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参崴,一片曾属于我国的美丽土地。
可在屈辱的近代史中,它却遭到了沙俄的强占,而清政府和民国对此却毫无办法。
直到1945年,才有传闻苏联承诺在50年后也就是1995年将此地归还中国。
可即便至今,海参崴仍然未回到祖国的怀抱,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俄罗斯未能履行这个承诺?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海参崴
海参崴,俄语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位于日本海沿岸,处于亚洲大陆东端,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作为不冻港,海参崴全年可以保持通航,这对于俄罗斯这个北方大国来说极为宝贵。
它为俄罗斯提供了直接进入太平洋的通道,大大增强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和军事实力。
具体来说,海参崴港口不仅是重要的商业枢纽,更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就设在海参崴,这使得该城市成为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军事力量的核心、太平洋舰队的驻地,其作战范围覆盖了广大的海域,从白令海峡一直延伸到印度洋。
再加上海参崴设施先进的军港,能够容纳包括核潜艇在内的各类现代化军舰,这大大增强了俄罗斯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海参崴并非一直属于俄罗斯,追溯其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片土地曾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最早,海参崴属于唐朝时期的周边国家渤海国,随着渤海国的灭亡,这片区域逐渐被满族人占据。到了清朝建立之后,海参崴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这种状况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发生变化,随着沙俄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国力迅速提升,很快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清朝却日渐衰落,成为了沙俄觊觎的对象,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直接影响到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边界问题。
最初,中俄两国在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双方的边界,可随着时间到了1858年,随着沙俄国力的增强,双方重新签订了《瑷珲条约》。
这份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由沙俄和清朝共同管理。
这无疑已经是清朝在边界问题上的一大退让,但更大的损失还在后面: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断入侵,清王朝的实力进一步削弱,沙俄抓住这个机会,在1860年再次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根据这份条约,包括海参崴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让给了沙俄,这不仅是领土的巨大损失,更是中国在远东地区战略地位的重大削弱。
而获得海参崴后,沙俄迅速认识到这个港口的战略价值,他们将其发展成为重要的不冻港和军事基地。
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开发,俄罗斯还修建了著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直接连接莫斯科和海参崴,大大增强了俄罗斯对远东地区的控制力。
面对这一局面,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后来的民国政府都无力改变现状。
直到1945年,才有传闻称苏联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承诺撤出海参崴的军事力量,并在50年后恢复中国对该地区的主权,只是要求开放为自由港,并对苏联免税。
不过正如一开始所说,海参崴目前仍然是俄罗斯极为重要的一座城市,那么这承诺为何没有实现呢?
未实现的承诺
关于海参崴归还的问题,一直是中俄关系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多年来,围绕这个问题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
有人认为,随着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的恶化,这个承诺被废弃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苏联解体后,作为继承国的俄罗斯不愿意承认这一承诺。
而事实上,只要仔细查阅《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其实其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关于海参崴归还的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网上曾流传一张据称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附件的照片,其中似乎提到了归还海参崴的内容。
但这张照片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确认,因此不能作为可靠的历史证据。
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一定是假的,因此并不能完全排除苏联可能曾做出过类似承诺的可能性,在1945年前的历史背景下,海参崴对苏联来说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战前该地区曾多次遭受美国和日本的军事威胁,同时还面临着远东共和国独立运动的压力。
而在1945年二战刚结束苏联损失极为惨重,可能确实难以有效管理这个远离中央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用海参崴来拉拢中国,确保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站在苏联一边并非完全不可能。
不过无论历史真相如何,当前的现实是海参崴仍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
面对这一事实,我们需要理性和冷静地看待问题。正如伟人所言,我们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和俄罗斯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共同利益,需要相互合作以应对来自西方的压力。因此,在当前阶段,过分强调领土争议可能并不明智。
随着中国国力未来的不断增强,未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增加,俄罗斯在处理双边关系时可能会采取更加慎重和友好的态度。
当然,国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比如如果俄乌冲突持续时间过长,俄罗斯可能会因为无力承受西方制裁的压力而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决定...
参考文献:
环球网 海参崴对华开放,中国东北迎来哪些机遇?
环球时报 中俄远东合作空间,远不止于海参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