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一提到曹操,就老是把他跟枭雄扯到一块儿。为啥?就因为他这人多疑,结果后人老是选择性地不去看他的本事和功绩。
曹操在历史上那可是文韬武略都很厉害的,治国方面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而且,他活着的时候搞出了三大创举,这里面有一个咱们到现在都还在受益。
首先得讲讲影响超巨大的屯田法。时间往回拨到东汉末年,那时候的东汉,经历了一场接一场的战争,先是黄巾起义,接着又是董卓之乱。这可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这时候天灾也降临到东汉。
每逢乱世,天灾就跑不了,老百姓本来就活得艰难,这下连活下去都成问题。这时候,那些有大抱负的英雄也开始冒头了,可老百姓的日子没多大变化。天灾一来,老百姓种的粮食全没了,饥荒过后往往还有其他灾害跟着。
那时候,老百姓为了躲开打仗,还有饥荒、瘟疫这些灾祸,只能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里四处流浪,从这个城市奔到那个城市去。所以在当时,各方势力争来抢去的,除了地盘,还有粮食和老百姓。
就算你得到了粮食和土地,怎么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也非常关键。所以,这时候各个势力都在绞尽脑汁提高自己领地的产量。不管啥时候,填饱肚子都是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想要获得百姓和军队的拥护,起码得让人家吃饱饭吧。
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推出屯田制,在各方军阀里,就数他这个屯田制的效果最明显。屯田分两种,一种是军屯,一种是民屯,看名字就知道针对的人不一样。当然,这两种屯田的管理办法也不一样。
民屯是最先被采用的法子。毕竟将士们得打仗,他们屯田,收益哪有老百姓屯田来得大。民屯主要针对那些没地的流民,这么一看就知道,这是双赢的事儿。不过,老百姓种出来的粮食是要跟国家分成的。
要是你家耕种的时候用了官府的牛,到这一年到头的时候,你得把六成的粮食交给国家,自己就只能落下四成。但要是家里条件好,自家有牛能自己种地的,到年底交粮的时候给国家一半就成。
其实这方法好处可不少,自然灾害不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不管啥情况,国家都掌握着大部分的粮食收入,还能避免老百姓流浪街头饿死。
屯田制对百姓压榨得可狠了,不过在那个乱世里,这已经算是恢复秩序和人口的最优办法。为了顾全大局嘛,总归得有牺牲的,这就是后来大一统之后屯田制被废除的原因。
屯田制对后世的影响可不小,你看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就有着千年前屯田制的影子。
二、变法接下来得讲讲曹操变法的事儿了。先来说说这个故事里的夏侯惇吧,他的名字,大家肯定都知道,夏侯惇可是曹操难得的极为信任的人。
曹操出兵讨伐徐州的时候,他平常出征都会把夏侯惇留在大本营,毕竟后勤工作相当重要嘛。可这一回,出意外了。
曹操领兵出征那会,老巢被吕布偷袭了。吕布这人吧,名声不咋样,可他打仗的本事那是没人怀疑的。而且,他还把陈宫、张邈几个人给策反了。
吕布带着大军一路猛进,轻轻松松就把兖州给攻占了,这时候负责坚守的夏侯惇也被吕布给抓住了。夏侯惇在曹操这边的地位,那可是仅次于曹操,就跟诸葛亮在刘备阵营里的地位差不多。
吕布拿到夏侯惇之后,那叫一个张狂。立马就吩咐手下,拿着夏侯惇去跟曹操谈条件,让曹操拿金银财宝来换夏侯惇。
这就是最早那种绑匪图财的绑架案了。曹操可把夏侯惇看得特别重,那是一定要把夏侯惇救出来的。谁都知道曹操向来不受人要挟,可这时候曹操也没别的好法子,毕竟夏侯惇的命还在人家手上。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他叫韩浩,是夏侯惇手下的一个小将。不过这人可机灵得很,他看出来这些绑匪就想要钱,而且肯定不会为了钱把自己的命搭进去,所以就下令去攻打绑匪了。
嘿,还真就像预料的那样!韩浩他们不按常规做事,绑匪一下子就懵圈了。这时候,韩浩马上就指挥大队人马开始进攻。曹军这一来真格的,绑匪哪还顾得上什么钱财,当场就把夏侯惇扔在那儿,自己撒腿就跑。
曹操这边听到这事儿以后,对韩浩的做法那叫一个赞赏。立马就把律法给改了,规定以后要是再碰到这种情况,连人质一块儿攻击都没问题。打这以后,曹操管的地盘里,绑架这事儿就很少发生。为啥?绑架不就是想拿人质来要挟别人嘛,要是都不在乎人质的命了,那还绑架个啥劲儿。
三国那可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是常说时势造英雄嘛。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要是问哪个阵营的人才最多,那肯定得说是曹魏。这和曹操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从这儿也能瞧出曹操这人的多面性。
大家都晓得曹操这人特别多疑,可他对人才那也是求贤若求得很。后人把曹操的曹魏叫做“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可不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助力,曹魏才最终获胜的嘛。蜀汉的谋臣,后人比较熟悉的,早期是法正,后来就是诸葛亮了。
曹操的谋臣可多!早期有荀彧、荀攸,后来又有郭嘉,还有司马懿、贾诩之类的。所以在对待人才这方面,曹操有他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唯才是举。
怎么说,一开始面对人才的时候,最先考验的就是这人能不能担得起“贤”这个字。不过这“贤”的范围可太宽泛了,就拿举孝廉来说吧,这里面能动手脚的地方可不少。
光看曹操本人就知道了,他就是这么入朝的。曹操早年就跟个小混混似的,他哪点能跟这个政策沾上边儿。所以,实际上举孝廉看的不只是贤不贤,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背景。要是有背景,就像曹操那样,早年那么放荡不羁,也照样能入朝当官。
曹操很明白这个政策有弊端,所以曹操用人就看能力。你要是有能力,出身咋样、以前干过啥都不重要,只要有能力就能被曹操所用。
汉末的时候,寒门子弟压根就没出头的机会。为啥?因为举孝廉这事儿特别看重人脉,他们都是平民,能有啥人脉?
曹操推行这一政策之后,好多寒门子弟就有机会了,他自己也因此招揽到不少人才。得说曹操真有魄力能一直施行这个政策,在他这儿,才华代表一切总算短暂地实现了。
结语很多人对曹操的评价都是从文学作品里得来的。不过,文学作品里塑造人物经常会添加上戏剧化的东西,这可跟真正的历史人物不一样。
曹操这人,一辈子那可真是雄才大略的。他是特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能力和文采那是没话说的,这一点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