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变战争摇钱树!俄罗斯农民狂揽订单,一亩地产粮抵十桶油?

科普启示录小强哥 2025-04-01 17:33:45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俄乌战争一打就是三年,外界一直盯着俄罗斯,看这个战斗民族怎么应付这场持久的较量。表面上俄罗斯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看得见的胜利,顿巴斯地区和克里米亚就这么在俄军的掌控下成了“不可逆”的事实。

但实际究竟如何?俄罗斯在战争中到底占了哪些便宜,网上所说俄罗斯乡村通过战争实现了伟大复兴的说法又有几分可信度呢?

俄罗斯的“明胜暗亏”知多少?

2024年10月,俄军通过所谓的“渐进占领战术”深入乌克兰防线约30公里,占了472平方公里的土地,战斗打得挺艰难,但战斗的结果挺提气,巴赫穆特这样的重镇也让俄军给拿下了。

这一胜利不仅是地域上的扩展,更是给俄军士气打了一针强心剂,经过近一年的激战,俄军打破了乌军的东部防线,围住约12000名乌军,这一招让乌克兰的物资供应出了大问题。

但这场战争的代价也挺高,俄军伤亡人数一直是公众讨论的敏感话题,虽然现在没有个具体数字,但数十万人的伤亡肯定是有的。

就算占领了几个城镇,想守住它们也并不轻松。国际上的制裁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俄罗斯的经济上。有钱没处花,有装备没处买,高端军事装备的供应链断了,旧武器也要省着用。

虽然俄罗斯靠着从朝鲜增援的10000名士兵在库尔斯克地区维持住了局势,但这种局势并没有持续多久,不到两个月之后朝鲜士兵就全面撤出战场,俄罗斯的状态依旧是全球孤立。

现在虽然因为特朗普出面战争已经有了结束的可能性,但战火依然没有停息,随时可能再次擦枪走火,俄罗斯究竟能不能把这些战术上的胜利转化成长期优势呢?

一边是战场上传来占领区的捷报,另一边是背负的庞大战争消耗和长期经济压力,战争并没有给俄罗斯带来彻底的胜利感,更多的是一种反复拉锯的战术撕扯。

战争越打越富?这是啥套路?

既然俄罗斯被西方制裁的死死的,为什么从数据上看,俄罗斯反而因战争发了笔横财呢?财政收入越大越高,都说战争是对财政最大的消耗,俄罗斯凭啥越打越富了呢?

打仗从来都是花钱的买卖,但俄罗斯却在农业和一些产业上打出了一手好牌,由于国际市场对俄罗斯关上了大门,俄政府倒是借此机会搞了一套“内循环”的路子,主要推的就是“进口替代”政策。

说起来简单,干起来难度可不小,俄罗斯政府推动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让不少工厂重新运转起来,苜蓿产业更是借着战争需求一下子翻了身,重回了苏联时代的荣耀。

俄罗斯这几年一面打仗一面开始逐渐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大量民生物资和农业产品还真的就实现了自给自足。现在俄罗斯已经在肉类、土豆和水产这几大类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实现了完全自给自足。

鸡蛋自给率最高,一度到了98.6%,还能有余粮向国外出口了一点,这一手倒让俄罗斯借着战争契机把自己的农业和一些基础工业往前推了一步。

这种模式也让不少人觉得“挺神奇”,原来打仗还能顺带把经济玩活了。

政府推崇“重商主义”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生产这块重新拾起来,普京对制造业看得挺重,宁愿投入大量资源也要支持企业生产。

当地官员嘴边上常挂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制成品,不要原料出口”,所以当地跟外资谈判时有点类似我们当年“市场换技术”的套路。

他们在拼命吸引外资建厂生产,同时催着外资企业技术转移,不愿意继续干材料输出这样的“糙活”,看来战争给俄罗斯带来了反向激励,战争反向成了某种经济升级契机。

很多人觉得西方制裁一搞,俄罗斯日子肯定很难过,但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套“举国体制”,战争时不光是在前线打,后台也有一盘“商业棋”在紧锣密鼓地摆。

俄罗斯这一整套体制让他们在国际市场依然具有极强的采购能力,与我国的对接上面体现的特别明显,俄罗斯采购商的特长就是绕开中间商,挖到最低价,然后开始了多人运动式砍价,至于对象嘛,自然是我国的跨国企业。

现在俄方从上到下秉承的就是这个原则,要么技术引进、要么本地生产,一举两得,战场打不垮的用经济补上。

不过这其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虽然政府积极推动技术引进和产业链自我完善,但俄罗斯基层并不具备那么多懂行的人。很多年轻人上位之后充其量只懂一些理论,实操层面操作还在摸索阶段。

不少产业还在维护垄断利益,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绝不轻易让给外人,整个产业系统推得挺快,可新老力量的磨合还没到完全合拍的时候。但不管怎么说,战争的确给俄罗斯某些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带动了不同以往的经济活力。

而且战争对农村地区的带动还特别明显,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日子一片红红火火,甚至有了复兴的态势。

苜蓿大丰收、农田面积增加,还有技术下乡帮助农民提产增效,农业复兴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不声不响地的成了一条风景线。

战争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改变呢? 不如直接去村子里转转,看看他们在战时到底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俄罗斯乡村的“伟大复兴”

战争期间俄罗斯乡村的“复兴”成了不少人讨论的热门话题,一些媒体高调宣称,农业和农村经济借助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逐渐有了起色。

苜蓿产业这一项的复苏势头就挺猛,其实俄罗斯的农村之前是特别不发达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的面积虽然挺大,可那里的人活得特别“原始”。

村民基本靠放牧为生,有时候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收入也就够糊口,政府之前也不是没想过开发这些地方,可大片土地都处在极寒地带,冬天温度经常跌到零下四十多度,村里基本设施不全,水电供应都成问题。

住在这里的多数是年纪大的或是没啥更好选择的中年人,年轻人一有办法第一时间都会跑去城市找工作,毕竟城里不仅挣钱机会多,还有网络和电力保障,设施也全。

一些距离城市不远的农村情况略好一些,由于靠近城市消费区,村里种的东西能快速销售出去,借着这场战争引发的“进口替代”大潮,他们的农副产品销量提升不少。

村民们忙活一年,粮食和牲畜卖出去,手里的钱倒也多了一些,这让部分人突然感觉自己“翻身”了。

这么看来现在俄罗斯的农村生活可比城里人舒服多了,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是典型的高物价、低收入,政府虽说在推动“农业复兴”,但真站在城市居民的角度看,战争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至少生活的重担让许多人苦不堪言。

除了苜蓿产业蓬勃发展之外,政府为了支撑前线,也将很多军工产业和基础设施投注到了乡村上面。

2024年俄罗斯军费快到1150亿美元,占GDP的6%还多,这里面的很大一部分就放在了军工相关的后勤、基建上。

罗斯托夫州的米列罗沃就是战争的受益者,这是个很小的地方,原本知名度几乎为零。

但就是因为离乌克兰前线近,俄政府就在这儿投资了5亿卢布,不光修建了铁路还设立了仓库和军用物资中转站,这地方一下就成了前线后勤枢纽。

小镇居民玛丽亚就深有感触:“以前这儿都是土路,拖拉机都难得一见,如今火车站每天都忙得跟蜂巢似的,我儿子都说不想去莫斯科打工了,觉得这儿一样有奔头。”

铁路不仅让军用物资运送便利了,也顺便带动了当地经济,镇上的商铺、运输公司开始活跃起来,连超市的生意都红火了许多。

有人开玩笑说曾经的“睡镇”醒了,火车的轰鸣声和军需品的频繁进出让这里充满了生机。

沃罗涅日州的帕夫洛夫斯克也是如此,帕夫洛夫斯克原来就是个普通的农业小镇,因战争需求,政府一拍板在2023年给这儿建了个弹药加工厂。

这下子工厂一下来了300多名员工,这些人多数都是本地村民,连带着一些小供应商也闻风而动,算是把一个简单的军需产业链的雏形在这儿扎下了根。

小镇的基础设施也没被忽略,政府把通往帕夫洛夫斯克的公路修得利利索索,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坑坑洼洼的“泥巴路”。

其实这就是整个俄罗斯资源分配的转型,谁都知道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曾经严重偏向大城市,莫斯科就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权力和资本中心。

但在战争影响下,乡村开始担负起了重要角色,“战争扶贫”成了俄罗斯的一景,普京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激励,间接推动了资源流入那些以前没人关注的乡村地区,而在这个转变里,退伍军人成了一种关键力量。

退伍军人谢尔盖回到梁赞州老家后,带着军营里的机械维修技办了个小修理厂,起初只有几个人帮忙,后来厂子还挺红火,村子里的几名年轻人都在修理厂找事儿做。

修理拖拉机、农用车,顺带干点儿农机配件的生意,工厂看着小,在当地算不上多显眼,但它带动了就业,也让这个小村子多了一些活力。

结尾

看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话还真不是虚的,至少俄罗斯从战争中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至于接下来怎么样还不好说,毕竟时代变化太快,俄罗斯农村是否能因战争真正实现伟大复兴,还需要时间验证。

0 阅读:0
科普启示录小强哥

科普启示录小强哥

探索世界万象,普及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