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救了,活下来也是非傻即瘫!”
1988年,武汉的一家医院里,邹翃燕搂着怀里的儿子痛哭流涕,就在刚刚她的儿子被诊断为了脑瘫,不管是丈夫还是医生,都劝她放弃治疗。
面对所有人的劝诫,邹翃燕依旧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继续抚养孩子,为此丈夫连夜和她离了婚,就当所有人眼巴巴的等着看邹翃燕的笑话时,谁曾想她的儿子竟在19年后考上了北大。
他是我的孩子
1988年,26岁的邹翃燕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宝宝丁丁。
然而在分娩的过程中,由于宫内窒息缺氧,丁丁出生后没有发出一丁点声音,随后就被紧急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医生接连发了五次病危通知,这让邹翃燕心里沉重得像压了块大石头。
医生建议她别再坚持治疗,因为即便孩子能活下来,也可能会有严重的脑部损伤,将来可能生活不能自理。
丈夫也动摇了,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甚至提出了放弃孩子的想法。
病房里,其他病友都建议邹翃燕再考虑生个健康的宝宝。
面对重重压力,邹翃燕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她坚定地告诉医生:“我活一天,他就活一天,我不能放弃。”
丈夫的冷漠,更是让邹翃燕彻底绝望。
他不仅没有给予妻子任何安慰和支持,反而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邹翃燕,甚至以离婚相威胁。
这段婚姻最终走到了头,邹翃燕一个人扛起了生活中所有的重压。
尽管如此,她也没有放弃。
反而将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了丁丁身上,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将孩子抚养成人。
可两岁时,丁丁被诊断出左侧瘫痪,这对邹翃燕来说无疑又是个沉重的打击。
她没轻易放弃,而是努力寻找治病的方法。
邹翃燕听从医生的建议,开始了中医按摩和康复训练。
为了给丁丁治病,邹翃燕几乎倾尽所有。
按摩费用挺高,每次得花5块,两天就得去一次,一个月下来得花不少。
可邹翃燕的工资才100块。
为了筹集昂贵的医药费,她不仅在校园里授课,还兼做着社会培训和保险代理的工作。
生活虽然艰辛,但她从未想过放弃。
她坚信,只要继续努力,丁丁肯定能康复。
奇迹眷顾了他们
年幼的丁丁害怕疼痛,每次去医院都会哭闹着说:“妈妈,我今天病了,不去好吗?”
邹翃燕看到孩子难受,心里难受得像被刀割了一般。
但她知道,只有坚持治疗,丁丁才能有机会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她强忍着心疼,坚定地告诉丁丁:“不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邹翃燕用自己的爱和坚持,为儿子换来了希望。
六年过去了,奇迹终于出现了。
六岁的丁丁,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能跳起来了!”
为了让丁丁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她开始训练他用筷子、握笔、骑自行车等等。
这些事对别人来说很简单,可丁丁做起来挺不容易的。
他得比别人多花好多倍劲,才能做到这些看起来挺容易的动作。
在训练的过程中,丁丁难免会遇到挫折,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丁丁练习用筷子时手疼,就闹别扭,改用手抓饭吃了。
邹翃燕看到后,毫不留情地打了他的手。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一年下来,丁丁被打了很多次。
虽然心疼,但邹翃燕知道,只有严格要求,丁丁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技能。
丁丁上学后,邹翃燕发现他在学习方面很有天赋。
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的学习能力,她开始尝试一些创新的教育方法。
一次丁丁拿着学校的试题给妈妈批改,邹翃燕没有仔细检查,而是直接给了他100分。
并说:“在妈妈这里,你永远都是100分。”
丁丁因为卷子上的错误太多,结果遭到了老师的责备。
他这才明白,妈妈给的满分并非实至名归的满分。
从那以后,丁丁开始认真检查自己的作业,然后再交给妈妈批改。
这个习惯让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他成了母亲的骄傲
在日常生活中,邹翃燕也经常鼓励丁丁,让他敢于去做一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梦”。
谁也没有想到2007年的夏天,母子二人的梦成真了。
丁丁以66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
那一刻,邹翃燕喜极而泣,19年的辛酸与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北大里头,他勤奋读书,活跃在各种社团活动中,不断充实自己。
那位老师对邹翃燕说:“丁丁的研究生成绩很棒,不去申请哈佛太浪费了。”
老师的话点燃了邹翃燕心中新的希望,也让丁丁看到了更广阔的未来。
在母亲的鼓励下,丁丁决定挑战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2016年,丁丁成功考入哈佛法学院,继续深造。
在哈佛丁丁更加刻苦学习,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学业,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
2017年,丁丁从哈佛法学院毕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他重返京城,做了法律顾问,凭借专业特长为公众事务出力。
丁丁的励志经历打动了很多人,但也有少数人对他的成就表示怀疑。
有人问邹翃燕:“丁丁没有爸爸在身边,这会不会对丁丁的成长有影响?”
邹翃燕语气坚定地说:“父爱就像是座山,没有它,我就是那座山。”
这句话掷地有声,充满了力量,也展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与坚强。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为了孩子,邹翃燕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用自己的爱和坚韧,为丁丁撑起了一片天。
后来邹翃燕在菜场偶遇了一位曾经一同做康复训练的老朋友。
当她得知丁丁如今的成就时,不禁红了眼眶。
她和她的孩子没能坚持下来,如今只能在家苦苦煎熬。
如果当初她们也坚持下去,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7-06-30《从脑瘫儿到北大、哈佛 丁丁和母亲一起奔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