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在采访中说自己“没丢脸”,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
有些评论觉得这很朴实,像是听朋友聊心里话;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信的表露,是她对自己的演技和作品有把握的表现。
无论怎样,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她一路以来的选择、坚持和释然。
今天我们就换个角度,从她的“成年三部曲”聊聊刘亦菲这些年的故事。
三部电视剧成“成年三部曲”,刘亦菲说没丢脸说到“成年三部曲”,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三部作品。
《梦华录》被认为是她电视剧回归的起点,一播出就引发了全民讨论;《去有风的地方》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现代都市形象;而《玫瑰的故事》则让她拿到了含金量很高的视后奖项。
这三部作品让不少人对刘亦菲刮目相看,但同时“成年三部曲”这个称号也是观众给她的一个总结。
不少人感慨,在十八岁之后,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她像这样接连拿出高水准的电视剧。
面对这样的成绩,她的回应却很坦然,说自己回看这三部作品时,站在观众的角度,觉得“看的下去,也没让人如坐针毡”,这才是她敢于说“没丢脸”的底气。
她没有直接夸自己的演技,而是更实际地讨论了一种观看体验:我拿出的作品,大家看得下去,这就够了。
12年电影生涯与电视剧回归,两种道路各有取舍在这之前的12年,刘亦菲的作品基本都集中在电影领域。
有青春片《第二次爱情》,也有与成龙、李连杰合作的武侠片《功夫之王》,甚至主演了《花木兰》。
站在商业的角度,这些作品帮助她打开了电影市场,还闯了一把好莱坞。
但在不少人眼里,这段时间的她似乎没有太多可以拿得出手的经典作品。
不少影迷甚至感到遗憾:那个在电视剧里自带“仙气”的刘亦菲,似乎在电影里少了一些光芒,演技反倒成了被质疑的一点。
也难怪后来她选择重新回到电视剧,开始尝试完全不同于“小龙女”这样的古装偶像角色。
回到电视剧后的她,更加注重剧本和角色,“每部作品都要喜欢”,这是她自己在采访时作出的总结。
这种选择虽然看起来并不多产,但她的确把其中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演员的选择与耐性:刘亦菲如何等待合适机会刘亦菲一直都不是什么高产的演员。
相比有些艺人一年接两三部戏的节奏,她的作品频率看起来少得可怜。
她自己也曾透露,时常会花几年时间等一个合适的剧本。
比如在《梦华录》和《去有风的地方》之间,她有一段时间的工作是空白的。
面对“空窗期”和外界的猜测,她并没有急于证明自己,而是相信“演员这个职业本身需要等待”。
对于刘亦菲来说,有时候不接戏,是一种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
这种坚持显然是需要耐性的。
她在采访里也提到,“等到合适的作品出现,我才会有那种想去学点什么、进入新状态的冲动。
”结果证明,她的眼光并不差,每次选择的作品都能在不同圈层里引发一定的讨论。
如果提到刘亦菲,很多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还是那些“仙气飘飘”的角色:小龙女、赵灵儿、王语嫣……这些经典人物塑造了她的荧幕形象,也给观众最深的记忆点。
不过在“成年三部曲”中,刘亦菲彻底跳出了古装仙气的框框。
她不再仅仅依靠颜值和气质,而是用人物细节和内在性格打动观众。
比如《去有风的地方》里,她饰演的文艺青年许红豆是一个普通却很有烟火气息的人。
这种转型很自然,为她积累了更多路人观众的好感。
而“视后”这个称号,更像是对她从古装美人到多元化演员转变的另一个认可。
看到这些,或许我们再讨论刘亦菲时,能加一句“她和以前不一样了”。
结尾:有人说,用“仙气”来形容刘亦菲太简单,用“视后”来称赞她又显得空泛。
但无论是“仙气”的演员还是拿下大奖的实力派,她都在用作品和态度回应外界。
无论是12年的电影探索,还是电视剧的重新起步,她都追求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
对刘亦菲来说,“没丢脸”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而是一种从容的自我评价。
这种平静与坦然,或许也是我们每个人面对选择时该学习的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