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我已奔四,而我的父母也快八十岁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父母的爱始终如明灯照亮我的人生道路。
母亲每次来我这小住,那唠叨就像定了时的闹钟,准点响起。她做饭时,必定把我拽到厨房,嘴里念叨着:“不学做,你啥时候会?四十了饭都不会做,天天凑合,这会中?” 回家时,要是父亲下厨,母亲也不忘在一旁督促:“过去学学去,不伸手看着总行吧,看的多了就会了。”
可父亲总是护着我,“看电视去吧,学啥呢?学会了还得做,多累了,不学。”母亲就会嗔怪:“闺女四十岁了,一道菜都做不出来,全是你惯的。”
这话说得确实在理。我平日里吃的馍、包子,都是父亲一手包办。有时煲好汤,父亲连锅给我送到城里。我回去带些菜,父亲还细心地切成小份,让我放冰箱慢慢吃。前阵子带的红薯梗,父亲甚至一根根把薄皮剥好。母亲见状直说:“谁吃红薯梗还剥皮?这不是惯的是啥?”父亲却一脸坚定:“自己闺女,自己不惯着,人家能惯吗?”
每次我开车回家,一路上父亲电话不断,“走到哪了?”回来时亦是如此。母亲在旁埋怨:“她四十了不知道家在哪?你打一次电话又打一次,不费钱吗?”父亲赶忙解释:“闺女知道家在哪,就是她开车我不放心,怕她开沟里了,不好出来。”想起曾经跟父亲说过,路两边都是沟,总担心方向盘不稳掉进去,想来父亲是记在了心里。母亲却不以为然:“她开车比你在行,你这是过度担心。”
上次回家摘梨,父亲忙说:“忒高,得搬梯子,站梯子上摘吧,你去搬梯子,把你妈叫过来,让她上去摘,你给你妈扶着梯子就行,你小你不会。”这可把我逗乐了。梨摘下来,我拿起刀准备削皮,父亲见状赶紧喊母亲:“秋月,快过来削皮。”又扭头跟我说:“让你妈削皮,你别削到手了。”母亲走过来说:“这孩子到现在四十了,啥也不会,都是你给惯的。削皮那么难吗?几岁孩子都会了。”父亲却笑着说:“才四十岁,还小呢。”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如同春日暖阳,无私而温暖。他们一个严厉教导,一个无尽宠溺,看似矛盾,实则都是深深的爱。
就像古代“岳母刺字”,岳母对岳飞严厉要求,是为了让他成为精忠报国的英雄。而我的母亲,她的唠叨和督促,也是希望我能掌握生活的技能,更好地照顾自己。母亲的严格,是希望我在未来的日子里,即便没有他们的陪伴,也能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她让我明白,生活需要自己去经营,不能总是依赖他人。
又比如“孟母三迁”,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环境煞费苦心。我的父亲,他默默为我做的一切,蒸馍、煲汤、剥皮,都是为了让我能过得轻松些、舒适些。他的宠爱,让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始终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可以依靠。
父母的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我遮风挡雨,指引方向。母亲的严格,让我懂得自立自强;父亲的宠爱,让我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安心。
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父母的爱如影随形。他们的每一句唠叨,每一个关心的举动,都是爱的表达。小时候,他们为我遮风挡雨,陪我度过无数个日夜。如今,我已长大成人,他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着我。
我想起小时候生病,母亲整夜未眠,守在我的床边,不停地为我擦身降温。父亲则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出门去为我买药。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和关爱,那一刻,我知道他们是我最坚实的依靠。
还有一次,我在学校遇到了挫折,心情低落。回到家,母亲没有过多的安慰,而是告诉我要坚强面对,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父亲则默默地陪我在院子里坐了很久,最后拍拍我的肩膀说:“孩子,别怕,有爸在。”他们的教育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让我能够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如今,我更加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刻。我知道,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们的爱永远不会改变。他们的爱,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独特而深沉的父母之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