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里的最后时光,隐居山洞的18户人,相互通婚,后来集体搬离

许文聊娱乐 2024-12-03 04:49:03

贵州群山深处的中洞苗寨,居住着一群特别的人。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生活在海拔1800米的溶洞里。这里住着18户人家,90多口人。

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70多年。

按理说,现在都已经是现代了,怎么还有人选择在山洞里安家呢?这些人就是这么犟,好几次都拒绝了搬迁的建议。"住得好好的,为啥要搬?"老一辈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

然而到了2019年12月底,事情突然发生了转变。

本地部门来找他们商谈搬迁事宜,最初大家都不愿意,因为这里是他们的所有,这里的钟乳石、石笋石柱间的木质房屋对他们而言就是家。

不畏阴暗潮湿的山洞里常年保持适宜温度,这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环境。

但这次政府的举动与之前有所不同,当局开始真诚地为这个地区所做的改变,为山下的居民建设现代化的新房。

新冠疫情的爆发成为2020年初的关键转折点。这一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认识到与外界隔绝的生活方式过于脆弱。

经历了整整7个月的反复协商和谈判,18户人家终于点头同意了搬迁。看着村民们整理70多年的回忆,准备搬向新家,老一辈的眼里满是不舍。

但没办法,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每个人向前,有人说:"就算搬出山洞,咱们的文化不能丢。"是啊,家可以换,但根不能丢。

这帮已经坚守大山度过70多年的人们,终于决定走出这片深山老林,去迎接新的生活。

这一搬,不仅是换个住处那么简单。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象征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关于中洞苗寨为何居住在山洞,需要追溯至200多年前。当时,战火连天,苗族先民为求生存,来到这片大山深处避祸。

起初,他们在下洞安家,后来发现中洞环境更为优越,便迁入了这个海拔1800米的溶洞,并在此持续居住了数代。

这是一个有18户人家的小村庄,虽不算大,但也并非小。在这里主要有四个姓氏:吴、王、罗、梁。这四个姓氏的人世代在这里生活,他们之间互相通婚,使得这个山洞成为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家庭。

很无奈,因为地方偏远,人烟稀少,可选择的对象就局限在那寥寥无几的人中。

但你千万别觉得他们是轻率对待婚姻。这种观念显然是大错特错的!相反,他们的婚礼仪式非常繁琐和讲究。你可能会问,这也太古旧了吧?但事实上,他们至今还坚持着周朝的婚礼传统,每一项礼节都不能省去,比如纳彩、问名、纳吉等。

这听起来不是一般的重大。

山洞里的婚礼习俗,新郎家会给彩礼并请算命先生看八字选吉日,这种传统外面几乎看不到。

年轻人谈恋爱有自己的方式。在这里,篝火晚会成了最好的“相亲市场”。每到节日,大家就围着篝火唱歌。

小伙子和姑娘们即兴创作,他们的歌曲歌唱着爱情,描绘着生活,也赞美着大山。依靠着这些动人的歌声,许多有情人成为了眷属。

生活虽清贫但井然有序。男人们承担重体力劳动,如耕地、收粮食、修房子等。女人们则在家里负责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孩子、纺纱织布和制作传统服饰。

说实话,这日子过得挺艰难的。这里没有通讯信号,没有网络,甚至连个学校都没有。孩子们只能跟着大人学点儿生存本领。

大部分人只会说苗语方言,连普通话都听不懂。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搁在现在,许多人都无法接受。

如此“现代古人”,仅凭自给自足在洞穴中创建生活。他们深谙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耕种劳作,采集野蔬,生活虽然简单,却也活出自己的风范。

他们要是能一直这么过下去,说不定真的不会搬出去。

有谁能想得到,这个已与世界隔绝长达七十多年的苗寨,会因为一个美国老人的存在而彻底改变呢?

在2003年,美国老人胡兰克在深山中意外地发现了这个被世人遗忘的"世外桃源"。

但胡兰克并没有像其他游客那样满足于拍几张照片就结束整个旅行,他被这里原始的生活方式深深打动,同时也看到了这里村民们的生存困境,深受触动。

因此,这位慈祥的外国老人慷慨解囊,他们帮助了那个山洞里的人们接通了电力。

随着第一盏电灯的点亮,它不仅照亮了原本昏暗的山洞,也照亮了村民们的未来。

紧接着,好事接二连三地来。两位支教老师王启刚和王东灵来到了村里。要知道,这里之前甚至没有学校,孩子们只能跟着大人学点本事。

两位老师来到后,开始教村民说普通话,认字读书。

逐渐地,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以前他们认为认字没什么用,现在他们明白了,不识字在外头连个路牌都看不懂。

后来,政府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希望小学,让山里的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教室,不再羡慕外面的小伙伴们。

这一年,如同为中洞苗寨推开了一扇窗,通电、来了老师、建了学校,让村民们首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无限精彩。

老人感叹说:“要是早些年就这样就好了”。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转折点往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次意外的相遇,都有可能彻底改变一整个群体的命运。2003年的中洞苗寨则注定要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接通电源之后,现代生活的三件套——电视机、洗衣机、冰箱迅速走进了山洞。村民们瞬间大开眼界,他们看到了原来洗衣可以不用手搓,还发现电视里能看到那么多新鲜事儿。

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被隐藏了70多年的“桃源秘境”竟然在一夜之间火了起来。

政府抓住机会,投资了1500万元建观光缆车,使游客能轻松地直达山洞,不再需要辛苦爬山涉水。

中洞苗寨一瞬间从“深山遗世独立”转变为“网红打卡地”。

农家乐成为了村民们的新选择,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还能亲身感受苗族文化。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接待好几拨游客。

即使看着钱包逐渐丰满,村里的年轻人却似乎很难坐得住。

一天到晚盯着电视看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我们真的还能一直待在那个破山洞里吗?有些年轻人干脆拿了行李就出去打工了,见过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后,再回来住山洞,那感觉就像跳进了冰窟窿一样,哪里还有那么轻松自在。

老一辈人有些着急。这些年轻人一走,我们的文化传承、古老山歌的歌唱和传统服饰的编织就会遇到困难。

一些老人也不得不承认,生活比以前确实是便利多了。然而,便利的背后,是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

篝火晚会的数量越来越少,年轻人似乎也不爱唱山歌了,甚至连那些古老的婚俗也在逐渐简化。有一些年长的人们感慨道:"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懂得这些规矩了。

现代化的步伐实在是太快了,快得让人措手不及。一边是祖辈传下来的传统,一边是触手可及的新生活。在这个选择的十字路口,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这个问题不只是中洞苗寨在纠结,而是所有传统村落都要面对的难题:要发展,又不想丢掉传统;要改变,又害怕失去自己。

2020年,有18户人家终于搬进了山下的新房子。这一搬,真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孩子是最开心的。之前他们住在山洞里,没有操场,但是现在生活好了,不仅有地方玩耍,上学也更方便了。

年轻人开心极了,再也不用每天抬头不见天日,晚上还能到镇上去逛逛街,过上了"神仙日子"。

对老一辈来说,适应这个过程并不那么容易。

"这新床太软,我睡不习惯。"有老人不满地说。虽然嘴上说着不习惯,但家里的现代家电一样也没少添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开始享受起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便利。

即便搬家了,老一辈们心中那份固执并未减少,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无论是节日还是别的重要时刻,都必须按照规矩进行各种仪式。

篝火晚会和山歌演唱都被保留下来,那些复杂的婚俗也没有被改变。

年轻人也没有闲着,有几个懂电脑的,琢磨着要将苗族传统手艺制作成文创产品进行销售。他们认为"将传统文化变为钱,这样才能长久延续下去。

这话说得很实在。

政府也有自己的考量。他们正在计划将中洞苗寨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景点,以此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发展。看起来,这是一个不错的交易。

然而,实话实说,路如何走,谁心里都没底。这就像是在打一场"新三国演义":传统文化是刘备,现代生活是曹操,旅游开发是孙权。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生活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至少现在,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想守着传统过日子的可以继续守着,想去外面闯荡的也不用偷偷摸摸了。

这就是传承啊!既要铭记过去,也要展望未来。

0 阅读:0

许文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