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总理莫迪在3月24日公开表态“中印只能对话不能对抗”时,新德里街头的中国手机门店悄然重启装修。这场被《印度斯坦时报》称为“外交地震”的政策转向,实则是莫迪政府在特朗普关税大棒下的求生之举——美国即将实施的全球钢铁25%惩罚性关税,直接威胁印度360亿美元对美顺差,而中国经济体量已达印度5倍,军事部署更在中印边境形成压倒性优势。
印度工商部内部文件显示,莫迪政府拟推出对华贸易“解禁套餐”:恢复56条中印直飞航线、放宽2000余家中国企业的商务签证、解除包括TikTok在内的59款中国App禁令。
这些举措瞄准的不仅是修补中印关系,更是对冲美国4月关税冲击——印度对美钢铁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23%,而特朗普的关税清单直接威胁其750万个就业岗位。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曾耗资32亿美元在中印边境部署8个M777榴弹炮团。然而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和田、林芝等地新建的5座高原机场,可起降歼-20战机;部署的PHL-191远程火箭炮系统,射程覆盖新德里。与此同时,印度强推“去中国化”导致手机产业链断裂,2023年电子产业增长率从14%暴跌至3.2%,迫使小米、OPPO等企业撤离,损失超45亿美元投资。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印度平均关税高达18.1%,为G20国家最高。特朗普团队已明确拒绝印度提出的钢铁关税豁免申请,并计划对印度摩托车、威士忌等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这迫使莫迪政府紧急调整策略:3月初批准中国上汽集团重启印度工厂,允许比亚迪在印投资10亿美元建设电动汽车基地。这些动作被视为向中国递出的“投名状”。
尽管政策放宽,中国投资者仍心有余悸。印度财政部2023年以“税务违规”为由,向小米追缴6.76亿美元;2024年新规要求中企利润再投资率不低于50%。更棘手的是,印度司法系统效率低下,外资企业平均需等待5.2年才能结案。正如华为印度CEO李雄伟所言:“在这里赚的每卢比,都要做好充公的准备。”
莫迪的“向东看2.0”战略本质是危机驱动的权宜之计。当中美角力进入深水区,印度的摇摆空间正急剧收窄——既要在RCEP与印太经济框架之间走钢丝,又要在边境对峙与经贸合作中找平衡。这种精分式外交能否持续,或许取决于特朗普的下一条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