是西藏地区,就成了印度的一个战略执念。

此外,印度一直怀有成为世界大国的雄心,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却成了困扰印度的一个心结。

尽管印度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经济总量、科技创新、军事实力等关键指标上,仍然难以与中国比肩。

这种实力对比的失衡,既是印度对华敌意的根源,也是其不断挑衅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对华政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强烈影响,在印度教民族主义盛行的今天,对外强硬已成为赢得选票的重要手段。

因此,即便理性上知道与中国对抗不符合国家利益,印度政客们也往往会选择采取强硬立场以迎合民意。

在外交策略上,印度一直试图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冷战时期,印度以"不结盟运动"为幌子,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冷战结束后,印度又开始在中美之间玩起了平衡游戏。

一方面,印度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制衡中国;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完全站在美国一边,以免失去与中国谈判的筹码。

面对如此复杂的邻居,我国一贯是如何应对的呢?

中国应对之道

我们一贯保持战略定力。

印度的挑衅行为虽然令人不快,但我们并不会被其牵着鼻子走,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不会将太多精力消耗在应对印度的小动作上。

但对于印度在中印边境的军事部署我们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强边境地区的建设。

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改善,还是军事部署的优化,都有效提升我们在边境地区的战略优势。

此外,我们也运用了灵活运用外交手段,就比如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立场。

像7月31日,中印就边境问题进行磋商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连路透社都对此表示“中印关系回到了正轨”,可见我们这招还是挺有用的。

结语

中印关系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有对抗,有合作,有误解,也有机遇,虽然此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能够以战略眼光和历史担当来处理双边关系,终将能找到一条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道路。

毕竟,这不仅是14亿中国人和14亿印度人的共同期望,也是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文章信源:

印度专家:一旦印度崛起,也会像中国一样面临美国政府打压--海外网

印度外长在日表态:中印之间的问题应由两国自己解决,不希望他国干涉--观察者网

“中印关系回到正轨”?学者:莫迪政府对华战术性调整--观察者网

0 阅读:24

清凌说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