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各类神话宋朝的言论甚嚣尘上,几乎发展到反智级别。其中,又以美化修饰其羸弱战力的观点最为搞笑,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时而赞颂重装步兵独步天下,转头又因缺乏骑兵和战马而扼腕叹息。亦如在为军事失利深表遗憾之后,务必提炼出社会经济水准朝前的“真相”做个对冲。
可惜,历史上的宋朝不仅骑兵数量众多,还有相当庞大的马政体系。之所以屡战屡败,无外乎各类其他因素掣肘,属于非常经典的“制度性难言之隐”。
冠绝历代的骑兵配置宋朝军队继承自残唐五代 始终以骑兵为铁杆核心
由于宋朝的开国集团直接继承自军阀林立的残唐五代,所以在各方面都有浓厚的突厥-粟特文化残留。不仅以骑兵充当部队铁杆核心,而且在保障制度层面也远胜过其他几个军功统王朝。根据现存史料记载,仅在赵匡胤用行为艺术夺取权力后的第19年,全国范围内的马匹数量就多达210000匹。后来虽略有下降,但至少到中期的宋神宗年间还留有150000匹。
相比之下,朱元璋晚年的明朝只有100000匹马。而且受制于品种不佳等问题,一度沦落到要花大力气从琉球群岛购买。但明军依旧能数次北伐草原,并可以在多数情况下做到全身而退。
明朝初期的战马数量很少 经常靠大量步兵北伐草原
无独有偶,刚刚经历隋末群雄混战的唐朝,在开国初期的可用战马不过5000匹。虽然仅为北宋同期的1/42,也并不妨碍他们及时利用机会攻打突厥。至于后来高举后唐旗帜的五代军阀李存勖,用于击败南下契丹的马匹不过10000匹。
反观北宋,在立国阶段并未遭遇严重内战,直辖区域内的生产秩序相当稳固。所以有充沛资源用于养马、训练,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可以傲视历朝历代。宋真宗的宰相向敏中就曾抱怨,认为军队采购的战马实在太多,恳求皇帝允许将13岁以上的老马全都卖掉。可见培养骑兵的资源相当丰富,远非后世网络理论家所吹嘘的那般穷酸。
宋朝部署在前线的骑兵比例并不算低
子虚乌有的空间不足12世纪画作上的宋朝骑兵形象
当然,不少网络文学会将宋朝骑兵的羸弱归结于缺乏专业草场。换言之,就是因为有辽国和西夏的地缘阻隔,以及燕云十六州的长期剥离,让宋人无法直接获得优良马种。同时,许多南方区域气候湿润,非常不适于马匹驯养。最后,还有基于农本帝国的耕地红线意识,让北方各州都不能放开手脚。
可惜,上述说辞几乎没有一条能够成立。
北宋其实有很多进口马种的途径
首先就是所谓地缘阻隔。需知在宋辽爆发交手之际,另一头的西夏尚未建立,许多基层部族还选择依附汴梁当局。等到拓跋氏的三代雄主大杀四方,原本的前线早就因《澶渊之盟》而平静下来。因此,对契丹开战时的宋军可走河套方向补充马匹,与党项翻脸时又能直接从河北进口。另有直通中亚的河西走廊,在很长时间段内都保持畅通,完全不受战争波及。那些沿线分布的吐蕃残部、归义军后代或回鹘汗国,都没有动机予以阻拦。
所以,宋朝完全有多种途径购买良马,再对中原的庞大马群进行改良。其中不但包含中亚的汗血宝马捷尔金,也能走海路获得少许堪称顶级的阿拉伯马。即便是在国内,亦有四川可产的河曲马与湖北的利川马,充当退而求其次的便捷选择。
宋朝时期的中原 养马条件并不输给世界上大部分区域
其次是所谓气候限制。当我们把视野扩大到全球各地,就不难发现许多强国的气候似乎都不利于养马。譬如欧亚草原上的一众蒙古、突厥势力,时刻面临着暴雪急冻灾害,很容易发生畜群集体倒毙惨剧。骑士制度盛行的欧洲境内,也有大片尚未开垦的沼泽密林,不适于良马的纵横驰骋。而沿着尼罗河分布的埃及马穆鲁克,必然面临马匹体温过热、昼夜温差剧烈难题。乃至最为湿热的印度次大陆,同样有不少善于骑马作战的强权林立。尽管他们都需要周期性从阿拉伯沙漠购良马配种,却离不开内部的相应支持。
与之相对,宋朝核心区域所在华北大平原,似乎更利于战马养成。五代初期的朱温后梁政权,就依靠河南本地的骑兵击败过沙陀强敌。后来的几个政权也竞相发展马政,在关中、山东、两淮等地都建立过优良马场。哪怕是丢掉半壁江山的南宋,也可以出动数千人马俱铠的重装骑兵。可见宋朝根本不缺乏养马基地,甚至在这方面还相当富裕。
重农思想 并不意味着宋朝缺乏养马基地
最后是所谓农牧矛盾难题。然而,唐宋之交的华北、四川和江南等地,刚刚经历过一轮由难民潮引起的大开发。考虑到人口很难在乱世大量增涨,这些平添出来的土地显然不可能都被作用种植,甚至反过来形成周期性地广人稀。受此影响,依赖牧场养殖的羊肉大行其道,仅皇室一年就要消耗掉430000两。除部分向北方辽国进口外,余下多数都来自国内市场。显然,当时人的头脑中还并无什么耕地红线概念。
作为对比,不妨再看看数百年后的满清。由于因美洲作物引进、摊丁入亩制度施行,清朝人口出现急剧暴增。同时,大量原本不适于耕作的土地被开发使用,连塞外的蒙古草原亦不能免俗。但就是这么一个严重内卷的农业王朝,仍旧没觉得军队战马数量不足。到19世纪后期的捻军之乱,华北地区的马还有1500000匹,足见更早的宋朝不可能因维持耕地面积而怠慢马政。
羊肉在宋朝的大行其道 足见人地矛盾并不严重
真正让宋朝骑兵羸弱的原因,可能是官营牧场的效率太低。根据当时人记载,曾有过饲养562匹种马而死亡315匹的灾难性数据。经过一轮折腾,所剩下的马驹仅为27匹。可想而知,很多战马虽出现在花名册上,却从未有机会真正送递部队使用。受此影响,很多骑兵无法维持日常训练,可能等战争爆发才获得临时补充。长此以往,水平必然相当差劲,根本没底气去和塞外劲敌们一较高下。
更为搞笑的是,宋朝各级单位皆由儒家官僚节制。这类人不懂技术细节,只能按程朱理学予以毁灭性指导。譬如战马需要靠近亲间的交叉繁殖来稳定血统,但在儒生眼中就是大逆不道的乱伦。所以,无论朝廷花多少钱进口多少良驹,都如泥牛入海般被迅速吞没。最后能分到部队手里的马,只怕是一代不如一代,没可能与知晓正确培育方法的邻居们掰手腕。
养马效率低 才是限制宋朝骑兵的重要因素
步兵其实也不行宋朝的军事制度 决定了步兵永远从属于骑兵
可见宋朝军队的能力不足,并非是因为骑兵或马匹数量太少。而是受限于制度性劣势,让自己陷入积贫积弱的下降螺旋。但骑兵仅仅是庞大野战军的一份子,权重再大也不能以偏概全。换句话说,他们的步兵伙伴同样要为历次溃败负责。
事实上,因为宋朝军队继承自残唐五代,所以步兵一直被定位于辅助骑兵行动。故而片面强调弓弩作用,从而忽视长矛等近战武器的运用。除少量有想法的将领外,多数部队的弓弩占比达80%,只能躲在城墙、辎重车等固定单位后苟延残喘。倘若战局出现变故,就很容易沦为敌军突击单位的针对目标。另一方面,剩下的20%重装步兵必须“过度武装”,方能勉强抗住契丹、女真等国的骑兵冲击。但受制于数量少、机动性差等限制,往往难以很好的保护后方弓弩手,也无法在骑兵获胜后快速实施第二轮打击。
宋朝步兵的水平同样好不到哪里去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让两宋军队始终处在一种十分微妙的尴尬境地。他们往往能在小规模冲突中获胜,却很难给与对方致命打击。每当作战区域离开城镇或特定地形,交战规模扩大至数万人级别,就非常容易全线崩溃。即便不考虑重文轻武、横征暴敛等行政劣势,他们依旧在关键性战役中一生难求。
古人对此曾给出“积贫积弱”的精准评价,无疑是相当中肯的肺腑之言......
以文制武才是中心。
人间清醒
牧羊犬汉奸又开始更新了,我得翻翻之前的了,上一个号就更新到2019年,啥也不说了,接着举报(举报在手机右上角那三个圆圈程三角形那里)
我不太同意小编的观点。1强弱永远都是相对的,两宋面对的是辽,金,蒙古的崛起期,而且是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比汉唐时草原上的部落联盟要强大的多,能苦苦支撑三百多年,要说很弱是说不通的。2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但到宋朝立国,也没有人能从理论高度,证明皇帝的合法性,即“你能当皇帝,为啥我不能?”可能每个皇帝内心,都深知“有枪才是草头王”,只不过不能说出口罢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加强内部控制,特别是对武装力量的控制,事关生死存亡。3大多数时候,在皇帝看来,外敌只不过要钱,内敌可是要命,那还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吗?如何保证这支军队不失控?强大的军队必然有强大的将领,哪来的的自信,一定捏得住这些骄兵悍将?前朝血淋淋的教训,自己的权力怎么来的,心理没数?4明朝打败蒙古,并不能证明明军有多强,当时蒙古在所有前征服的地区,都处于衰退状态,这是典型的“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等到马背都爬不上去了,失去天下就是必然。5无论怎么看不起两宋,但两宋的文化成就,人文思想,以及经济活动,应该是让东方最有可能先期发展出现代文明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