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届政协选举时,他故意不给毛主席投票,最后做了叛国贼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2025-02-05 17:10:57

【前言】

开国大典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会议核心议题包括国旗、国徽、国歌等事项的确定,以及最为关键的最终日程——通过投票选举国家主席。

576人参与投票选举,包括毛主席,但最终仅收回575张选票,因一人将选票藏匿且未选毛主席。

张东荪是此人,他行事之因及最终结果如何,引人探究。

【张东荪】

当时所有代表一致认为,毛主席是新中国首任国家主席的不二人选,唯他具备担任此职的资格。

投票开始后,576名参会代表严肃认真,依次将选票投入选举箱中。

投票结束后,工作人员于小会场进行记票,现场秩序井然,各项工作均按计划平稳进行。

票数统计后,工作人员确认共575张选票全投给毛主席,发现缺失一票,该票既未投给毛主席也未投给其他候选人。

工作人员遇此情况慌张,随即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如实将事情上报给主席。

主席闻言,含笑摆手言道:“代表们有权投票选毛泽东,亦有权不投。”

此事已告终,那张未投进选举箱的选票,其藏匿者至今仍无人知晓。

张东荪与友饮酒时透露,当初那张空票是他所藏,众人方知张东荪未投选毛主席。

主席未追究此事,然而众人依旧心存疑惑,不解其如此行事的原因。

他的行为变化,源自其思想上的转变,需从这一转变谈起。

清朝末年,张东荪诞生于浙江杭州一官员家庭,此出身预示其人生将不平凡。

张东荪之父竭力助推其子仕途,为其赢得官派留学机会,随后张东荪启程前往日本深造。

当时,张东荪前往的大学恰好有梁启超先生授课。

张东荪受梁启超思想影响深远,留学时深刻认同立宪派的改良主张。

张东荪回国后任清朝官员,但他认识到清政府腐败已深,遂加入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临时政府,投身革命事业。

抗日战争爆发时,张东荪主动联系我党,开展秘密合作,全力支持抗日工作。

张东荪通过地下党员王君,不断为八路军后方提供大量药品,并组织学生前往解放区,为抗日战争作出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张东荪多次建议国民党北平指挥官傅作义与我党进行谈判。

向他详述武力解放北平之害,劝其以和平手段达成目的,避免北平文明遭受战火摧残。

最终,经彭泽湘等民主人士与傅作义交涉,加之天津失守,傅作义同意了我党提出的谈判要求。

双方谈判之际,傅作义特邀张东荪担任代表,前往参与协商。

谈判经双方努力顺利推进,北平实现和平解放,众多文化宝藏因此得以保存,免受战火破坏。

张东荪在北平市和平解放中起关键作用,为保留这座古都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颐和园会议中,毛泽东主席当众对张东荪竖起大拇指,称赞其“治病救人”的想法,并批示按农民内部矛盾处理张东荪问题。

张东荪相继辞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及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职务,至此,他长达数十年的政治生涯宣告终结。

【总结】

后续数年,张东荪居家赋闲,日常以栽培花卉、创作诗词为乐,以此度过时光。

未过多久,平静生活再遭打破,有人重提往事,导致他与长子张宗炳一同被捕。

数年后,他自夫人探视时获悉,中美已重新建立外交关系。

妻子告知他消息后,他感到非常高兴。

张东荪此后长居铁道医院,直至八十七岁高龄时去世。

张东荪生于清末,青年时成为进步人士,一生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做出了诸多贡献。

老年时因思想顽固,他采取了一系列错误行动,几乎给国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

张东荪因“亲美”思想藏匿选票,终因此被人利用而入狱。狱中,他惊闻中美建交。其经历曲折多变,令人感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报道,张东荪被指控“叛国罪”,但毛泽东指示应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该事件报道于2014年9月5日。

黄波在《文史天地》2005年第01期刊文,题为《一个卷入“叛国案”的学者》,探讨了著名学者张东荪充满波折的一生,文章页码为27至30页。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