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到处都是红灯笼和彩灯,街上特别热闹,超市和市场里挤满了人,大家都在忙着买年货,非常开心。压岁钱是春节的老传统啦,这里面蕴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呢,可现在却变成了一件让人犯愁的事儿。
前几天后台就有人问我:“亲戚家的孩子已经毕业了,还要不要给红包?” 这一问,可真是问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压岁钱发到几岁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发吧,看着那些个头快赶上自己、言行举止也越发成熟的晚辈,总觉得有点别扭;不发吧,又怕落了俗套、伤了亲情。要是不清楚这其中的门道,一不小心,还可能陷入尴尬的境地。
所以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压岁钱发到几岁就不用发了,让大家心里都有个底,欢欢喜喜过大年!
一、压岁钱的前世今生
压岁钱,这个有着千年文化的老习俗,它的起源得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民间故事里说,古时候有个叫“祟”的小妖怪,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会趁大人睡着了,悄悄溜进家里,用手去摸熟睡中孩子的额头。
孩子被这么一摸,就容易头疼发烧,严重的还会变傻。为了保护孩子不被“祟”伤害,家长们可是想尽了办法。
相传有一对老夫妇,晚年得子,对孩子特别疼爱。一年到了除夕这个时候,夫妇俩怕有鬼怪来捣乱,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得严严实实,接着放在孩子的枕头边。半夜鬼怪真的来了,刚想伸手摸孩子,枕头边的铜钱突然发出亮光,吓得鬼怪赶紧逃跑。
这事传开后,大家都跟着学,在除夕夜给孩子枕头边放铜钱,希望能辟邪驱鬼,保佑孩子平安。因为“祟”与“岁”发音极为相近,“压祟钱”遂渐渐演变为“压岁钱”。
最开始的压岁钱,并不是我们平时用的钱,而是一种特别制作的,带有好兆头的钱币模样的装饰品,叫做“压胜钱”或者“大压胜钱”。它的正面刻着“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这样的话,背面则有龙凤、龟蛇双鱼这些吉祥的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对不好的东西的驱赶。
到了唐代,宫廷里流行春日发钱的习俗。杨贵妃产子时,唐玄宗给予了她“洗儿钱”,这既为对新生儿的美好祝愿,亦有着驱邪避凶之意。后来,这种“洗儿钱”传到了民间,慢慢变成了我们现在春节给孩子压岁钱的传统。
到了宋元时期,正月初一正式成为新年的第一天,春日散钱和洗儿钱的风俗合在一起,变成了给小孩发压岁钱的习惯。明清时期,压岁钱通常用红色的绳子串连起来,由家中长辈给予晚辈,此习俗蕴含吉祥与如意。
民国以后,随着货币形式的变化,压岁钱开始用红纸包着铜板或者银元,寄托了希望孩子们“长命百岁”“一本万利”的美好愿望;再后来,纸币普及了,长辈们喜欢用连号的新钞票作为压岁钱,盼着晚辈们“连连发财”“步步高升”。
二、各地不再发压岁钱的习俗
1,发到18岁;
根据我国法律,18岁意味着身体发育成熟,进入成年。这时候,很多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大人了,希望得到像大人一样的对待,并且具备了打工挣钱的潜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长辈在孩子18岁后不再给压岁钱,好像挺合理的,既符合法律规定的成长阶段,又能培养孩子学会独立。
2,发到结婚;
有些地方有个规矩,就是孩子得结了婚才不给压岁钱了。在老一辈看来,结婚成家才算是真正长大成人,意味着要开始新的生活,经济上和心理上都要更独立。但现在晚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一规矩,有时会使尚未结婚的大龄青年产生尴尬之感。
就像我同事今年都36岁了没结婚,由于当地风俗,面对长辈给的压岁钱,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真是左右为难。
3,发到参加工作;
在我们家那边,孩子一旦开始工作,就不再给压岁钱了。因为压岁钱本来就是用来帮助那些还没有收入的小辈的,等他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能自己养活自己了,长辈自然就不用再给钱了,若工作还接收压岁钱,于情于理都有些说不过去。
三、压岁钱到底发到几岁?
总的来说,18岁作为给压岁钱的一个关键年龄点比较适宜。18岁在法律层面意味着成年,此时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和认知已然开始走向成熟,他们渴望独立,与此同时也开始具备赚钱的能力了。
不管他们是继续上学,还是进入社会工作,这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别再给予压岁钱了,如此这般便能帮助他们更为顺畅地度过成长的阶段。
当然了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不好还在上学的孩子来说,即使过了18岁,亲戚们适当给点压岁钱作为支持和帮助,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