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穴的历史源流和功效作用

老段的记事本 2024-10-07 12:44:37

前面关于经络、穴位、针灸的合集里面介绍了治疗多汗症、腰椎间盘脱出症、急性腰扭伤、增生性脊柱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神经根型颈椎病、尿频的常用穴位,以及艾灸的功效和适合人群、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去寒湿是中药好还是艾灸好、哪些穴位和区域在针灸过程中相对风险较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合集前面的文章,今天这篇文章介绍一下夹脊穴。

夹脊穴是临床应该非常广泛的一组穴位,运用得当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但其针刺过程中进针角度和深度非常讲究,所以后面几篇文章就从夹脊穴的历史源流、现代认识、临床应用、针刺注意事项等多方面进行讲解。由于篇幅限制,今天这篇文章先讲讲夹脊穴的历史源流。

夹脊穴,是根据其所处位置而命名的,根据其名字可以知道,夹脊穴是位于脊柱两侧的穴位,

早在马王堆出土的 《足臂十一脉灸经》一书中,就记载了“夹脊”一词,书中论述“足泰阳脉……其直者,贯臀,夹脊……其病……腨痛,郄挛,脽痛……诸病此物者,皆灸泰阳脉”,书中描述了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贯脊而下,并且描述了夹脊穴可治脊柱相关区域疼痛性疾病。

后《黄帝内经》记载“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书中同样记载了针刺夹脊可以治疗项背部肌肉僵硬痉挛疼痛,同时可以看出古人在治疗时将脊柱与夹脊部视为一体。《黄帝内经》还记载“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这两句中的夹脊,描述的是膀胱经经脉、经筋循行于脊椎两旁。《黄帝内经》还记载“十二疟者……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己”,此处“侠脊”为针刺项以下脊椎两旁之意。从上面原文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中的“夹脊”并非穴位名称,而是指脊椎两旁的部位。

《肘后备急方》记载“华佗治霍乱己死……依绳下夹背脊大骨空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壮。不治者,可灸肘椎……”,沿用了《黄帝内经》中“夹脊”之含义,并且书中描述了夹脊的定位,主要以艾灸的方法治疗。

《后汉书·华佗别传》记载“有人病脚躄不能行……点背数十处……灸处去脊一寸”,描述了艾灸夹脊穴治疗双下肢不能走路,而且第一次明确提出夹脊穴的定位概念。所以后世又将夹脊穴称为华佗夹脊穴。古籍中夹脊穴多用于治疗脊柱相关疾病。

1955年承淡安在《中国针灸学》中明确提出了“华佗夹脊穴”的名称,并确定其定位为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下旁开半寸,左右共34穴。但随着夹脊穴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针灸又加入了颈夹脊与骶夹脊穴。

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黄帝内经》记载督脉“并于脊里”,其络脉“别走太阳”,而足太阳膀胱经“挟脊内”,可见督脉与足太阳经的循行路径相互贯通,且与夹脊穴伴行且相通。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通任脉,络于阴气,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重要的经脉之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于背、同络于脑,在循行上密切联系。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膀胱经的经气延伸交汇之处,可将二脉相连,发挥枢纽的作用,从而起到一针两经三穴的整合作用。

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夹脊穴处于其中,对于调理各个脏腑的功能也有着重要作用。《黄帝内经》记载督脉“属肾”“入络脑”“上贯心”。督脉与诸阳经会于大椎,总督诸阳;督脉通脑,总摄诸经与脏腑,其旁通足太阳和足少阳,与冲任二脉同起胞中;督脉通达于肾,经气充沛,可调节诸阳经经气,维系全身元阳。肝经与督脉直接相连,关系密切。从循行上看,督脉与肝经“会于颠”,经脉相连、经气相通,会于颠顶,而五脏六腑之气皆会于头,故对脏腑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中最长且联络脏腑最多的经脉,其循行“络肾”“属膀胱”“入络脑”,其经别“当心入散”,与心、脑、肾等脏腑相联系。膀胱经的背腧穴是脏腑之气汇聚的重要位置,所以膀胱经对于调理全身脏腑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通过对夹脊穴的推拿、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方法同样可以起到调节脏腑之气的作用,当然也是治疗脊柱疾病的常用穴位。

由于篇幅限制,本篇文章主要讲夹脊穴的历史源流,后面文章还会针对夹脊穴的现代认识、临床应用、针刺注意事项等多方面进行讲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0 阅读:0
老段的记事本

老段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