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历史上是中国的地盘,但到了近现代,因为苏联的插手,它就从中国分出去了。新中国成立后,咱们和外蒙古在边界线的划定上,一直有不少纠葛。
这场拉锯了八年的谈判,咱们国家总算是把自家的地给要回来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多少曲折故事呢?
【一、外蒙独立】
其实,说起来,外蒙古以前整个地方都是咱们中国的,中国对此可以说得上是“历史悠久”。
在两周、秦朝到汉朝那段时间里,这块地方就冒出了匈奴、鲜卑、柔然这些政权,它们跟中原的王朝老是打来打去,没完没了。
646年,唐朝把薛延陀汗国给收拾了,然后在那块地方建了六个府和七个州,漠北这块地儿就这么成了中原的一部分。
1206年,成吉思汗把蒙古草原给统一了,搞了个蒙古汗国。之后呢,外蒙古这块地方就被归到岭北行省去管了。
清朝时候,蒙古的准噶尔部落跟沙俄联手,搞起了叛乱。朝廷一看这不行,赶紧派兵去平定,打完之后,对外蒙这块地方的管理也就更加严格了。
清朝灭亡后,民国接手了清朝管理外蒙古的权力,所以外蒙古那会儿还是咱们中国的一部分。
不过沙俄对外蒙古那可是馋得很,特别是近代中国比较虚弱那会儿,沙俄就使出了浑身解数,硬是把外蒙古给变成了自个儿的地盘。
苏联成立后,接手了沙俄时期那套把地方分开的做法,逼着蒋介石得承认蒙古自个儿过了。
那时候,国民政府是死活都不同意的,甚至还跟苏联军队,在外蒙古东边的边界上打了起来。
1941年的时候,《苏日中立协议》出炉了,里头明明白白提到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摆明了就是对中国地盘的侵占。
斯大林对待蒙古问题时态度坚决,蒋介石心里盘算着,要是能在战争结束后拉上苏联这把大伞,好让共产党势力减弱些,所以他选择了让步。
抗战结束后,蒙古那边就开始急着搞独立公投。因为有苏联在背后使劲,这公投结果也没啥悬念,很顺利地就通过了。到了1946年,南京的国民政府也没辙,只好承认蒙古独立了。
民国时期,中国的地盘可不小。那时候,从北边的长城脚下,一直到南边的海南岛,都是咱们的地盘。往东呢,能一直到台湾岛东边的大海里;往西,则延伸到了新疆的广袤大地。这整个区域,就是那时候咱们中华民国的疆域。说起来,这范围还真不小,涵盖了好多地方呢。
这片地方打从老早以前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后来它分开了。不过,中国跟蒙古之间的地界纠纷还没个完。
新中国成立后,边境事儿真不少,跟蒙古的边界谈判,愣是拖到了1954年才动手,一谈就是八年,这到底是咋回事,为啥这么难搞呢?
【二、艰难的谈判】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没顾得上跟蒙古聊边境的事儿,两边就自然而然地按照蒙古独立那会儿的老规矩,用了那条习惯线来界定边界。
中蒙两国的边界线很长,总共有4350公里。虽然外蒙古和国民政府以前有个大概的边界习惯线,但那个线没真正到现场去量过,所以实际上,两边的边境线一直没明确划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蒙边界有好多地方都存在着争议。但那时候,咱们国家并没急着跟蒙古去处理这些边界上的纠纷,主要是有两个考量:
首先,那会儿中国走的是全面倒向一边的外交路线,一门心思要跟“社会主义伙伴们”处好关系。因此,对于像外蒙古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咱们是能不闹边境矛盾就尽量不闹。
说白了,就是先不动声色,把边境上的那些事儿搁一边,用个“缓兵之计”拖着。
第二个缘由是,新中国那会儿刚站稳脚跟,手头事儿一大堆,国内到处都需要重建和发展,外面国际形势又紧张得很。咱们真是分身乏术,没那个空档去搞边境谈判的事儿。
简单来说,就是时候还没到。两边在边界那边其实也没啥大冲突,因此边界的协商也不着急。
但到了50年代往后,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就开始不对劲了,之前那种“亲如兄弟”的感觉没了。
1954年那会儿,缅甸方面就跟咱们周总理说了,想商量下边境的事情,得找个法子给解决了。
对周边那些小国家而言,跟中国之间的领土问题悬而未决,真让他们心里发慌,挺焦虑的。
周总理觉得,为了按照中国一直秉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行事,边境的事儿不能再拖了。所以,他就开始跟周边的国家,一个接一个地谈起了边境问题,正式的谈判就这么开始了。
周总理在和印度代表见面聊天时,讲到了和平共处的五个重要点子。
1954年,咱们跟蒙古的谈判也拉开了序幕,这一谈就是八年,关于中蒙边境的事儿。经过这么多回合的商量,咱们成功要回了大片土地,可为啥贝尔湖那边,咱们只拿回了7%的地盘呢?
【三、八年长跑】
中蒙两国间,有些地方的边界线还没彻底搞清楚,让人心里有点不踏实。比如说新疆那块,西岔河、红山嘴那片地方;还有清河、北塔山区域;另外哈密往北的地界也是这样。
1956年的时候,中国和蒙古就西岔河、红山嘴那片地方聊过一次,但最后啥也没谈成。
1958年的时候,蒙古国表示想按照苏联和中国政府之前定好的那条线来当作两国的正式边界。但后来又找了个理由,说他们自己牧场不够,就想要呼伦贝尔盟和新疆清河那片地方归他们管。
说实话,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规矩,当一个国家有了新政府,通常来讲,这个新政府是得认可前政府定下的那些边境条约的。
但中国的情况挺棘手,近代以来被迫签了好多不平等的条约。新中国成立后,明确表示不承认这些条约。说到里面的边境划分,那肯定不能全照着来。
蒙古提出了苏联和国民党政府之前确定的边界线,这对我们的谈判非常不利。中方肯定不会认同这样的条约,因此双方在这一问题上拉扯了整整八年。
从1957年起,在周总理的带领下,外交部啊、国家测绘局这些部门,就开始动手干实事了,他们亲自跑到边境线上去考察,目的就是要编一本实实在在的《边境地图集》。
这样一来,中国成功拿回了大部分的领土争端区域。
但是,贝尔湖到底归谁,这事儿真挺棘手。你看它大部分地方,其实都在外蒙古的地盘上,所以外蒙古就说,这贝尔湖得全归他们管。
贝尔湖那水质可清了,是淡水湖,里头鱼多得很,是个挺好的打鱼地方,放牛放羊也挺合适。
贝尔湖简直就是周边居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要是我们国家没法拥有它的一点权益,那住在这周边的中国老百姓以后可怎么生活呢?
所以,外交部态度坚决,经过一番努力,最终确定了40平方公里的水域归中国所有。
尽管它只占总面积的7%,但却让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中国老百姓,得以存活下来。
由于贝尔湖边界划分的问题相当棘手,这场谈判才会拖拖拉拉地进行了8年。
1962年的时候,咱们中国和蒙古国正式把《边界条约》给签了。这谈判啊,一谈就是8年,总算是有了个结果。签完条约后,两边就开始实地查看边界,立起了界碑,还印制了边界的地图。
从那以后,中蒙两国关系一直挺不错,成了国际上邻里和睦的好榜样。
朱永明探究外蒙古“独立”真实现状。这篇文章发在2003年的《伊犁教育学院学报》上,具体在16卷第3期,页码是22到26。朱永明深入挖掘了外蒙古“独立”背后的真实情况。他没有回避历史细节,而是直接探讨了这一复杂问题的多个层面。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到外蒙古“独立”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涉及的各种因素。整篇文章内容详实,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处理边界争端的基本准则和途径在那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光里,中共在解决边界问题上有着一套自己的原则和办法,这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老一辈革命家对边界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时候,中共对待边界问题,始终坚守着公平合理、互谅互让的大原则。他们明白,边界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有丝毫马虎。所以,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中共总是力求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既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也不让对方吃亏。在具体操作上,中共采取了多种灵活多样的办法。他们会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边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背景。然后,再根据这些调查结果,与对方进行平等友好的协商谈判。在谈判过程中,中共总是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和耐心,愿意倾听对方的意见和要求,同时也积极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主张。通过这样的原则和办法,中共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功解决了许多边界问题,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我们今天处理类似的边界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