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提升课堂追问技能

魅力学校 2025-01-21 15:17:12

作者:曾军良

在课堂教学这一复杂而多元的教育活动中,追问技能犹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能够开启学生深入思考与知识内化的大门。有效的课堂追问不仅仅是简单的问答延续,它是一种富有策略性的教学艺术。教师通过追问,可以引导学生从表面的认知迈向深层的理解,从模糊的感知走向清晰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课堂的互动与知识的动态建构。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场景中,许多教师在追问技能的运用上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追问缺乏深度、时机把握不当、追问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深入探讨如何提升教师的课堂追问技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更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举措。

课堂追问的内涵

追问,是在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出的问题。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提问,而是一种有目的、有层次的探究性提问行为。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一道几何题目的部分解法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想到从这个角度去构建辅助线呢?”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初始回答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其思维过程。

追问与普通提问的区别。普通提问往往侧重于获取一个既定的答案,如“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而追问更关注答案背后的思考逻辑、知识联系和思维拓展。普通提问可能是一次性的问答交流,追问则是一个连续的、层层递进的思维引导过程。例如,在语文课文分析中,普通提问可能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追问则可能是“作者的生平经历对他的创作风格有何影响?这种风格在这篇课文中有怎样的体现?”

从追问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层:

低层次的追问。主要是对事实性知识的简单澄清。比如在历史课上,学生说“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教师追问“那你能说出文艺复兴开始的时间吗?”这有助于学生巩固基本的史实知识。

中层次的追问。涉及对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例如在物理课上,学生解释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公式,教师追问“如果物体的质量增加一倍,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加速度会如何变化?”这促使学生运用所学公式进行分析。

高层次的追问。聚焦于知识的综合、评价和创新思维。如在艺术课上,学生展示了一幅绘画作品并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教师追问“你这幅作品在色彩运用上与传统同类型作品相比有哪些突破?这种突破对表达主题有什么独特意义?”这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艺术作品更深入的理解。

从追问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类比型追问:这种追问通过比较已学知识与新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并理解新知的概念。例如,在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询问:“我们是如何研究正比例函数的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函数的研究方式,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

递进型追问:递进型追问涉及逐步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例如,教师可能会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复杂的答案,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层面,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聚焦性追问:聚焦性追问专注于特定的问题或概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例如,教师可能会集中讨论某个特定的数学条件或公式的应用,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帮助学生完全理解这一部分的知识。

验证型追问:验证型追问侧重于确保学生的理解是准确和深入的。教师可能会通过提问来验证学生是否理解了某个概念的工作原理,这种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逻辑的严密性,并鼓励他们提供更详细的解释。

澄清式追问:这种追问用于澄清任何可能的误解或不清楚的地方,确保所有学生都对问题的理解是一致的。例如,如果学生在讨论中表达了不明确的理解,教师可能会追问:“你能更清楚地解释一下你的意思吗?”

引导式追问:引导式追问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能会问:“你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或者“你能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吗?”

反驳式追问:在学生对某个论点表示不同意时,反驳式追问可以用来引发更深入的讨论。例如,如果学生认为某个解释不合理,教师可能会追问:“你能提供另一个解释吗?为什么?”

这些追问类型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进度灵活运用,旨在提高课堂互动性,深化学生的理解,并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课堂追问的意义

课堂追问是教育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有效的追问如同知识海洋中的灯塔,照亮学生思维的幽径,引导他们从浅层认知迈向深度理解。探索课堂追问,掌握课堂追问的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追问可以帮助维持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减少注意力的分散。

激发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通过追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未直接给出答案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对话交流的有效性。追问是课堂对话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追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在课堂追问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增强分析比较的主动性。追问可以帮助学生在比较不同概念或知识点时,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通过追问,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促进深度学习。课堂追问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追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不仅仅是表面的接受,而是能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体系。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追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通过不断的追问,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如何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课堂追问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教学策略,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传达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追问的技能

提升课堂追问技能是教育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有效的追问如同知识海洋中的灯塔,照亮学生思维的通道,引导他们从低层认知迈向深度理解。在当今这个追求高质量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将追问技能的提升视为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智慧碰撞、思想启迪的神圣场所,学生也才能在富有启发性的追问引导下,茁壮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第一个技术,追问

问题后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说:“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还有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自己没接住球还不让学生去替他捡。长此以往下去,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这说明,真正的追问是建立在认真倾听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的。

下面这段师生的对话能展现教师优秀的追问技术。

生:父亲对我很关心,分别的时候,他嘱托我路上要小心⋯⋯

师:孩子,你用错了一个词语。不是“嘱托”,是⋯⋯(生看书)

生:哦,是“嘱”。

师:这两个词语看起来差不多,可是情味儿大大的不同。“嘱托”是对⋯⋯

生:茶房。

师:“嘱”是对⋯⋯

生:我。

师:“嘱托”是叮嘱加上⋯⋯

生:托付。

师:对,托付,把孩子拜托给别人。所以,临别时,对茶房是既“嘱”又“托”。在第三自然段,对茶房是什么呢?(生看书,寻找)

生:再三嘱咐。

师:那个时候还不是分别的时刻,所以“嘱咐”,还没有“托”。但这个词语前加上了“再三”,你看出了什么?

生:父亲对茶房说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放心。

师:对。这一遍又一遍就是爱啊!临别时刻,对我,则是“嘱”了。“嘱”和“嘱咐”有何不同?

生:“嘱”感觉更亲切。

师:想象一下,父亲叮嘱我的内容⋯⋯

生:很多很细致。

师:父亲叮嘱我的神情⋯⋯

生:很温和,很耐心。

生:也很急切,怕说不完。

师:父亲叮嘱我的距离⋯⋯

生:他和我隔得很近,不厌其烦,絮絮叨叨。

师:孩子们,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子女,才会有真正的“嘱”啊。明白了吗,孩子,不能“嘱”读为“嘱托”。

追问的时机和场合:当学生状态低迷,思维肤浅,莫衷一是,钻牛角尖的时候,追问能激发起探究学习的热情。

“我想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说?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我想大家还没太清楚你的意思,怎样理解你的观点?”

“你对这件事是如何认识的?”

“你想一想,我们以前曾经学过类似的问题吗?“

“再往深处想想看,这个问题说明什么?”

“它和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你觉得他们两个人的观点有何相同和不同呢?”

第二个技术:佯误

教师有时要学会假装不知道。“好的课堂,就是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台湾著名教育家李玉贵说。

案例:在一节写字课上,老师范写的一个字结构不好,被一名学生发现了。老师本想立即改正,但看到孩子一本正经的可爱样子,就假装疑惑,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全班学生一下子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谁都想说上两句。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自由点评,学生们七嘴八舌各有道理,并主动重新纠正了老师这个字的写法。

佯误背后,折射的是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是持有真理的上帝!佯误有助于师生成为平等的学伴,将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更有自信。

某教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在读“她的肝病常常疼得她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时,故意把“睡不了觉”读成“睡不着觉”。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您读错了”。教师乘机问学生“睡不了觉”和“睡不着觉”有什么不同。学生一说:“都是说无法入睡。”学生二说:“两者不一样,有人身体好好的,也‘睡不着觉’,而‘睡不了觉’是说妈妈病得非常厉害,疼得她不能入睡。”学生三说:“妈妈的病非常重,剧烈的疼痛让她整宿地睡不了,自己身患重病却仍小心翼翼地关心安慰着自己的儿子,多么坚强、多么无私、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学生通过对比,提升了自己的情感,真切体悟到母爱的伟大。

教师要善于“示弱”和“装傻充愣”。

“这段话老师总是读不好,你们能帮帮我吗?”

“他这个观点我好像没太听懂啊,谁能帮他解释一下?”

“不对啊,我怎么觉得他跟我的说法不一样啊?到底是他错了,还是我错了?”

“你提的问题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下课后我们查查资料再一起讨论,好吗?”

“这节课的知识点有点多,我想画个思维导图,却没有好的思路,谁能到黑板上做个示范?”

就这样,教师“傻”了,学生变“聪明”了。

第三个技术:插话

学生是“逗哏”,教师是“捧哏”。捧哏”对“逗哏”讲的内容,或同意、或反对、或敬佩、或讥讽、或提问、或补充,话虽简短却十分重要,能起到点缀、帮助、渲染气氛的作用。

插话艺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帮助、启发、鼓励,特别是在师生对话时,教师更要学会当“捧哏”,通过“捧哏”让学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穿针引线

可“赞”——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肯定的语气,如“对”“好”“当然啦”“就是嘛”“没错”“可不是吗”等等,鼓励学生说下去;

可“疑”——当学生的回答有明显错误时,教师可用“是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等话语提出自己的疑问,纠正学生的思维;

可“吐”——就是先肯定再否定,如“你的回答很有条理,只是声音低了点”,“你的声音真好听,只是有几个读音读错了”;

可“引”——当学生回答问题想说又说不清时,教师可提供一些词语,提供一些句式等引导学生说清。

煽风点火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不想、不敢读和说时,教师要“煽风”,想办法激发学生读、说的兴趣。可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不要怕,说错了不要紧”“不错,继续说”等,并在课堂上采用比赛、评奖等方法激励学生。当学生在读、说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读不下去或者说不下去的时候,教师要“点火”,再次点燃学生说、读的信心。

一位教师在教学《镇定的女主人》时,有名学生给“姆”字组词时说:“养母”的“姆”。班上学生哗然。教师微笑着示意其他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名学生,“你说得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教师在学生表达的火焰将要熄灭时,又重新点燃了学生说的信心。

火上浇油

在课堂上,当学生学习的“火”在燃烧时,教师要“火上浇油”,让这“火”烧得更旺。

【案例】师问:“图上画了什么?”生答:“画了小草、柳树还有小鸟。”师说:“你能说具体点吗?如小草、柳树怎么样?小鸟在干什么?”生答:“小草嫩嫩的,柳枝长长的,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师说:“不错,有进步。你能再把句子说得更生动些吗?你可以把它们当作人来说。”生说:“一棵棵小草从睡梦中醒来,它们破土而出,舒展着它们幼嫩的绿叶。柳树像美丽的姑娘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天上的小鸟飞来飞去,快乐地唱着动听的歌曲。”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学生的语言由不具体到具体,由不生动到生动,学生越说越好,思维和语言得到了发展。

挑拨离间

教师要竖起耳朵倾听,如果发现“漏洞”,随即“挑拨离间”,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质疑,互相辩论。

【案例】教完《孔子游春》“孔子论水”那段后,一名学生举手说:“我觉得水不是真君子,因为水发起怒来,会冲毁家园,毁灭城市,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教师一听觉得很新鲜,随即“挑拨离间”:“他说得似乎很有道理,谁有不同意见,对他进行反驳?”话音刚落,一名学生反驳道:“我觉得水是真君子。水的这些暴行说到底是人类自食其果,人类不注意爱护它们,乱砍乱伐,向水中排放废水、乱扔垃圾等,所以水才给人类一点颜色瞧瞧。

第四个技术:评价

在如下的比较中认清评判的内涵。

评价: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评论。

追问: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展开追问。

更正:教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答案进行更正。

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重要答案。

重述:教师变换不同词语重述学生的答案。

归纳:教师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梳理,条理化。

查核:教师查核其他同学是否理解或赞同该回答。

延伸: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联系其他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另一问题。

扩展: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入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思考更深的问题。

课堂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更是一个促进教学改进、激励学生学习、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增强课堂互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个失败的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述初中历史“武则天”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几位女皇帝?”

一位同学说:“两位。”

老师追问:“哪两位?”

同学回答:“武则天和慈禧。”

老师没有进行评价,而是叫了另一位同学,问:“中国历史上有几位女皇帝?”

同学2:“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然后老师请同学坐下,重复了第二位同学的话“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但并没有对第一位同学的回答作出评价。

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及时对第一位同学的回答做出解释,或许会让该同学疑惑为什么慈禧不是女皇帝。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缺乏及时的评价,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也会影响教师对该同学学习状态、自身教学效果的把握。

一个成功的案例: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部分,就可以完全重合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2:不是,因为平行四边形沿着对称轴不可能重合。

师:我想和你握一握手!握手并不是因为我赞同你的意见,而是因为你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第二种声音。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是多么的单调啊!

以“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举一个例子,当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教师出示了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其中有一个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师生之间发生了一段对话:

生3:我们可以动手剪一下这个图形,能不能沿着轴线剪成完全相同的两个部分,不能剪的话,就不是轴对称图形了。

在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实践后,第一个学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退让让我们更接近真理!

老师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第一个学生回答之后,通过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引入学生评价;给第二位同学提出的不同观念以肯定;随后将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给出不同观点和原因。在这一过程后,第一位同学主动调整了自己的观点,由同伴评判达到了自我评价的积极结果。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演进和教育技术的持续革新,课堂追问技能的提升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探索空间。我们期待未来的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运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来优化追问策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困惑点从而精准追问,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营造更具沉浸感的追问情境。相信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课堂追问将成为一种艺术,一门科学,它将深度融入教学的血脉,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知识与智慧的大门,让教育的花园因富有深度与活力的追问而繁花似锦。

(作者:北实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曾军良)

0 阅读:1
魅力学校

魅力学校

发掘弘扬优质教育,助力教育腾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