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飞过人间“一千零一夜”

发现城市之美 2023-08-01 11:11:45

关注我们, 发现更多城市之美

喀什噶尔在新疆探险家心目中,是永远不变的地平线。探险家、经行者们自从离去后,终生都在“重返”喀什噶尔的路途之中。

Karshgar

喀什古城

一部西域天方夜谭

尽管现代性已给喀什噶尔抹上了一层异样的色彩,但她骨子里依然珍藏着古老的个性。是她缓慢流淌的时光中安宁和停顿的部分挽留了我们,是我们流连忘返,由衷感叹,并在当代生活迷雾重重、焦灼万分的一路狂奔中找到了镇静和喘息的机会。

01

艾提尕尔清真寺

——南疆的心脏

“日课是日课,日子是日子。”在维吾尔人的生活哲学中,信仰和生活是并行不悖的两条线。在南疆,许多清真寺的楼上是举行神圣仪式的地方,楼下则是烟火缭绕的餐厅和人头攒动的商场。在这种入世精神的影响下,位于解放北路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成为了喀什古城的中心、南疆的心脏。昔日的喀什古城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向四周辐散生长,便有了曾经的喀什噶尔。

喀什老城与艾提尕尔共生,喀什人也与艾提尕尔紧紧相依。南疆乡镇的每一个家庭,几乎都有一张艾提尕尔清真寺前的家庭合影。平日里,孩子们在艾提尕尔广场前追逐嬉闹,老人们相聚于此喝茶聊天、弹琴奏乐。到了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全疆各地的群众纷纷赶赴艾提尕尔,等待着宣礼塔传来的唤拜声拉开庆典的序幕。聚礼过后,朝拜者们在喧天的鼓乐声中奔涌至艾提尕尔大门前,他们抛却内心的困顿,跳起热烈奔放的萨玛舞。人们手牵着手,围成一个个圈,笑着闹着,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

02

高台民居

——泥土缝里的呢喃低语

高台民居像一场人类玩泥巴的童年爱好的集体放大,天真而质朴。这座在平均超出地面11米的高崖上修建的建筑群,就地取材,生土、土胚、砖块、枝干混合在一起,往更高处搭建。高崖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喀喇汗王朝时期,王宫曾建于高崖北面,南面与北面原本相连,后被来自帕米尔高原的一场山洪冲断,这座位于喀什古城东南面的独立高崖就是高台民居,所在地被称为阔孜其亚贝希,意为高崖土陶,维吾尔人取名直白明了,“高崖土陶”就足以概括高台民居的特质。

站在屋顶往前方望去,参差错落的房屋绵延起伏,依旧是土黄色的波浪、几何学的变幻,带着令人踏实的泥土的颜色,一直铺向天边。辽阔的、敞开的、无际的,如海一般,那些亮眼的色彩点缀,充满生机,甚至有一种杂乱的繁华,目光在苍茫的土黄色海面上游弋,屋顶的开敞、几何波浪的激荡与屋顶下幽深交叉的小巷构成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当你在屋顶上信步遐想,屋顶下的人正跪在毡毯上祈祷落泪。

03

百年老茶馆

——微缩的旧日人间

喀什古城的老茶馆大多藏于深巷,比起往来喧嚣的大街,这里更像是古城众生的另一个切面。穿过生土建筑群之间惹眼的蓝和绿,穿过雕刻着石榴花和巴旦木的门廊,与成群的维吾尔族老人们打个照面。他们穿着考究,一身老派的整套西装,“体面”二字贯彻全身的里里外外。须发皆白的老人们仿佛自带一部史书,谈笑间,花帽上的穗子微微颤动。

一块窝窝馕、一碗砖茶,几元钱就能打发一天光阴。喀什老茶客对于馕泡茶的传统饮食习惯,已经具有上百年的亲身体验。茶水浸泡过的馕不再坚硬,就着茶水吃馕也不止果腹充饥那么简单。这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下午茶,足以让喀什人打开一个话题、沿袭一生作息乃至延续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兴致高涨的人们,抽上一口莫合烟,弹奏一曲维吾尔老调,歌声与微笑交织,似乎把人带到了另一个久远深邃的旧日人间。任凭时光飞逝,这座喀什唯一的百年老茶馆,用一种“守旧”的方式,延续着属于古丝绸之路的人间喜剧。

04

巴依老爷的家

(买买提的老房子)

——家·春·秋

“巴依”(bay)一词源自突厥语,意为“富余的”,在新疆,有“财主、富人”的意思。巴依并不是某个人的姓名,而是对一个群体的称呼,因此,“巴依老爷的家”可以理解为财主老爷的家。在喀什古城,有栋美丽的绿房子叫“买买提的老房子”,也被称为“巴依老爷的家”。

16世纪的喀什噶尔人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尔在《拉失德史》中写道:“这里是以贫为乐和富而不贪的人的世外桃源。”旧时的喀什被高大的城墙环绕着,城墙分出了城内和城外,城内有各种各样的巴扎,规模巨大的清真寺,以及穷人和富人住的房子。巴依老爷的家是座典型的维吾尔族富人民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基本保持原貌,整座房子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房间。房子已人去楼空,只有实实在在的老物件遗留了下来,马厩上的马鞍,储物间的土陶罐子,厨房的馕戳,闲置的布休克(维语,意为摇床、摇篮)……置身于高墙庭院中,人们仿佛穿越时空,看见了这里的悲欢离合。

05

阿热亚路

——山洪、巴扎与香气

阿热亚路深处,是一股浓郁的、经久不散的气味,是永远不可能在别处闻到的,只在此地的,异域的迷情香气,就像维族姑娘那深邃的眼眸。是香料、茶叶、维药的混合气味,喀什噶尔过去与现在都离不开香料,维吾尔人对于香的迷恋是如此的显而易见。香料最初是高高在上的,用来取悦神灵,是寺庙与祭祀仪式用品,维吾尔人将它从空中请回人间,请回到世俗与日常,使袅袅香气萦绕在平常的街。

穿过维药巴扎,铺门口店主正在用机器粉碎草本植物,植物粉末的味道与更浓烈辛辣的异香腾空而起......

漫长的记忆里,阿热亚路逐渐变成那一股气味,经久不散。

06

坎土曼巴扎

——铁与火之歌

“懒人的坎土曼,会在家里生锈;勤劳者的坎土曼,会越用越锋利。”说到坎土曼,维吾尔人总会说它是“万能”的,一根坚实的木柄,一面开刃的铁片,就组成了西域的“锄”。它既可以像锄头一样砍土、刨地,又可以像铁锹一样铲土,几乎能完成所有的日常劳动,堪称维吾尔族农民劳作的“一把手”。在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有一幅表现砍土、耕地动作的壁画,两个龟兹人手持的劳作工具酷似坎土曼。

将铁块烧至通红,用钳子将铁块放到铁砧上后,铁匠师傅们一人抡大锤,一人持小锤,在铁砧上来回锻打直至铁块成型,期间时不时要回炉煅烧,“叮叮铛铛”声时断时续,古老而铿锵。风箱的嗡嗡声像老铺子发出的喘息,同锻打声一道构成了打铁铺百年不变的协奏。每一次落锤,每一次火星飞溅,都是铁与火的赞歌。

07

维药巴扎

——喀什气味的百科全书

在维药巴扎,香料、茶叶与药材的气味交融,所形成的特殊气味是丝绸之路的余韵,让人在离开许久之后闻到类似气味时依然可以激发出关于喀什古城的记忆。大大小小的香料店分布在道路两旁,店名皆以“茶调料店”为后缀,不仅有纯正的茶叶,还有数十种常见的、不常见的茶调料。每家“茶调料店”各有特色,在维药巴扎找不到所售香料完全一样的两家店铺,店家们无一不精通制茶,根据顾客需求就能够调配出千人千方的复合茶。

喀什四季的花果芳香也飘散在维药巴扎的角角落落。叶城的石榴、英吉沙的巴旦杏、阿图什的无花果、吐曼河边的沙枣树……它们被制成果酱和花果茶供人挑选。薄荷酱、玫瑰酱、藿香酱等被层层摆放在三层橱柜上,罕见的沙枣树胶则被郑重其事地摆放在门口正中的位置。这些奇花异果的气味在维药巴扎被放大,它们统治着感官,给人们带来一场流动的嗅觉盛宴。

08

汗巴扎

——一半的欧尔达希克路

汗巴扎摊位背后有一方天地,摆放着一两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五彩斑斓、色彩明艳的新疆桌布让美食与美有了直接的关联,吃也变得充满仪式感。透过树荫点点映射下来的光斑,桌布的花纹与色彩明暗交错,这是一个背面,午后静谧,仰头是绿色的植物生命,是风穿过摇晃的树枝,垂头便可见碗盘中的美食,或许是一碟入味的凉皮,或是一份清凉的酸奶粽子,透过摊位窗口往汗巴扎的街上望去,穿着小红裙的女儿与抱着她的父亲,手里拿着一片西瓜正在啃的男孩,一众吵嚷着去吃烤羊肉串的游客,对面的抓饭店门口支着一口直径近两米的大锅,不知是用来放抓饭,还是炖煮鸽子汤。这是下午的汗巴扎。

汗巴扎被称作国王的巴扎,大多数这么解释,但也有老人家说,汗巴扎的汗其实是未加工的原材料的意思,汗巴扎以前是卖各种未加工的布料之类的原材料的巴扎。不过现在的汗巴扎等同于美食一条街,到底是原材料巴扎还是国王的巴扎,对于热爱美食的人来说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

-End-

发现城市之美“发现城市之美”项目组织专业采编团队,实地走读中国各地,系统收集和发掘每个地方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原生态文化,以原创图文书籍、主题纪录片、自媒体、文创产品等为载体,打造中国最大的原生态文化素材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