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个清朝的盛夏夜晚,一群食客围坐在北京的烤羊肉摊前,享受着刚烤好的美味。
有人可能会问:北京的羊肉为什么能吸引天津、上海甚至南京的食客?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并不简单。
在没有火车、汽车的年代,这些羊肉都是怎么来到北京的呢?
这要从羊的来源说起。
北京的羊肉市场上的羊来自四面八方:河北、涞水、曲阳的“南道白头羊”,东口多伦的庙羊、料羊,北口的张家口和内蒙古的草原羊,还有西口的甘肃、宁夏、青海的滩羊。
几乎全国各地的有名羊种在北京都有销售。
这些羊要经过漫长的旅途才能抵达北京。
运羊的有几大派系:天津帮、北京帮、河北帮和蒙古帮。
他们的收羊方式各有特色,有深入蒙古草原直接收购的“旅蒙客”,也有到集散地买羊的“京装客”。
最初,这些羊都是一路赶过来的,叫“赶运”。
后来有了火车,这才开始“押运”。
董四巴与酱羊头的传奇说到羊肉,就不得不提董四巴的故事。
董四巴在德胜门内果子市路南小巷口的北义兴大酒缸门口摆了个酱牛肉摊子。
北义兴是京城有名的大酒缸,尤其是玫瑰露闻名京城。
而董四巴呢,眼光毒辣,他发现来这儿买酒的大多是普通老百姓。
既然是穷汉们的生意,最关键的就是价廉。
那么,羊身上哪个部位最便宜呢?
答案当然是羊头。
董四巴把羊头按酱牛肉的做法一做,果然便宜又好吃,客人络绎不绝。
后来,生意大了,董四巴专做酱羊头,成了京城一绝。
为了扩大生意,他招了黄三、黄四兄弟做徒弟,这俩人不仅勤快,还特别孝敬师父。
三年的学徒期过了,董四巴开始给他们工钱,但兄弟俩依旧孝顺师父。
一段时间后,董四巴过世,兄弟俩就自立门户,可惜的是,京城百姓发现他们的酱羊头火候不是软了就是硬了,大家才觉悟:董四巴最后关头没传绝活。
派系与运输方式大家可能不知道,在羊肉的运输上,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历史。
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那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羊,都是靠人赶过来的。
赶羊队伍的背后,还有几个不同的派系。
比如最有名的是天津帮,他们擅长在蒙古草原上直接收购放养的羊,这种收购方式被称为“旅蒙客”。
北京帮和河北帮则是到集散地购买羊群,将羊集中供货,并逐步推进到北京。
每个派系的收羊方式和运输路线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最好的羊运到北京。
运输方式上,除了最初的“赶运”,后来有了火车,就有了“押运”。
这些羊在马甸的羊市安家落户,这里的羊店一家挨着一家,有“马甸无羊市无肉”之说。
羊在这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育肥,口味变得肥美,不再有膻味。
也正因如此,北京的羊肉备受欢迎。
北京人的羊肉烹饪艺术羊肉运到北京后,北京人特别会做羊肉。
蒸羊肉、烧羊肉、涮羊肉、烤羊肉、汤羊肉、抓羊肉、酱羊肉,无论哪种做法,北京人都能做出别样的滋味来。
比如酱羊头这种独特的传统菜肴,就是董四巴发明的。
董四巴之前是做酱牛肉的,但发现用酱牛肉的做法做出来的羊头成本低、味道也好,于是专门酱羊头。
董四巴的成功不仅限于个人,他的徒弟黄三、黄四也曾红极一时,可惜没有完全继承其做酱羊头的绝技。
北京人不停地在研究新做法。
比如老北京的“涮羊肉”,传说是由乾隆皇帝在军事行营中发明的。
羊肉薄片和精心调制的配料,使得这道菜肴迅速流行开来,成为百姓的家常佳肴。
北京的羊肉能吸引天津、上海、南京的食客,不仅仅因为羊肉好吃,还与背后复杂的羊肉来源、独特的运送方式和精妙的烹饪技艺密切相关。
这些羊肉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百年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和延续。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或许难以再现那些长途跋涉的羊群和辛勤忙碌的伙计。
但这种对美食的执着与热爱,却依然是当下最宝贵的遗产。
今天,当我们在现代都市的餐桌上品尝一口美味的羊肉时,可以想见,那背后仍然有无数心手相连的传承故事,等待我们发掘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