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一首经典绝句,道出了世间公道,读来脍炙人口,令人感慨

见血文化 2024-03-17 06:34:43

唐朝的时候,入朝为官是很多人的理想,比如李白、孟浩然等诗人。他们虽然在当时诗坛上已名满天下,但是并不满足,而是渴望为官从政,在政治上施展才华。但是,他们却一生没能如愿。

那时候,大部分人是通过科举途径进入仕途的,这不只是自己有才华学识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要有名人推荐。否则,就是白搭。

官场上选拔人才存在裙带关系,这太不公平了,但在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如此制度,不知有多少寒门学子因为没有门路、没关系被埋没了。不阿谀奉承,不拉关系,那只能回家过一辈子。

杜牧曾在一首诗中,就批判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公,感叹道出世间公道事,或许这就是当时很多寒士求仕无门、报国无门的心声吧。在此,我们读读杜牧的这首诗。

送隐者一绝

唐·杜牧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公元842年,杜牧在京城任比部员外郎。当时,他40岁,正是政治上大有作为的年龄,却突然被外放黄州任刺史。

他为何从京官贬谪到偏远的地方任职呢?原因不明。他猜测是被宰相李德裕排挤,他因此心情很抑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怨恨不已。

离开京城后,杜牧又几经转任,先后在黄州、池州、睦州任刺史。多年来,他在偏远地区兢兢业业工作,为人民做好事,依然没能重返京城。他时不时为壮志无法施展而愤慨。

公元847年,杜牧在睦州任刺史。一日,他送别一位朋友,有感而写下了这首《送隐者一绝》。这是一首批判当时社会制度不公道的七言绝句,读来脍炙人口,发人深思。

诗题中,“隐者”指的是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脱离尘世的人。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因为没有人举荐,你只好隐居云林。没人问津,门庭冷清,门口的小路都已长满了杂草。自古以来,云林就远离争名夺利的市朝。

诗句中,“无媒”指的是没有人引荐;“云林”就是高耸如云的山林,这里指的是隐者隐居的住所;“市朝”指的是交易买卖及官府治事的地方。

诗的前两句写得平和舒缓,呈现出一派萧条冷清的景象,这是对隐者居所进行描写。这里离市朝很远,周围是高耸入云的山林。

透过隐者居所的环境,我们也可以对其有所了解。他因为没有人举荐,而选择隐居。在当时,不知道有多少长安客费尽心机,争名夺利。而他却选择远离尘嚣。可见,他是一位洁行高志的寒士。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隐者因“无媒”,而怀才不遇。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没有名人举荐,就算是有学识才华,依然被埋没。这样的社会实在是让人感到压抑与忧愁,这种种让他早早就生了白发。

诗人特别理解隐者的心境,自己也是同病相怜,感觉社会太不公平了。因为出身寒微,不向达官贵人拜倒、奉承,就怀才不遇……这太不公道了,那又有什么办法。

他感叹:这人世间除了白发,就再也没有公道可言了,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样长,决不饶过。

岁月不饶人,长白发谁也躲不过,死亡不也是一样嘛,这是世间最公道之事。

杜牧的这首绝句短短四句,揭露了世间的不公,从而也暗示了诗人怀才不遇,呼吁世间公道,读来脍炙人口、铿锵有力,耐人心思。

读着这首诗,令人感慨万千,深恶当时的社会制度,对隐者感到同情。末句“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写得经典、富有感染力。

仔细想想,无论是哪个社会年代,好多事情没有绝对公平。人生在世,不管你是富还是贫,唯有生老病死是最公平。

0 阅读:0

见血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