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放在孔祥熙一家一点不错,
他一生创造了富可敌国的神话,
然而,他没有以身作则,也没有好好的教育孩子,
最终他只能留下遗憾:巨额家产没有后人继承。

作者-韩 编辑-韩
011967年的夏天,纽约一家顶级的酒店病房里,
孔祥熙躺在宽大的病床上,身上盖着雪白的被单,
周围是各种昂贵的医疗设备。
他已经87岁了,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呼吸声断断续续,像风吹过破旧的风箱。

宋霭龄坐在床边,手轻轻搭在他的胳膊上,
眼圈有些红,但脸上还是那副沉稳的样子。
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窗外车流的声音,
孔祥熙忽然动了动嘴唇,低声嘀咕着什么,
声音模糊不清。

宋霭龄凑近了听,才勉强分辨出他在说“香火要断了”。
她皱了皱眉,想说什么,却又停住了。
窗外的阳光洒进来,照在孔祥熙苍白的脸上,
他眼睛半睁着,像在看什么,又像什么都没看。

孔家的四个儿女,早就散落在天南海北,
各自过着自己的日子。
长女孔令仪年轻时是家里最受宠的,
模样俊俏,气质也好,可她偏偏不听父母的话。
家里给她安排了不少门当户对的相亲对象,
她一个都没瞧上,眼睛里只有那个不起眼的穷小子。

婚后没多久,日子就过得鸡飞狗跳,
那男人不仅在外头乱搞,还动手打她,
最后连孩子都没保住。
离婚后,她又找了个海军军官,
生活总算平稳了些,可膝下始终空空荡荡。
每次回想这些,她心里总有点堵,
总觉得父母当初管得太多,又管得太少。
二女儿孔令伟跟姐姐完全不一样,
从小就喜欢穿男装,头发梳得油光发亮,
嘴里老叼着根雪茄,走路带风。

她脾气火爆,谁惹了她,她能当街骂回去,
连家里人都拿她没办法。
她压根没想过结婚生子,身边总围着几个女伴,
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孔家的规矩跟她没关系,
反正她也不稀罕那点家产。

家里人提起她,总是摇头叹气,可她自己倒觉得挺痛快。
长子孔令侃是典型的富家少爷,
出手大方,朋友一堆,可感情上总是栽跟头。
他先是看上舅舅家的亲戚,家里死活不同意,
后来又迷上一个比他大不少的女人。
那女人早过了生孩子的年纪,两人硬是走到了一起。
他带她回家时,孔祥熙气得摔了杯子,
从那以后,他跟家里就疏远了。
日子久了,他也习惯了没个依靠,一个人在外头晃荡,
日子过得热热闹闹,却总少了点什么。
小儿子孔令杰走得最远,
跑到美国娶了个好莱坞的女明星,生了个儿子叫孔德基。
小家伙长得白白净净,眼睛蓝得像海,
可孔祥熙每次看到照片,眉头就皱得更深。
他从没抱过这个孙子,也没说过一句好话。
孔令杰心里明白,父亲眼里,
这孩子不算孔家的人,血脉掺了外族的味儿,
跟他心里的“正宗”差得太远。
他偶尔给家里写信,可回信总是冷冰冰的,
慢慢地,他也不怎么联系了。
03宋霭龄坐在病床边,目光落在孔祥熙枯瘦的手上。
说起他们两人的相识,是在日本,
那时候她还在给孙中山当秘书,忙得脚不沾地。
孔祥熙一来,两人聊得投机,没多久就走到了一起。

婚后,她辞了工作,把妹妹宋庆龄拉来顶替,
自己一心扑在丈夫身上。
那几年,他们一起帮孙中山跑腿,
筹钱,搭关系,后来又跟蒋介石扯上了线,
孔家的日子眼看着红火起来。
她脑子活,手腕硬,孔祥熙管大事,她就管账本。

抗日战争那会儿,物资紧缺,
他们却总能从中捞上一笔。
她记得有一次,美国送来的援助物资经过他们手里,
运到前线时少了整整一车。
她让人把账目做得滴水不漏,谁也查不出问题。

那些年,孔家的仓库里堆满了金条,
银行账户上的数字翻着倍地涨。
她心里清楚,这些钱不干净,
可她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家里人得活得好,这比什么都重要。
1948年,眼看国民党要撑不住了,
她跟孔祥熙一合计,带着家当跑到了美国。

到了纽约,他们住进最好的酒店,花钱跟流水似的。
她还记得美国人查账那次,孔祥熙提前把大头转走,
只留了个小账本应付检查。
她当时还笑他精明,觉得这辈子跟对了人。
可现在看着病床上的丈夫,她心里有点发慌。
儿女都不在身边,钱再多又有什么用?
她试着安慰孔祥熙,说还有个重孙子,
可他只是摇摇头,眼里满是失望。

曾经的孔祥熙,谁都知道他是山西来的大人物。
早些年,他在家乡办学校,救过被烧死的传教士,
乡亲们都说他是个好人。
那时候他刚从美国回来,
满脑子都是要让中国富起来的想法。

他开了学堂,教孩子们读书写字,
逢年过节还给穷人家送米送面,
谁家有难事,他也愿意搭把手。
村里人一提起孔家,都竖大拇指,
说那是孔圣人的后代,有骨气。
可后来,风向变了。

他当了大官,管着国家的钱袋子,
日子却没见好过。
打仗那几年,乡下人饿得皮包骨头,
城里人买根蜡烛得扛一麻袋钱。
他管经济时,物价飞得比风筝还快,
老百姓日子苦得没法说。

有人偷偷议论,说他把美国送来的粮食、布匹都扣下来,
塞进了自家口袋。
街面上管他叫“孔财神”,听着像是夸,
可谁都知道那是骂人的话。
乡下人听说他跑去美国享福,气得直跺脚,
说这人忘了祖宗,早不是当初那个热血青年了。

孔祥熙的财产还是要从他年轻时说起,
那时他在山西做煤油生意,
凭着几句话就跟英国人签了合同,赚得盆满钵满。
那是他第一桶金,攒下来后,
他雄心勃勃,想着要干一番大事。

可没多久,第一任妻子就没了,
他伤心得吃不下饭,一个人跑去日本散心。
结果在那里碰上了宋霭龄,日子又有了盼头。
他跟着孙中山跑革命,后来又靠着蒋介石爬上高位,
手里的钱越攒越多,仓库里的东西多得数不过来。

他记得最得意的时候,是战时管经济那几年。
他人饿至啃树皮之际,他却可使家中餐餐有肉。
他想着,这辈子总算没白活,孔家也算站稳了脚跟。
然而,渐渐地,他察觉到了异样之处。

儿女一个个不听话,长女离婚了又嫁,
二女儿压根不结婚,长子找了个老女人,
小儿子还带回来个混血孙子。
他每次想到这儿,心里就跟堵了块石头似的。
他是孔子的后人,讲究血脉正宗,可这孙子算怎么回事?

他愈是思索,便愈发觉得孔家的香火已然断绝。
这些年,他在纽约住着大房子,花钱从不眨眼,
可夜里睡不着时,总觉得空得慌。
他想起早年在山西救传教士那会儿,
满腔热血觉得自己能改变点什么。
可后来,他管着国家的钱,却只想着自家的小账本。
他不知道哪一步走错了,脑子里乱糟糟的,像一团解不开的线。

最终他的生命定格在1967年8月那天。
窗外的车声还在响,房间里却安静得让人发慌。
儿女们听到消息后,有的回了封信,
有的打了个电话,可没一个人赶回来。

回看孔祥熙的一生,好好的一手牌,
最后打了个稀巴烂。
他只知道自己往前冲,却忽略了家人,
一个家族想要完整的传承下去,
是需要有规矩的,首先自己就要以身作则。

然而作为孔子的后代,他却把这个问题给忽视了。
他骨子里尚自认是中国人,这固然是幸事,
然而,这却无法弥补他所犯下的过错。

信息来源:
1、张建平,李安著. “中国四大家族”全书 孔氏家族全传 下[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宋霭龄嫁给了“山西首富”.陕西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