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有哪些场景让你潸然泪下?

水晶面包 2024-12-12 15:37:32

看《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时候,不管是清流派还是严党,或者是宫里的太监,每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苦楚。

然而这些人的悲惨结局,不是因为他们算计得太深,就是因为算计得还不够彻底。可是作为芸芸众生中一员的我,真的很难和那些远在高堂之上的人产生共情。

假如我生活在那个时代,也不过就是那些活得如同蝼蚁一般,众多百姓中的一员而已。虽说整部剧中没有过多渲染百姓的不易,让我潸然泪下的场面依然是那些无名无姓的穷苦百姓。

朝廷财政连年亏空,严党这才想出“改稻为桑”这个国策。

嘉靖皇帝希望能够推行“改稻为桑”,是因为能给他带来更多的金钱,以供给他打着清修的名义,大肆挥霍钱财。

严党全力推行“改稻为桑”也是因为这个国策能让他们从中获利、中饱私囊。

清流派全力反对“改稻为桑”,是为了通过“改稻为桑”这个导火索,实现多年来倒严的夙愿。

甭管对于“改稻为桑”这个国策各方势力持有怎样的态度,归其根本伤害的永远都是百姓的利益。

他们这些人都是自小苦读圣贤书长大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们不是不知道,只不过百姓的利益比起他们的金钱、权力和所谓的大局,根本就是微不足道。

百姓不愿意配合“改稻为桑”,他们就逼迫百姓改也得改,不改也得改,百姓没有说不的权力。马宁远先是关闭闸门不给百姓的稻田浇水,后来干脆带着官兵踩踏青苗。

连年加重赋税,本就让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马宁远带兵踩踏的青苗,是百姓们一年的口粮、是一家人一年的指望,没有了粮食,一家人只有活活饿死的份儿。

“改稻为桑”不成,小阁老严世藩又想出“毁堤淹田”的毒计。

九个县的堰口同时决堤后,郑必昌、何茂才正在衙门里喝酒庆功,与此同时,胡宗宪在决堤现场解决问题。

胡宗宪是整部剧中,难得能替百姓说话的好官。但是胡宗宪毕竟是封疆大吏,他身上的担子非常重,他既不能让嘉靖皇帝和严嵩下不来台,同时他也不能因为在浙江实施“改稻为桑”,而让浙江全乱起来。

胡宗宪能做坐到这个位置,必然也是一个聪明人,他看到堰口决堤,马上就明白这件事绝非天意而是人为。因此他必须马上代表朝廷,给百姓一个交代。

胡宗宪让手下的兵,以人墙的方式堵住决堤的堰口。其实说白了这完全是徒劳,这只不过是胡宗宪给百姓们做一个样子看而已。

官兵都殉职了,堰口也堵不住,百姓们自然不会说什么,更不会引发暴什么乱。可是那些被河水带走生命的官兵呢?他们明明知道自己的牺牲是徒劳的,也必须得服从命令。

站在胡宗宪的立场上这件事虽然没有错,可是那些枉死的官兵又有什么错呢?

其实整部《大明王朝1566》,都是远在高堂之上,那些人与人之间权力的游戏。百姓对于他们而言轻如草芥、贱如微尘,百姓的利益和生命都是他们最先舍弃的,可是谁的命不是命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7
水晶面包

水晶面包

欲知大道,比先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