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子的一句“上善若水”,讲透了人生处世之道?

晓梦阁Ⅱ 2017-05-15 22:17:50
.isc11 {text-align: left;}.isc12 {text-align: justify; font-size: 16px;}.isc13 {font-size: 16px;}.isc14 {text-align: center;}

在老子的《道德经》原文第八章第一句中有这么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人生处世之道!为什么能这么说呢?

老子堪称“水哲学之父”,他将水融合于道,把深奥的宇宙人生真相通过水这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加以阐述。水最重要的特性和品质,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无欲,不争,柔弱。

无欲

人的一生,从单纯到纷乱,是自然获得;而从复杂回归简单,却是修行的结果。生活这口大炼炉,在外锻炼我们的身,在内淬炼我们的心。

 

我们或被动或者主动地修正自己,去顺应生活,去获益于生活,去掌控生活。我们在生活中找寻并研究修行的方式,目的是让自己获得足以超越现实生活的力量,获得生命的喜悦。活在喜悦中有个前提,那就是心安。心安就如同人生幸福大厦的基石,心定则静,静而后能安,安则喜悦生。心若不安,则精神涣散,种种烦恼苦闷,不召自来。

我们内心的烦恼,大部分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欲望。有求则苦,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老子由此提出,人生若要无烦恼,无欲是根本。无欲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贪念是无始以来人身上最强烈的习气,多得为乐,爱占便宜,乃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老子洞察人性,他首先指出了贪念与不知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所以,老子倡导“知足常乐”!

不争

无欲必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和行动上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不争。老子敏锐地觉察到,如果说贪念是人的一种意识行为,那么争就是贪念落实的过程,它如一股狂风吹向我们的心湖,争不止,心不宁。

 

老子反复劝诫我们为无为,事无事,不争而自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世间无常,不争名,不争利,则不为名利所累。心无欲,行不争。内心喜悦如水之就下,自然而然。无欲,不争,如捆绑在我们身上的两道绳索,面对人生险境,它能让我们止步不前。身不涉险,内亦相安无事。

柔弱

真正要达到外无闲事上心头,还需要柔弱。因为再有力气的壮汉,伸手到水缸里抓一把水,抓得越紧,越一无所有,再锋利的宝剑,挥刀断流,亦不能如愿。柔弱胜刚强不仅仅是水的特性,更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智慧。可以说,贵柔尚弱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吕氏春秋•不二》中载“老聃贵柔”,老子认为,万物盛极必衰,刚强是败亡的象征,壮盛是衰落的征兆,柔弱则是新生的标志,是生命力的体现,换言之,万物刚强意味着灭亡,万物柔弱则意味着长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就是老子的“上善若水”的精神和大智慧!

2 阅读:86
晓梦阁Ⅱ

晓梦阁Ⅱ

听晓梦阁主说说奇玄志怪之事,谈谈古今神魔精道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