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在为了新生活努力奋斗,湖北大冶县的朱其升挑着担子在小巷里穿梭,忽然被一张巨大的画像吸引了注意力,他凑过去仔细瞧了瞧,心中的疑虑更甚。
别人问他:“老朱,你在看啥?”朱其升指着画像说:“这个人好像俺兄弟。”周围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好心人告诉他这是毛主席的画像,怎么可能会是他的兄弟。
毛主席的画像
朱其升又仔细看了看画像,坚信自己没看错,回去以后就开始给毛主席写信,别人都说他魔怔了,好事的人见面就逗他:“毛主席给你回信了吗?”每每这时,朱其升都一声不吭地扭头走开。
直到1952年8月,一封中央的来信打破了朱其升平静的生活,他激动得无以复加,立即带着信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毛主席竟然亲自接见了他,还亲切地说:“你应该早些来嘛。”
朱其升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把毛主席认作兄弟?还受到了毛主席如此重视?
毛主席写给朱其升的信
朱其升于1891年出生在湖北省大冶县,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在家排行第四,战乱年代,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俗话说“半大小子,吃垮老子”。
朱其升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就把他送到一个铁匠铺里当学徒,当学徒是没有工钱的,师傅只管你一日三餐,也不会正经教本事,单纯是雇了一个免费劳动力,而且动辄打骂,朱其升受不了,没多久就从铁匠铺里跑掉了。
朱其升在外面流浪了一段时间,听说政府在招募士兵就立即报了名。朱其升长年劳作,体格健壮,年纪又轻,很顺利地通过了考核,成为了长沙新军中的一名士兵。
军队里有很多枪械和军车,这些军事装备经常需要维修和养护,朱其升修理铁器的技能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他被派去修理武器,由于技术好,性格也好,很快就获得了战友和上司的一致好评,那时他的想法很朴素,等攒够了钱就退役回乡娶一房媳妇儿,再生个大胖小子,老婆孩子热炕头,此生足矣。
当朱其升在新军队伍里憧憬未来的时候,一名年轻人正在为参军无门而苦恼,他就是毛泽东。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学生的革命热情高涨,毛泽东在学校里听了一位革命党人的演讲,顿时萌生了参军报国的想法,他想要到战场上同敌人真刀真枪地较量。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听说湖北新军正在汉口招募新兵,就跟同学借了一笔钱直奔过去,没想到刚走到长沙钱就花完了,为了筹集路费,他决定向长沙的一位同乡救助,在和同乡的交谈中,听闻长沙新军也在招募新兵,之后还会去援助湖北的新军,毛泽东心想,不管在哪里参军都是报国,就决定在长沙参军。
可是参军远没有他想的那样容易,当时新军招募采用推荐制,只有新军里有熟人推荐,募兵处才会同意你报名。毛泽东第一次报名碰了壁,他没有气馁,过了几天又去报名,这次又遭到了募兵处的嘲讽:“一副书生模样,扛得动枪吗?”说完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毛泽东气不过,就在那里和他们争论起来。
毛泽东摆事实、讲道理,兵痞子们被说得哑口无言,他们见说不过这个年轻人,就想动手打人,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呵斥:“你们干什么?”人群分开一条路,朱其升大步走了过来,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举手投足间不卑不亢,士兵们生怕挨罚,就把责任都推给了毛泽东,说是他故意找茬。
朱其升混迹军营多年,怎么会不清楚这些人的脾性,他让兵痞子们闭嘴,只听毛泽东的解释。
了解完事情经过,他拍拍毛泽东的肩膀说:“这有什么难的,我当你的担保人。”要知道一旦新兵出了问题,担保人是要担连带责任的,二人素昧平生,朱其升却选择无条件信任毛泽东,多年以后,已经成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回忆起这件事,依旧是感慨万千。
朱其升没上过几天学,是个妥妥的大老粗,但他非常钦佩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学生,说的话、做的事都格外有水平,他又比毛泽东大了两岁,就经常以“兄长”自称,平日里对这位学生兄弟也是颇为照顾。
部队里的老兵们总是欺负新兵,各种军需物资都是他们挑完了,才能轮到新兵去领,那时候物资缺乏,所以经常出现老兵领完后新兵领不到的情况,有一次毛泽东没有领到棉衣棉被,半夜冻得睡不着,朱其升知道了,就把自己的被褥分给他,还交代那些老兵:“这是我兄弟,你们谁都不许找他麻烦!”在朱其升的庇护下,毛泽东这段从军经历不至于过得那么艰辛。
毛泽东喜爱读书,他领到的军饷大部分都用来买书了,奈何军饷有限,有时候遇到喜爱的书籍,偏偏囊中羞涩,只能忍痛作罢。朱其升听说以后,主动借钱给毛泽东买书,他敬重读书人,打心底认为知识分子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军事训练方面,朱其升也经常指导毛泽东,比如纠正他的错误动作,教他打枪技巧,这位平日里和蔼可亲的老大哥,一旦站在训练场上就变得格外严格,他要求每个训练动作都必须达到标准,简直比教官都要严格,因为朱其升深知,只有刻苦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作战技能,到了战场上才能最大程度地打击敌人、保护自己,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毛泽东进步飞速,就连教官都夸他是个当兵的好苗子。
没有任务的时候,两个人也会坐在一起聊天,毛泽东大谈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他的革命理想,朱其升听完以后大受感触,觉得自己娶妻生子的理想太微小了,他也决定做一名报国救民的好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些士兵远离家乡,大多数都不识字,想给家里写封信报平安都很难,毛泽东听说后就主动帮大家写家书,那段时间朱其升的家书都是他代笔写的,闲暇时候,毛泽东也会教朱其升认字写字,这也为朱其升建国后开工厂奠定了基础。
两人还约定到了战场上要携手打击敌人,可惜还没等上战场,新军队伍就解散了。
1912年南北议和,清王朝统治结束,新军短时间内无仗可打,为了节约军费支出就地解散。离开部队以后,毛泽东返回学校继续读书,朱其升则回到家乡重操旧业当了一名铁匠,短暂的相逢,长久的离别,两人的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毛泽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他结识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创立共产党组织,领导革命运动,抗击反动派和日军的侵略,外斗国际上的恶贼,内除反人民的势力,在腥风血雨中为中国人民杀出一条血路,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这30多年里,朱其升一直待在湖北老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和乡亲们一起走上街头敲锣打鼓,高呼“感谢伟大的毛主席”,那时候他根本不知道他口中呼喊的“毛主席”就是他的“润之兄弟”。
通过画像得知毛主席就是他从军时的战友后,朱其升萌生了给毛主席写信的念头,然而建国初期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山高水远,从湖北寄信到北京何其艰难,加上又不知道毛主席的具体地址,就连信件最后会被送到哪里他都不清楚,朱其升就这样一连寄出了好几封信,最后都了无音信。
有人嘲笑他居然想跟毛主席攀关系,也有人劝说他毛主席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国家大事要处理,哪里有时间给你一个老铁匠回信。
朱其升不信,他的润之兄弟是一个重信义、重感情的人,他们俩当年在新军里感情多好,毛主席不会忘记的。朱其升不听劝阻,继续往北京写信,事实上,他寄出的那些信根本就没有送到中南海,毛主席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信件,又如何给他回信呢?
1952年,朱其升通过关系联系到了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想要请李书记帮助联系毛主席,李先念不敢大意,他派人深入调查了朱其升的过往经历,发现他说的都是真的,就替他给中南海写了一封信,信寄出后,省政府的工作人员还提醒他不要抱太大希望,毛主席每天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算收到信件,也不一定有时间给他回信,然而朱其升还是那句话:“我相信润之兄弟。”
李先念
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竟然真的回信了,信里表达了对朱其升来信的欢喜,还附赠了一笔钱。朱其升激动地双手发抖,他拿着信看了又看,信里很多字都认不得,唯有“其升兄”三个字格外醒目,看!毛主席还当他是兄弟呢!
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朱其升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到北京去见见毛主席!此时他已经61岁高龄了,且多年未曾远行过,即便如此,朱其升依然不顾劝阻,怀揣毛主席的回信,只身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几经辗转,朱其升来到中南海,听说毛主席就在这里办公,他在门口张望了半天,始终不敢上前,直到一名警卫人员注意到了他,问他有什么事,朱其升赶忙拿出毛主席的亲笔信说明来意,警卫人员把他的情况汇报了上去,没多久,就有人把他带了进去。
毛主席
朱其升在中南海待了三天才见到毛主席,两人一见面,毛主席就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应该早些来嘛!”朱其升激动地不知道该说什么,就不停地重复一句话:“主席好!”毛主席笑着说:“你不要客气,还是像以前一样叫我润之兄弟吧。”
上次分别时两人还都是热血青年,40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再见都已经两鬓斑白,毛主席详细地询问了朱其升这些年的经历,询问他乡亲们的生活,朱其升一一回答了。
两人一直聊了好久,晚饭时毛主席还特意命人准备了红烧肉,这是他们都非常喜欢吃的菜,当初在新军队伍里,士兵们偶尔打牙祭,朱其升经常把自己碗里的红烧肉分给润之兄弟,吃散伙饭时,朱其升还专门点了红烧肉,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小事毛主席依然记得那么清楚。
在毛主席的盛情挽留下,朱其升在北京住了一个月,期间毛主席专门安排了人陪他游览北京的名胜,一国主席日理万机,竟然对多年未见的故人照顾得如此周到,朱其升大为感动。
临走的时候,毛主席给了朱其升500元钱,让他当做经营资本,回去以后做点生意改善生活,朱其升推辞不肯接受,毛主席假装生气地说:“这钱是我从自己工资里拿的,没有动用国家的钱,你不肯收,是不想认你的润之兄弟了吗?”朱其升这才收下。
回去以后,朱其升用毛主席给的钱开了一家雨伞厂,帮助当地很多工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因为经营用心,只用了两年时间,雨伞厂就发展得红红火火。1954年朱其升二次进京,这次他向毛主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听完他的汇报,毛主席连说三个“好”字,还嘱咐他如果在经营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一定要告诉政府,如果当地政府不帮助老百姓干实事,就写信告诉他,他来帮助解决问题。
朱其升一直谨记毛主席的话,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雨伞厂办得越来越大,把生产的雨伞销往全国各地,到时候他再来看望毛主席。可惜这次他的愿望再也无法实现,1956年朱其升因为长期劳累不幸离世。
毛主席和朱其升于乱世相逢,在新中国重逢,这段跨越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情谊,非但没有随着时间和距离的拉长而消散,反而越来越亲密,党和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亦是如此,历久弥新,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