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明朝的宗藩政策,向来受到后世的诟病,认为其分封太侈,以致于在中晚期的时候成为了朝廷的沉重负担。这里矛盾的主要集中点在中下级宗室的身上,这些人的数量,仅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便已经达到了三万人。而三十年后的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更是激增到了接近十六万人。
不过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对象,是位于大明宗室金字塔顶端的亲王。据不完全统计,至崇祯帝朱由检登基之时,扣除追封亲王,大明王朝前后共册封了六十一位亲王。但是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这里却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开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共二十六子,除去长子朱标和幼子朱楠外,共册封了二十四位亲王。然而崇祯帝继位之初,各地算上尚未袭封的世子,也不过有二十九家亲藩。比之开国之初,仅仅增加了五家。
太祖朱元璋剧照
这六十多家亲藩之中,因为无嗣而除国的有二十家,由亲王入继大统的有五位(燕王朱棣、沂王朱见深、兴王朱厚熜、裕王朱载坖和信王朱由检),还有七家则因罪而除封。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七家亲藩,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丢掉了世袭的王爵。
太祖系亲藩齐王朱榑
朱榑,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太祖朱元璋第七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册封为齐王,封国山东青州。
作为第一批受封的亲王,朱榑受到了老父亲不遗余力全方位的培养。齐王府的长史,由国子助教胡隆出任。录事则是监察御史李扩。齐王的伴读更是在文华、武英二堂说书的国子生。而在军事素养上,朱榑在中都凤阳接受了长达两年的特训。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月,齐王正式之国,《明史》称他“数历塞上,以武略自喜”,说明朱榑对于他自己戍边亲王的职能履行得非常出色。然而这位齐王殿下有一个最大的弱点:“性凶暴”,故而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被新天子朱允炆借机削爵废为庶人,圈禁于京师南京。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登基称帝,尽废建文新政,同时也恢复了朱榑的爵位。不过齐王在回到青州之后旧习不改,先是用王府护卫兵接管青州北门的城防,又将王府后花园一直扩充到了广智门,此举引起了当地有司的强烈不满。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五月,齐王亲自来京面见四哥朱棣,为此前的种种行为请罪。本来这次来只是走个过场,没想到朱榑在面对文武群臣对他的弹劾之时,竟然失去理智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奸臣又欲喋喋效建文时杀我耶?会当尽斩此辈!”
青州古城
这可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他老人家把新朝大臣比作建文奸臣,岂非诅咒四哥会和建文帝一样不得好死?而在朱棣将他软禁于京师之际,朱榑更是天天口出怨言,最终彻底激怒了四哥,将齐王连同诸子一起削爵废为庶人。
榑既被留,益有怨言。是年八月,召其子至京师,并废为庶人。—《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辽王朱宪㸅
首封辽王朱植,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册为卫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封辽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之国广宁。
靖难战争爆发后,朱植听从朝廷的召唤,放弃封国跨海返回京师,从而得罪了四哥朱棣。靖难战争后,朱棣将辽王改封湖广荆州,并且找理由削去了他的护卫。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月去世,谥曰简。
自辽简王之后,辽藩先后经历辽庶人朱贵烚、辽肃王朱贵(火受)、辽靖王朱豪墭、辽惠王朱恩鑙、辽恭王朱宠涭、辽庄王朱致格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由句容王进封辽王的朱宪㸅。
辽王世系图
当世宗朱厚熜在位之时,朱宪㸅仗着自己和皇帝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修道,在嘉靖年间称得上是春风得意。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明世宗还给辽王赐了一个道号:“清微忠教真人”。史书中也称当时的荆州辽藩:“宫室苑囿、声伎狗马之乐甲于诸藩”。
不过世宗驾崩之后,继位的穆宗朱载坖翻脸不认人,立刻对老爹在位期间的种种倒行逆施予以纠正。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穆宗以“僣侈乱伦,多杀无辜”的罪名,革去朱宪㸅的真人道号,追夺世宗赐给他的金印。次年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巡按御史再次对辽王展开弹劾。朝廷派出刑部左侍郎洪朝选前往荆州,组成专案组进行调查,最终判定辽王罪名成立。穆宗下旨将朱宪㸅革爵废为庶人,发凤阳高墙禁锢,同时将辽国除封。
上曰: “宪㸅僣拟淫虐,罪恶多端。背违祖训干犯既多官核实参奏,本当尽法。姑革爵禁锢,削除世封。其遣驸马邬景和告太庙,仍以书示各王府知之。拨置群党,俱下御史按问。”—《明穆宗实录卷二十五》
朱宪㸅的罪名很多,将他削爵废为庶人并不冤枉。可是传国近两百年的辽国就此除封,不能不认为是大学士张居正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张居正是荆州府江陵县人,据说其祖父张镇之死,与辽王府有关。所以这次借机公报私仇,废去了辽王的世封。
张居正剧照
宁王朱宸濠
首封宁王朱权,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册为宁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之国大宁。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随燕王朱棣靖难,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迁国南昌。正统十三年(1448年)去世,谥曰献。
自宁献王之后,宁藩先后经历宁靖王朱奠培、宁康王朱觐钧两任亲王,直至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由上高王进封宁王的朱宸濠。
当初靖难之际,朱权以自己手下战斗力强悍的宁王护卫入股,也得到了四哥“事成当中分天下”的口头承诺。然而朱棣登基之后,非但没有兑现诺言,反而将宁王迁至南昌,对其百般提防。故而几代宁王都对朝廷心怀不满,而这股怒火,终于在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彻底爆发。
宁献王朱权剧照
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举兵谋反。大军在十六日和十七日连续攻陷南康府和九江府,一时间天下为之震动。武宗朱厚照闻讯之后,决意亲征。不过尴尬的是,朝廷大军尚未出发,提督南赣等处军务、都御史王守仁和吉安知府伍文定便于七月二十日收复了南昌,并于六天后擒获了朱宸濠。
巧合得很,就在同一天,武宗诏告天下,将朱宸濠革其封爵,削其属籍。至此,传国近一百三十年的宁国除封。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十二月初五日,朱宸濠在通州被赐死,死后还被焚尸扬灰。
上曰: “宸濠等得罪祖宗,朕不敢赦。但念宗枝,姑从轻。悉令自尽,仍焚弃其尸。”—《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谷王朱橞
朱橞,生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四月十四日,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册为谷王,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三月之国宣府。
靖难兵起之后,谷王放弃封国,率领护卫逃回了京师。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军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朱允炆派朱橞出城求和,未曾想他却被四哥策反。六月十三日,谷王打开金川门,将靖难大军放进城内。
谷王朱橞剧照
战后论功行赏,朱橞本人增禄三千石,封国由宣府改为长沙。来到长沙之后的谷王仗着新天子的宠信,不但“长沙之民苦之”,连朝廷重臣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忠诚伯茹常都因为小事得罪朱橞,而被打入锦衣卫大牢死得不明不白。
在长沙横行了十多年之后,年近不惑的谷王反而利令智昏,不但捏造“十八子得天下”的谶语,还在封国“藏匿亡叛,造作舟舰、弓弩、器械,教习兵法战斗之事”,竟然风风火火地打算造反。这里补充一句,由于太祖第九子赵王朱杞早夭,所以一般称呼谷王为第十八子。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蜀藩崇宁王朱悦燇擅自离家出走,逃到了谷王朱橞这里。蜀王朱椿,和朱橞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侄子在老爹这里受了气,跑出去投奔叔叔,本来也没什么。但是谷王却因为朱悦燇长得像朱允炆,竟然宣称建文帝未死,打算以此起兵造反。
这样的举动自然瞒不过朱棣,他一面用敕符金牌召朱橞前往南京,一面匆匆从北京赶回。当庭对质之后,谷王俯首认罪,并在次年二月被削爵废为庶人。
癸未,谷王橞至京入见。上命中官送至王邸,以蜀王奏章示之。橞惭惧栗栗,无一言自辩。但曰: “死罪死罪,惟上天地大恩全其生耳。”—《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朱棣剧照
伊王朱典楧
首封伊王朱㰘,太祖第二十五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册为伊王,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之国洛阳。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去世,谥曰厉。
自伊厉王之后,伊藩先后经历伊简王朱颙炔、伊悼王朱諟钒、伊定王朱諟锊、伊庄王朱訏渊、伊敬王朱訏淳,直至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由伊世子袭封伊王的朱典楧。
伊厉王朱㰘,当初便以“纵欲败度”著称,死后差一点被削爵废为庶人。最终朱棣看在其年仅两岁的独生子朱颙炔份上,保留了伊国。此后的几代伊王中,定王“好学崇礼”,敬王“以孝闻”,倒还说得过去。但是朱典楧俨然是伊厉王的翻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位伊王被《明史》评价为“贪而愎”,而且违式建造宫室,夺人妻女四百余口,夺民舍三千余处,诳胁人钱财三万两,罪行累累,用罄竹难书都不足以形容。明世宗一开始只是革去朱典楧三分之二的岁禄,然后让他“毁其僣越宫殿,归所强夺良家子女”,算是已经非常纵容。
世宗朱厚熜剧照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朝廷下了三四次明旨,伊王胆大包天,竟然不奉诏。河南三司官员拿着部牒去催促伊王,朱典楧口出狂言,说这玩意只配拿去糊窗户。河南府官员派士卒拆毁僭营宫室之时,伊王还派出数百人持械与之殴斗,一时间洛阳城内大哗,都以为朱典楧要造反。
最终世宗在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公元1564年)痛下决心,除了将朱典楧并其子安乐王朱褒㸅一并革爵之外,还削除了伊国的世封。
上曰: “典楧又蓄异志,恣行僣拟。朕念宗亲,未至厥辜。顾乃负恩稔恶,屡抗明旨。私造兵器等项,不臣罪状昭然显著。既经参论核实,本当重处。姑革爵降为庶人,禁锢高墙。削除世封,以彰国宪。”—《明世宗实录卷五百三十》
成祖系亲藩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二月初四日,成祖朱棣嫡次子,洪武年间封高阳王。靖难战争期间,朱高煦在白沟河、东昌、浦子口,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际。《明实录》虽然抹去了他的功绩,《明史》倒还说了一句实话: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高炽与朱高煦剧照
朱棣登基之后,一面迟迟不立太子,一面却让朱高煦率军往开平备边。当时包括靖难第一公爵淇国公丘福在内的军方大佬,以及驸马王宁在内的宗室外戚都对这位高阳王赞不绝口,史称“几夺嫡”。
可惜本次备边最终无功而返,而朱棣也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册封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而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封国云南。汉王对此极为愤怒,口出怨言“我何罪!斥万里。”
也许是自感对这个儿子亏欠良多,朱棣将他留在身边,一直没有前去之国。然而汉王野心太大,时时以唐太宗自比,可惜他的父皇不是唐高祖,兄长也不是李建成。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朱高煦私选卫士三千人,僣用乘舆器物等事东窗事发。经太子“涕泣力救”,朱棣削其两护卫,并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将其徙封乐安州。
等到朱棣、朱高炽接连驾崩,大侄子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后,年近五旬的汉王终于在乐安州扯旗造反,希望复制其父“奉天靖难”的荣光。可惜宣宗吸取了当年建文帝的教训,以御驾亲征的方式,迅速平定了这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汉王之乱。
汉王朱高煦剧照
宣宗将汉王父子均废为庶人,安置于紫禁城西安门内。其党羽相继就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应死宥充边军者一千五百余人,为民于边者七百二十七人。至于朱高煦的最终结局,据说是被宣宗用铜缸活活烤死。
初庶人被执,锁絷逍遥城。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鎔,庶人死,诸子并死。—《国朝献征录卷二》
英宗系亲藩徽王朱载埨
首封徽王朱见沛,英宗朱祁镇第九子。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册为徽王,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之国钧州(今河南禹州)。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去世,谥曰庄。
自徽庄王之后,徽藩先后经历徽简王朱祐檯、徽恭王朱厚爝,直至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由辅城王进封徽王的朱载埨。
当徽恭王朱厚爝在位之时,便交好世宗最宠信的方士陶仲文,从而获得了太清辅元宣化真人的封号。而朱载埨在袭爵之后,史称“益以奉道自媚于帝”。当时南阳人梁高辅有所谓“含真饼”的配方,具体不展开了,大家可以自己想象。朱载埨拿来和药之后,让梁高辅带去京师,通过陶仲文转呈给世宗。嘉靖皇帝吃了以后大感“龙精虎猛”,立刻封梁高辅为通妙散人,加封朱载埨为“清微翊教辅化忠孝真人”。
凤阳明皇陵
徽王仗着世宗的宠信,不但在封国内强夺民女,私建殿廊,杖杀官员,竟然还化名张世德,从钧州一路游山玩水直到留都南京,再到老家凤阳。但是此后朱载埨和梁高辅之间产生矛盾,被后者利用机会在世宗面前告了他的刁状。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九月,世宗下诏将朱载埨削爵降为庶人,并且削除世封。由于史书中将梁高辅简称为“高辅”,竟然被后世附会成徽王和穆宗朝内阁首辅高拱有矛盾,最后遭其陷害下狱,岂不可笑?
乃命廷臣会议其罪,议上报曰: “载埨稔恶怀逆,僣拟窥伺,罪状已著。朕不忍置重典,姑革爵降为庶人,禁锢高墙。削除世封、丹宝、章服。并籍其私财,撤毁亭宇违制者。—《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三十九》
朱载埨倒还有骨气,见到朝廷派人的太监之后,竟然与王妃沈氏、次妃林氏一起自缢而死。其子安阳王朱翊锜、万善王朱翊钫一并革爵废为庶人,阖家迁往开封受周王约束。
结语:谋逆,是朝廷绝对不能容忍的红线,除此之外,其他其实都好商量。但是自明代中叶以后,由于财政负担日趋沉重,朝廷对于宗室亲王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像辽藩、伊藩、徽藩这样传承一二百年的藩国竟然会被除封,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举个例子,明孝宗弘治年间,荆王朱见潚几乎将本府男性宗室一户口本全部杀光,被称为“手刃同气而乱其妃,戕害骨肉而夺其禄”。然而一开始孝宗也只是将朱见潚削爵禁锢于紫禁城西内,最后爆出他企图造反,这才“即令自尽”。然而即使如此,孝宗也没有削除荆国的世封,而是让朱见潚的侄子嗣封都梁王朱祐橺进封荆王。
亲王戍边,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国策,事实上在洪武年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可惜随着建文帝的削藩,以及燕王的靖难,让藩王们终于从国之干城,变成了国之禄蠹,最终成为了压垮大明王朝的稻草之一。
用户11xxx16
明初的九大塞王可不是什么酒囔饭袋,都是能领兵打仗,镇守一方的武将[呲牙笑]
用户18xxx48
后世的一位总理究竟是不是伊王后代?
楼哥看明史 回复 03-17 16:01
岷王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