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有关水稻上山的问题,引起巨大的争议,“水稻上山”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把水稻种植到山上,最早提出水稻上山这个概念,是曾在人民大会堂推销土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后被尊称称为“土豆院士”。
他在受访时宣称:“他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技术,实现“水稻上山”,让农民把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里。”
而有关“水稻上山”这个词,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被提及。那么水稻上山是科学创新吗?又有哪些优劣呢?
水稻上山是科学创新吗?水稻上山这种种植方法,并不是现在才有,最早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形成台阶状或者波浪形断面的田地,形成了独特的梯田种植方式。
梯田种植不仅有着蓄水效果,而且可以保土,是治理坡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而且梯田通风透光效果比较好,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形成梯田种植的地方,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山多地少,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才会改造山林使之变成稻田。
而梯田也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种植,因为水稻作为水生植物,需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生存,所以采用梯田种植的地方,基本都集中在南方一带,其特点就是年均降雨量比较大。
梯田种植方式,并不是我国特有的种植文化,全球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梯田种植的方式,很多地方是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向上,从天空往下看,犹如是给巨人修建的台阶一般。
从这可以看出,水稻上山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就有之,也并不是一种科学创新的种植方式。
虽然水稻上山和梯田在种植方式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用词上有些不同,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水稻上山的争议点如今水稻上山之所以有重大的争议,纠结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违反了植物生长规律
水稻作为水生植物,需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存活。在我国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区域,大多是水源充足的平坦地区,因为这样的地方有利于水稻的灌溉。
而水稻上山明显违背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因为山上没有江河一样充足的水源,水稻上山后将面临着水源不充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种植水稻,不仅增加了水稻种植的难度,在缺水的情况下,还要耗费人力和物力从平地抽水到山地上。
在雨水不充裕的情况下,水稻上山还要从平地上抽水到山地上,仅算经济账,就是一项得不偿失的行为,有些人把这形容为一场闹剧。
2、破坏生态环境
水稻上山的话,需要在山区修建适用于水稻种植的场地,而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砍伐山林,挖掘山体,改变山体的结构。
由于山体结构被破坏,在没有植被根系维持水土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灾害。
由于山区环境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而水稻上山势必会破坏这个系统的平衡,给当地的动植物都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多人认为水稻上山如果大面积铺开,势必对当地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从一些争议点上来看,大多数人不太认可水稻上山的种植方式,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但是从争议点上来看,很多人认为是把平常的水稻,在山区种植,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水稻上山,真的是表面上看到的这样吗?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梯田种植方式,可以看出水稻上山这种种植方式是可行的,但是这种种植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限制。
朱有勇院士之所以提出水稻上山,估计也是受到梯田的启发,当时他在云南省苍南县蒿枝坝村蹲点扶贫期间,发现当地人都喜欢吃大米,但是周围都是旱地,主要作物是玉米,水稻无法种植。在这里就有一个冲突,那就是当地人虽然喜欢吃大米,但是受条件限制,却吃不到。
为了解决当地农民的吃饭问题,朱有勇院士决定进行技术攻关,在山地上让农民也可以吃上喜欢的大米。
为了解决水稻在山地上种植的问题,必须克服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水稻的品种问题,适合在山地上种植的旱稻,另外一个就是克服水稻分蘖的问题,也就是水稻在地面处的分枝,以便于存储丰富的养料。
经过一番技术攻关,朱有勇院士最终选定了优良的品种,让当地农民种植这种水稻如同种植玉米一样,不用水田、也不用插秧。
在当初的试验田中,朱有勇院士介绍到,水稻上山亩产达到788公斤,但是他也说明了,这是专家经过攻关的试验田,施肥和浇水情况,与当地农民种植情况有所不同,属于摸索这种水稻种植极限产量的实验性质种植。(这个788公斤,也成为争议的重点,很多人怀疑水稻上山达不到这个产量,但这属于实验种植,相对于当地农民的种植方式,条件要好上很多)
在经过推广后,平均亩产可以达到350-400公斤,虽然比山下水田中种植的水稻低上100公斤左右,但是这个产量已经比当地农民在同等条件下种植玉米的产量要高一些。
水稻上山并不是人们想的那样?从这也可以看出,朱有勇院士一开始选择的就是“旱稻”,并非很多人争议点中的“水稻”,从这看出是有人在故意带偏节奏。
另外一点,就是生态环境问题,这里也不存在山区开垦荒地,只不过是把曾经种植的玉米地,改种稻米。可以解决当地农民喜欢吃大米的问题。很多人把机械设备平整山茶树种植地的视频发到网上,说是水稻山上,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
从这两方面来说,很多人没有弄清楚情况,就人云亦云。一般的水稻想要在山间种植,我想作为一个院士,比普通人更能知道其中的难度有多大?
另外,朱有勇院子在云南推广“水稻上山”种植方式,是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的,当地海拔在1700米以上,年均降雨量达到1200毫升,从降雨量上来看,虽然是旱地种植,但是当地的雨水充沛,不必额外种植
所以,水稻上山虽然相对于传统的水稻种植方法简单一些,条件限制也相对少一些,但是从朱有勇院士推广的方法中,可以看出还是有一定的限制,那就是降雨量要达标。
在朱有勇院士的带领下,水稻上山取得了成功,很多资本在看到水稻上山的成功后,在没有山地条件以及降雨量不达标的情况下,盲目的跟风“水稻上山”种植方式,而这种跟风的行为,也违背了朱有勇院士水稻上山的初衷。
而这部分在条件不允许下,盲目的跟风行为,不仅达不到产量的需求,而且对当地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这一部分才是国家要停止种植的部分,并不是全部停止种植。
结语:
从上面可以看出朱有勇院士的初心,是解决当地农民的吃饭问题,一个院士可以不辞辛苦,前往贫困山区蹲点,穿梭于田地间,只为当地人谋福利。
试问那些在说风凉话的人,能有几个可以吃得了这些苦,跑到贫困山区中,真心去为当地农民谋福利呢?
对于水稻上山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同探讨!
用户10xxx47
吹牛不打草稿去引水不便的黄土高坡试试,这汗稻连稻草一起过秤应该亩产7~8百公斤吧!
用户10xxx47
吹牛不打草稿去引水不便的黄土高坡试试,这汗稻连稻草一起过秤应该亩产7~8百公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