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志刚/文
尹山湖美术馆离我家不远,每有书画展,都会乐颠颠地跑去消磨一天的时光。
从2014年起,我在这座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尹山湖畔的美术馆内,见识了一大批国内外艺术家兼具时代风骨和个人特色的精品力作。
尹山湖美术馆最近在举办馆藏书画作品展,听到这个消息,正在外地讲学的我,特地周末回到苏州,赶赴这场艺术的饕餮盛宴。
毕竟,馆藏作品是一座美术馆的灵魂。美术馆的展览、研究、公共教育大多以藏品为核心基础,也是建立一座美术馆的美术史序列、确立本馆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立足点。
步入展厅,神似漫步在苏州古典园林之中。
偌大的展厅用幕墙进行分割,在灯光和空间设计之下,或似迈过门槛步入待客的门堂,或似行走在纵深感极强的回廊,又在不经意的转身之间,面前豁然开朗,似好客的主人将你迎入中堂,兼或有圆洞状的孔墙,使得原本整体密闭的空间,似园林里的雕花窗棂一般,给予游者视觉与心理的呼吸空间。
大师的作品,就在这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之间,与你不期而遇。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一幅幅作品之间,恍惚隔着时空与大师对话。
“这是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的《一剪梅》,题写的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诗句”。
《一剪梅》是一幅草书作品。
草书是书法五体中最具抒情,最具抽象,也最具表现力的一种书体,是书写极致。
在沈鹏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线条点画,随处可见充满夸张震撼力的空间分割。沈鹏先生的草书,是情感与法度在形式美与意境美的崇高审美层次上的完美契合,无不切合法度、情感、书写的相融相发。
沈鹏《一剪梅》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的小行楷《心经》,清雅俊逸,笔力盈沛,收放自如,结字坚挺,气质典雅,于传统中舒展个性。
在这幅小楷作品中,很巧妙地融合了柳楷的筋骨,以及欧阳询楷书的险峻,将这两种气象,融合的非常到位,并且达到了完美统一,契合度高,也彰显出浓重的传统气。
而有的点画,不仅个性突出,而且变化丰富,尤其是转折之笔,有的以一种方折的效果呈现,有的是一种圆转的效果,这种变化,也体现出作者在创作时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
孙晓云 《心经》
徐里山水画《水村暮归》是传统的设色山水,画面展现的是南方水乡特有的低矮丘壑,用精湛的皴法表现丘壑的体量结构,辅以少量赭色和石绿,山石的立体感清晰可见。
相较于宁静恬淡的南宗山水,徐里的《水村暮归》则更多的是写实性的厚重。其画作意境幽深,精髓尤劲,笔墨与笔触的完美结合,把山的空灵、气韵以及流动美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雄浑、质朴、健朗、明快的气息,彰显了豁达、奔放、真诚与激情,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及苍润、沉雄、浑厚的美学品格。
徐里《水村暮归》
南开大学教授杜滋龄的《苏州笔墨即兴》,是2017年杜老先生来苏之际,以尹山湖美术馆馆长朱金风为模特创作的人物画。
杜滋龄的人物画融合了南北人物画的优长,既有北方的凝重厚实,气息相当博大,同时也学到浙派人物画风的灵动潇洒、墨润华滋。他的画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传神。
他笔下人物突出在面部刻画,尤其注意眼神,做到精雕细刻,十分生动。在墨色的控制上特别注意画面大块面墨白灰的分布,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笔法流畅、潇洒自然;艺术语言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杜滋龄《苏州笔墨即兴》
本次展出有吴门花鸟画大家张继馨的《湖面凉风漾绿蘋》和《寒梅图》两件作品。
其中《湖面凉风漾绿蘋》描绘了片片湖中绿萍,青绿点染,深浅不一,变化丰富,一只翠鸟立在芦苇枝头,生机灵动,展现了一片清新惬意的自然风光。
另一件《寒梅图》用干笔淡墨描绘了盘曲的苍老枝干,点点梅花在枝头盛开,再现了梅花寒风中孤傲绽放的品质。
他的画作构图精巧,线条流畅,墨色变化丰富。每一笔、每一墨都充满了力量和生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作品既有传统国画的优雅和含蓄,又有现代艺术的开放和大胆。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创新。
张继馨《湖面凉风漾绿蘋》
张继馨《寒梅图》
整个展览,真可谓大师云集,枚不胜举,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中美协副主席马锋辉极具个人特色的云松作品,深圳观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的白描《观音菩萨宝像》,江苏省文联主席徐惠泉的写生册页,苏州国画院院长孙宽园林主题的代表性作品,以及描绘江南水乡风情的大师杨明义的多件作品……这些精美的书画作品,与展厅空间相得益彰,令人舒心静气。
看介绍得知,本次展览遴选了近30位艺术家的百余件馆藏书画作品,涵盖书法、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
这些参展艺术家,或是中美协、中书协、中国工笔画学会等重大组织的执牛耳者,或是在重要文博机构、画院任要职,或是高等学府的教授。
他们积极继承中华深厚的传统艺术理念,在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优秀艺术因子的基础上,砥砺塑造、创新发展,成就了自身丰硕的艺术成果。
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家的作品为观众呈现了参古望今、奇正相合、名家辈出的生动局面。
前辈名家对深厚传统的传承,诗书画印兼善,博采众长,其作品中的厚重感令人望其项背;另外部分艺术家作为全国美术界的中流砥柱,是中国画再造之路上的破局者,开创了新的体式样貌;而年轻艺术家则展现了在新兴语汇下的探索与突破。
这些杰作佳篇形成了与传统文脉、时代风情、社会生活的广阔关联,兼备视觉审美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