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生于脾,原于肝,藏于肾,中医教你用2个方子,排空一身湿气

名中医刘家福 2024-10-07 09:18:10

在中医中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湿气生于脾,原于肝,藏于肾”,听到这有的人可能会好奇,湿气生于脾可以理解,但怎么会原于肝呢?这个原是原因的意思,今天我就和大家详细说说。

先说生于脾,这个关注我的人,应该听我说过很多次了,脾胃是运化水液的脏器,如果出现了脾虚,可能是先天的,或是后天导致的,先天就是一出生就脾虚,娘胎里带的,天生就湿气比较重,但绝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后天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导致的,但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只要脾虚了,运化就会不足,会导致水湿停聚,这就是湿气的由来,那么这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乏力倦怠、舌苔比较厚、舌体胖大、大便溏稀的症状。

原于肝,说的是脾虚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肝脏导致的,中医认为肝脾的关系是非常的密切的,肝郁就会导致脾虚,我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接诊过一个脾虚的小男孩,也就七八岁的样子,他的症状就是不爱吃饭,看样子特别的消瘦,在来看诊时,因为男孩比较淘,总是坐不住,那他妈妈就很严厉的大声教训他,孩子被训的一声不敢吭,我一看就知道,这孩子肯定有肝郁的毛病,他脾虚不爱吃饭也是因为肝郁导致的,因为他妈妈脾气比较大,总是爱大声教训孩子,那小男孩听之后肯定害怕,心情不好,时间长了就肝郁了,而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肝一郁,气就不通,累及到脾,脾气无法正常运行,就会导致脾虚,所以啊,各位家里有小孩的家长,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孩子不爱吃饭,消化不好,不一定是挑食,很有可能和你的脾气有关。

最后说藏于肾,大家都知道,身体有湿,排湿的方法有2种,一是通过汗液,二是通过小便,但发汗不常用,基本上只有在感冒发烧时才行,一般情况下,都是选择通过排尿来祛湿,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都归肾管理,如果肾阳不足,肾气不足,那么水湿就会停聚在下焦,会导致小便不利、排尿不畅的症状,甚至还会出现阴囊潮湿、下肢水肿的情况。

知道湿在体内生成的这么一个过程,那么也就明白该如何去祛湿了,既要考虑到脾,也要考虑到肝和肾,在临床上呢,我常用的就是五苓散,方中的桂枝是用来温通肾阳的,茯苓和白术呢,是用来健脾的,而泽泻和猪苓是用来利尿的,其中白术和茯苓会通过健脾的方式把水湿给汇聚到中焦,然后泽泻和猪苓负责把中焦的水液通过肾脏给排出体外,这个方子主管脾和肾,健脾又祛湿,接着我再用四逆散来管肝,这个方子主要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两个方子结合着使用,疏肝、健脾、利湿、通小便,这样就能排空一身湿气了,临床根据患者自身的体质和病情,有针对性的随方加减,祛湿的效果会更好。

好了,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如果有相关问题,可以给我留言。

3 阅读:267

名中医刘家福

简介:师承国医大师李玉奇,擅长治疗各类结节、囊肿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