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永远桥

声夫评旅游 2024-06-17 06:35:20
访永远桥

作者 昇夫 字数 1381

那天,从白花黄沙塘高桥继续向东南方向骑行约30公里,到达永远桥所在的稔山镇涧背村委泥田村时,是下午近一点钟的时候。

在村前路边人家小店买水喝,顺便询问圭景龙舟赛的具体地点。店主倒是热情,问我从哪里来。喝水、洗手脸,稍坐后,继而来到前面不远的永远桥。

永远桥(南桥)

本来是和黄沙塘高桥连在一篇写的,因图片多、为便于直观了解和发布才分开。永远桥和黄沙塘高桥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不妨这样说,永远桥恰似是黄沙塘高桥的缩小简化版。它也是一座平梁石板桥,桥面也是铺三根条石,河中的桥墩也是竖立的石柱,只是比黄沙塘高桥少两根,只用了两根,这两根立柱上面榫卯一根横梁,再铺以桥面。

永远桥也有它的特点。它由三部分组成,按方位分为南桥、中桥、北桥,也就是三段。“南桥二墩三跨,东西偏南走向,长11.4米;中桥四墩五跨,南北偏西走向,长19.25米;北桥四墩五跨,向南偏西走向,长19.25米。”两桥之间都有一块不大的“小岛”。岛上铺以石板为径,三桥相连,形成略有弯曲的通道。在桥头、岛上有几棵朴树。人在桥头或岛上树下休息,即使是炎夏烈日,想必也是很凉爽的。可以想见,当年来往过桥的人,必定在桥头岛上树下歇息。像今天的我一样,坐在树下,吃点干粮补给,脚下河水哗哗流响,旁边稻田碧绿养眼,不远小楼人家安落,既可休息又可赏景,使得永远桥成为这一段古道途上的一道风景。

桥南头有一座关帝庙。还有一块小牌示,上面说明该桥是惠东县级文保单位。但没有发现竖立的文保石碑。

中桥桥头地上有一个小神位。后来了解到,此神位后的那块熏黑的石块原是建桥时的古碑。可惜当时一扫而过,并没有特别注意。永远桥因年久曾被冲掉桥板,近年得已修复,所以现在看到的是三座完好的石桥梁。

永远桥(中桥)

据了解,永远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今有300余年的历史。“涧背村陈姓人的祖公是一个很有名望的‘武举’,永远桥是他号召族人、乡贤捐款建造的。这三驳石桥,只有南面一段才叫永远桥,中段和北段当地人叫同仁桥”。不过,现在统称为永远桥。

永远桥所在的坡(陂)头坝,南面连接稔山竹背“三乡”(龙眼岗、竹背、水心围),东面连接雁湖、老坑,西面连接坝仔、坑尾。而前面的出海口连接稔山长排一带的成片盐田,辐射到平海、港口,盐船可在这片滩涂上下盐货。永远桥作为古时的交通要道,人们从海边挑盐或其他货物进城,都要经过这座桥。

那时的永远桥周边的坡头坝是非常繁华的。“有4个盐业方面的公司,还有2间饭店、1间饼店、1间旅店、2间凉茶店、2间米店、2个猪肉档,药材铺,甚至还有鸦片烟馆,收税的民团有10多个人。每天过往永远桥的都超过2000人,每担盐都要收税,时不时还有戏班来表演木偶戏”。

解放后,直至1979年农村体制改革,同时,随着广汕公路的开通,盐货外运渠道的改变,坡头坝才逐渐沉寂下来,永远桥也就成了永远的桥了。

永远桥(北桥)

我来到永远桥时,还没有了解到这些,也就没有更多的体会。所以,桥头爬满了藤草的破房子,也只是看了看,实在应该拍些照片,因为这些房子曾是活的,是热闹繁华的见证。

只有结合当地的历史后,再来看古桥,古桥就不单是桥,而具有了生命力,引人趣味。想来应顺道去看看附近海湾边的盐田,可当时并没顾上。

时间匆忙,只鳞片爪。每一次每到一处,都有留下不完整的遗漏。也许,有机会还会再去,尚可弥补上次的遗漏;也许,再也不会去,那么,这样的遗漏便成了景点的一部分,成了它的另一种美。得不到的总是美的,这种得不到给我们留下一种期待和希望。

“小岛”上

中桥连北桥

桥北头所见

桥南头的武(关)帝庙

涧背村的一座老房子

涧背村稻田

0 阅读:0

声夫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