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过年方式”正在流行:女人不委屈,男人不为难,孩子不颓丧

人情在艺境 2025-02-07 00:00:24

大红灯笼高高挂,转眼间又是一年春节至。

小时候过年,过的是热闹和满满的期待;

可长大后过年,过的是焦虑和负累,甚至很多年轻人不打算回家过年了。

余华老师也曾戳破其中的真相:三句离不开钱,四句走不出结婚,五句都在谈节约,六句说的都是懂事……

换句话来说,过年要的体面和礼节,如大山一般,压得中年人喘不过气。

人生半坡,经过生活的洗礼,越活越通透,已然懂得了过年真正的意义。

不为面子所累,不被社交捆绑,陪伴好家人,才是我们该追求的“新型过年方式”。

面子低配,杜绝买来的虚荣排场

网上有个热议话题:

“临近春节,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有个回答引起很多网友共鸣,点赞量过万:“最怕没钱。”

对于中年人来说,过年过的不单单是节,而是“劫”。

有人想着,自己在外打拼一年,一定要趁这个机会好好捯饬一番,风风光光回老家过个好年。

除了漂亮衣服名牌包,还得添置几件黄金珠宝,高档烟酒,样样专挑最贵的买,为了排场不惜掏空积蓄。

也有人是不得已而为之,承担着家里的重重压力。

不仅要考虑包红包,还要顾及父辈情分计划送什么合适,送多了预算不足,送少了惹人家闲话。

网友苏姐说,平时自己精打细算,去菜市场买菜几毛钱都跟人计较,可到了过年就花钱如流水。

特别是去年,她老公公司效益不好,本想着过年一切从简,可她老公不乐意,觉得太寒碜了没面子。

明明没什么积蓄,却还是要她置办车厘子、草莓这些高价水果,牛排、大虾、茅台等年货也是一堆一堆囤。

亲戚间相互串门,有些家里富裕的一出手就是一个大红包,她老公也不好意思送小额红包,只好打肿脸充胖子也随了一个又一个。

面子有了排场足了,但钱包也跟着瘪了,几天时间就花光了一年积蓄。

苏姐心里委屈,责怪老公“穷大方”,夫妻俩因为这事三天两头爆发争吵,喜庆的节日家里气氛却降至冰点。

亦舒说:

“面子是一个人最难放下的,又是最没有用的东西。”

人太装点面子,就会拖累日子。

纵使你家有万贯家财,事事讲排场,沉迷于酒桌上吹捧奉承,也终会有挥霍一空的时候。

物理学家杨振宁,身家18亿,但他每年过年都从不铺张。

备年货就买必要的、性价比高的,不注重是否高档奢靡;

吃饭聚餐,他也不主张出去饭店吃饭,在家里做几个家常小菜,家人围坐,谈笑风生。

正如他说的:

“所谓过年的年味,在于家人团圆,在于朋友间的温情。”

关于物质,满足基本需求就好,没必要为了面子失去里子,掉进消费和欲望的陷阱。

来日方长,用钱的地方多的是。

收起自己的穷大方,放下虚荣心和攀比心,把日子经营好,才是最适合我们普通人的活法。

有钱没钱,别让自己为难,守住富贵来年有个好基础;

有面没面,别让家人受委屈,以一颗平常心迎接新年的到来。

圈子高配,远离觥筹交错的享乐局

每年过年,都少不了一个环节:同学聚会。

大家为了生计天南海北各居一地,趁着春节回家的机会好好聚一聚,这也是一年当中最大的念想。

追忆往昔,重温往日美好,一瞬间就回到了小时候。

可成年人的社交,绝不单纯。

有钱的虚张声势,成了聚会主角开始吹嘘这些年的光辉事迹,一见面就开始揭你短;

没钱的躲在一边,不敢说话;

有关系网的围成一圈,互相探讨搞钱的路子;混的不好的,也趁机拉拢人脉……

推杯换盏间,早已没有半分纯粹的感情,大家各取所需,心里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

“我们讲交情,揩面子,东借西挪,目的不在朋友本身,只是把友谊作为可利用的工具……”

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几乎所有的社交活动,都是虚伪的客套和利益交换支撑的。

与其浪费宝贵的假期在这些酒肉朋友上,不如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想明白这一点,就不会那么热衷于无效社交,流连于各个饭局,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尴尬的处境,左右为难。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都不爱社交,也不愿意参加应酬聚会。

有一年大年初二,一位有权有势的大人物想去拜访钱钟书,特意挑选了很多高价礼品。

换作别人,肯定是喜上眉梢,出门迎接都来不及。

谁知道,钱钟书把人拒之于门外,连忙说道:

“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

在外人看到,钱老先生不近人情,冷漠孤僻,殊不知,对待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处世之道。

他愿意花大把时间在屋外,和好友吴忠匡咏诗赏景、把书夜读,也会跑到17公里外的地方,参加朋友的婚礼。

在他眼里,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生活太忙,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应付繁杂的圈子,只想和三观相合的人,一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少年重情,但中年阅过千帆后发现,假装合群,就是在为难自己,只会让自己陷入情感消耗中无法脱身。

新的一年,与其被外界的评判困住,不如不入这种盲目攀比的社交圈,减少不必要的应酬,遵从本心,成全自己。

抬高自己的圈子,大家赤诚相对,相处愉悦,身体放松,让精神、状态得到真正的提升和滋养。

家庭顶配,把最好的情绪留给家人

网上有个视频很火,视频里的孩子写了一篇作文《我的愿望》,在微信的亲友群里被火速传开了。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多少人不敢说的真心话。

过年走访亲戚本是联络感情之举,可一到现实,却早已变味了。

小时候过年最怕见亲戚,不是被问考了多少分,就是被爸妈要求表演才艺,跟其他同龄的孩子进行一番比较。

好不容易熬到长大,以为能逃过魔法攻击,结果是更猛烈的连环炮:

“结婚了吗?

对象家里条件怎么样?

咋还不要孩子?

买学区房了吗?

孩子上国际学校了吗?

年终奖拿了几个薪?

给你爸妈拿了多少钱呀?”

大家表面笑脸相迎,努力维持着体面和礼貌,内心却在呐喊着逃离。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其中的弊端,开始改良过年方式。

毕竟,年怎么过、在哪里过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在身边。

湖北姑娘林敏,平日里和丈夫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机会陪父母,父母也很久没有见到孙儿。

所以去年春节前,两口子就和老人们商量好不在家过年了,定了机票带两家老人一起去云南旅游。

一开始,其实老人们是不太愿意的,毕竟回家过年是向来的传统。

“我和我老公觉得过年嘛,老人肯定希望我们回家。

但利用春节假期出去旅游,一来全家人一起团聚,开开心心的,二来孩子平时学业压力大,也圆了他的心愿;

三来嘛,不用面对人情世故真的省钱省事又省心……

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嘛!”

除夕那天,他们一起在餐馆吃完年夜饭后,就开始视频“云拜年”,该有的祝福和心意,也都送出去了。

不用为繁杂的人情往来烦恼,也不用一天忙到晚,老人逐渐接受了这种新式过年方式,孩子们也玩得很开心。

人们穷尽一生,都在寻找幸福的归处。

却不知,真正的幸福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其实都在努力高配家庭。

哪怕是大导演李安,财富名利傍身,可在他心目中,家庭永远排序第一。

他说,再多的奖项,也比不上太太脸上的笑容。

正如汪曾祺先生在书中说的:

“一家老小围炉而坐,祖父喝着小酒,祖母做针线活儿,父亲则陪孩子们做游戏、摆弄玩具。”

所爱之人就在身边,所念之人就在眼前,陪伴才是最高级的仪式感。

如今春节已至,我们好不容易有时间陪伴家人,不必流连于人情往来。

多陪伴家人,陪母亲做饭包饺子,和父亲温酒谈心,看儿女嬉闹,积攒相处时的温暖记忆。

一家人围坐,围炉煮茶,共享难得的团聚时光,是人间至乐,也是过年最大的意义。

有位教授这样解释“理想生活”:

“到了某个年纪,你自然就会顿悟,身外之物根本没那么重要。

低配人生才是最踏实、最稳定的。”

过年,过的何妨不是人生?

低配欲望,高配灵魂的人生,才最值得。

人在年少时,爱结交朋友,爱凑热闹,喜欢光鲜亮丽的场所。

直到中年才彻悟,要紧的永远是家人。

将状态调至极简模式,自己不为难,伴侣不委屈,孩子能快乐,才是舒心过年的开启键。

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也是新一年找回人生平静的重要法门。

0 阅读:1
人情在艺境

人情在艺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