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的厚度三十年前的枣强乡镇企业八大集团

娇花弱草寄意 2025-01-17 09:22:46

枣强的厚度,触摸历史印记,感受历史温度。

今天,我们一起回到三十年前,感受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的创业精神和乡镇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得从1984年的北京说起。

那天,寒风凛冽,两位来自河北枣强的农民,高若增和王长泉,却在一家高级酒店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谢财神”发布会。

这“财神”可不是什么神仙妖怪,而是十几年前被下放农村的12名技术员。

他们穿着略显拘谨的西装,对着镜头,有点紧张,又有点激动。

谁能想到,这些曾经被时代抛弃的人,如今成了他们事业的奠基人。

这得从十多年前说起。

那会儿,“文革”的余波还在荡漾,农村的日子苦啊,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

高若增和王长泉,都是马屯公社的农民,看着家里的孩子饿得面黄肌瘦,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思来想去,觉得不能再这么死守着土地了,得找出路。

那时,国家提倡“以粮为纲”,种地是“正业”,办厂是“不务正业”,是要冒风险的。

可高若增和王长泉觉得,饿肚子也是风险啊!

思前想后,他们决定放手一搏,偷偷摸摸地办起了小厂。

启动资金从哪儿来?

技术又从哪儿来?

这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两大难题。

高若增和王长泉把家底都掏空了,又四处借钱,好不容易凑了两千块。

技术人才更难找,他们听说县里有些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被下放到了农村,这些人有技术,有经验,就是没地方施展。

高若增和王长泉一合计,决定去请这些“右派”来帮忙。

这可不是个容易的决定。

在当时,“右派”可是个敏感词,谁敢和他们沾边?

高若增和王长泉顶着巨大的压力,找到了沈方白等12位技术员。

没想到,这些技术员竟然一口答应了!

原来,他们在农村受尽了冷眼和歧视,早就渴望能重新发挥自己的才能。

就这样,马屯水暖厂,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诞生了。

设备是从国营厂淘来的二手货,原材料是东拼西凑“借”来的,销售渠道更是没有。

高若增和王长泉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推销产品,风里来雨里去,不知吃了多少苦。

可转机也随之而来。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枣强,乡镇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高若增和王长泉的水暖厂,也乘着这股春风,迅速发展壮大。

其实,枣强县的乡镇企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早在七十年代末,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很多生产队就偷偷地办起了小作坊,生产肥皂、木器、橡胶制品等等,可以说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到了八十年代,枣强县委更是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提出了“鼓励经商办企业”、“不惜重金聘人才”等一系列政策,还创造性地推出了“三力合一”的激励机制。

这“三力”,就是财政包干的压力,乡镇升级的活力,部门服务的助力。

说白了,就是让乡镇干部和企业家都动起来,一起为经济发展出力。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枣强县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以“八大集团”为代表的企业集群。

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涵盖了暖气片、电线电缆、染料、胶鞋等多个领域,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远销海外。

“八大集团”的崛起,并非偶然。

他们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

比如,新中国油漆厂,最初只是一家村办的小油脂化工厂,后来通过与国企合资,一跃成为行业龙头;再比如,京枣胶鞋厂,建厂当年就为亚运会提供了7000双胶鞋,一时名声大噪。

这些企业家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时代赋予的机遇。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市场经济的浪潮,又推动他们不断创新和进步。

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枣强县政府审时度势,推动乡镇企业改制,使它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正是这些敢想敢干的农民企业家,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枣强县的历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