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与右都是客观存在,很多时候“左”反而是社会的宝贝疙瘩

耿说来意 2025-01-11 11:06:46

看到俄乌正在同胞相残,总会让人追究悲剧的根源,自然就想起了解体的前苏联。

没有解体的前苏联,哪里会有今天的俄乌相残?

前苏联的解体,是因为有“左”的存在的缘故吗?恰恰是因为“左”的历史性缺位。

1988年,一位苏联高校普通教师发表了一篇公开信,“我不能放弃原则”,对被虚无的体无完肤的苏联创立者以及苏联历史进行辩护。如果按照现在一些人的评判标准,这个发表公开信的就是一个“左人”,而且还是“极”的那种。

那位发表公开信的普通教师惹了大麻烦,遭到了公开批判,工作也丢了,还累及家人,更令人唏嘘的是,大批被怀疑与这位教师想法一样的官员受到了整肃,剥去了官职。此事仅仅过去三年,苏联解体了。

我们在总结苏联亡党亡国历史教训的时候,喜欢用一句话: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当时苏联有近两千万党员,为什么没有人挺身而出?只能一声叹息,像那位发表公开信的教师,遭遇了无情的打击,“左人”已经在政治舞台上绝种了,哪还有一个男儿?

假如历史可以假设,那位发表公开信的普通教师不是那样的悲剧遭遇,而是得到了社会的包容,有她生存的土壤,那二十世纪最大的悲剧很可能就不会发生,那还有今天的俄乌兄弟相残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从苏联的历史来看,“左”有时是不是社会的宝贝疙瘩?

0 阅读:39
耿说来意

耿说来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