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当了和尚,便要遵守戒律,喝酒吃肉这种事肯定就干不成了。
虽然出家人只能吃素,但是和尚们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瘦弱,甚至有些人当了和尚之后,比之前大鱼大肉的时候还要胖。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寺庙的伙食真有佛法,只靠吃菜就能养人?
吃斋念佛受到《西游记》的影响,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在唐朝前不久才传入中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汉朝汉明帝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国,只不过那时候的佛教影响力并不大,还没有发展成为有很多人信仰的大教。
一直到了南北朝的南梁梁武帝时期,佛教才发展起来。
梁武帝尊佛也是出了名的,他虽然在位时间不算长,但是却三次遁入空门,试图放弃皇位去当和尚。
每次梁武帝这么搞,朝中群臣都得想办法把他哄回来,这一来二去的,不光荒废了朝政,还浪费了许多金钱。
梁武帝年轻时还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佛教越来越迷信,甚至将佛教抬到了不属于它的高度。
当宗教的地位超越了官府,造成的影响可就不好了,梁武帝统治的南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首先是佛教的庙宇。在南梁短短的五十五年历史中,修建了两千多座庙宇,这个数量属实是惊人。
唐代的大诗人杜牧有一首《江南春》,其中就有一句很经典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经历了多年战火,到了唐朝时依然能有这么多寺庙,可以想象,南梁巅峰时期的寺庙得有多少。
大量的寺庙不仅占用了土地,还会导致官员和百姓们过于沉迷,甚至因此陷入癫狂。很多人不想做工,就跑到寺庙里当了和尚,不仅每天休息,还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在我国的佛教传承中,佛门有“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这八条戒律虽然看着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人都做不到,只要能一直坚守这八条戒律,就算得上是“高僧”了。
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八条戒律里,虽然提到了不准饮酒,但是却根本没有提到不能吃肉。那么这不准吃肉的规矩又是从何而来?
梁武帝晚年,整个梁朝已经满目疮痍,从官员到百姓,全都跟着他信奉起了佛教,享受着和尚的高级待遇。
这些人一个个都不干活,还被国家养得白白胖胖的,梁武帝也开始厌恶他们。
为了限制这些和尚,梁武帝便下了一条命令:凡是遁入空门的僧人,便不可再杀生,平日里吃的这些肉类,不杀生是吃不到的。
因此,为了减少杀生,僧人们就不许再吃肉了。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僧人吃肉也是一个道理。
这猪虽然不是和尚亲手杀的,但就是因为和尚要买猪肉,屠夫才杀了,所以这头猪的命,应该算在这和尚的头上。
梁武帝这话可不是他自己编的,这是他从经书里搬出来的话。
在《楞伽经》中有这么一句:“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不失正念,放诸众生不起害心,不食肉,不欺诳,常以善法教化众生。”
意思就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心地善良,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多造杀孽,所以他不吃肉。梁武帝身先士卒开始吃素,下面的僧人们也不得不放弃了肉食。
从这时候开始,和尚们便不能吃肉了,但是这样的规定只存在于汉传佛教,无论是佛教起源地印度还是其他传承的佛教,都没有这条戒律。
难道佛教就没有什么“忌口”的事情了吗?这还是有的,那就是不许吃荤食。
古代的“荤”与我们现在的“荤”含义不同,我们常说的这些肉类,算是“荤腥”里的“腥”,那么“荤”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荤字可是个草字头,这说明它指的应该是植物。而在《说文》中指出:荤,臭菜也。这就说明,荤字应该是指那些重口味的菜。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佛教不允许喝酒,还不让吃大蒜、大葱这些带味道的菜,并没有限制吃肉。
想想倒也合理,不是每个信奉佛教的地方都有菜吃的,像那些游牧民族,他们要是不吃牛羊肉的话,那该怎么办?跟牲畜们一起吃草吗?
话又说回来了,要是和尚们不吃肉,那他们吃什么?当然是支持大米饭和蔬菜。当时梁武帝突然下令不许吃肉,这些人哪里改得过来?
但是他们又不想触犯戒律,这该怎么办呢?寺庙里的厨子也有办法,他们用土豆、豆腐这类素食做成肉的样子,也能过过嘴瘾。
虽然和尚们每天只吃一些假肉,但是他们吃的这些东西,也不是什么减肥餐啊,反而正是一些长肉的食物。
这些淀粉含量极高的食物,能被人体分解为大量的葡萄糖,这么多葡萄糖又消耗不掉,可不就留在身体里转化为脂肪了吗?
诵经打坐和尚们每天的工作是什么?除了打扫打扫卫生,就没有什么其他体力劳动了。
整天就是念经打坐,除了一些特殊的岗位需要出点力气,大部分的和尚们根本没有消耗这些多余葡萄糖的地方。因此,他们也就会越来越胖。
汉传佛教又称为“禅宗”,主打的就是坐禅,一坐就是好长时间,一点运动量也没有,除非他们只吃野菜,否则吃下去的馒头和大米饭肯定会让他们长肉的。
每天就是在蒲团上一坐,便开始了一天的“修行”。
除了一些以武僧出名的寺庙,各个寺庙里的尚们的日常都只有诵经打坐,而且寺庙里的作息很有规律,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都是有些严格规定的。
之前我们提到过的佛门八戒中的最后一戒“非时食”,就是在说这件事。
只要是不在规定的吃饭时间内,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这就是“非时食”。要是错过了吃饭的时间,就只能等下一次开饭了。
减过肥的人都知道,每天少吃一顿饭是瘦不下来的,反而有可能会让自己变得更胖。
和尚们做禅功,少不得沉迷经书,错过饭点,中午这顿不吃了,晚上那一顿吃得必然要比平日里要多。
吃完晚上这顿饭,就直接回到禅房休息了,因此晚上这顿饭吃多了,免不了要多上半两肉。这半两肉长上来容易,可要减下去可就难了。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在和尚们有饭吃的情况下,要是寺庙里没了存粮,只靠念经可当不了饭吃。但是这么多年来,能让寺庙里都吃不上饭的情况也是少见。
就算是在最为艰难的元末明初之时,寺庙里的粮食也只是少了,不是没了。
这事是怎么知道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朱元璋年幼的时候,他的家乡遭遇大旱,方圆百里的树皮草根都被吃尽了。
这一战没有办法,他为了命名,只能去投靠了家乡的一座寺庙,希望佛祖能救他一命。
当时虽然是兵荒马乱的大灾之年,但是庙里的和尚们依然有存粮,寺庙里的高彬和尚不忍心看着朱元璋饿死在寺门外,就将这个年幼孩子带进了皇觉寺。
此时的皇觉寺里依然有着众多僧人,以至于没有一间空房给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也不挑,直接住进了杂役和尚的小破屋。
朱元璋在皇觉寺后,被剃成了光头,看起来像个正经和尚,但实际他每天也只是做一些杂役,正经和尚的念经打坐他根本就不会。
朱元璋在寺庙里有吃有喝,干的活还比之前要轻松,何乐而不为呢?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兵荒马乱,饿殍遍地的时期,庙里的和尚也不缺吃的。
当然也不是什么影响也没有,后来皇觉寺里的粮食也不够这么多人霍霍了,于是就把一些年轻的和尚打发出去云游四海了,这朱元璋也在这些人之中。
朱元璋出去转了几年后又回到了皇觉寺,就算是他的好兄弟叫他出去“玩”,他也没打算离开,由此可见,这寺庙里是真舒服。
吃斋念佛,诵经打坐,有几个和尚是真的心如止水,清静无为?这些普通的和尚们也是为了混口饭吃。
要是在这寺庙里吃不饱饭,他们还不如离开寺庙去找些别的活计,毕竟在寺庙里还要遵守清规戒律,当一天和尚,就得撞一天钟。
而那些高僧们,每天除了诵经就是打坐,恨不得一动不动。
就在这种状态下,要是还能吃上几口肉,那得胖成什么样啊。如此之低的运动量,就算是每天三顿素斋,也足以把这些和尚们给养得白白胖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