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最像主席的毛家后人,曾坦言不想活在外公光环之下

斜烟风起 2024-12-20 14:03:09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让中国人站了起来。在革命岁月里,他为大国割舍小家,与子女及其后代分隔两地,他的孙辈甚至不清楚自己的爷爷就是一代伟人毛主席。

外孙女孔东梅就出生于新中国饥寒交迫之际,是与毛主席长得最像的后代之一。她出生时,毛主席已行至暮年。

当看到外孙女照片的那一刻,毛主席脑海中涌现出了“梅”这个字——梅花是他最喜欢的花,于是给她取名“东梅”。

毛主席与他的女儿李敏

外孙女孔东梅是毛主席女儿李敏所生。李敏小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姓甚名谁,时局稳定后才与父亲相认。

到适婚年龄,李敏为自己觅得佳婿。有一天她带着男朋友孔令华来到毛主席面前,接受父亲的检验。

孔令华是开国将领孔从洲的儿子,当时就读于北京航空学院。看着眼前一对璧人,毛主席甚是满意。他说等他有空,他亲自来当证婚人。

奈何国事繁忙,原本计划七月份举行的婚礼硬是拖到八月底才举办。

结婚三年后,李敏怀上她与孔令华的第一个孩子,怀胎十月生下一名男婴,取名孔继宁。这是毛主席的第一个外孙。孔继宁6个月大时就随母亲去到上海,陪伴在上海独居的外祖母贺子珍。

时间来到1972年,时隔十年,李敏再次怀孕。这次怀孕并不是好时候,一方面国家经济吃紧,所有人都勒着裤腰带过日子;另一方面,孔继宁一天天长大,所需开销也不是一笔小费用。

李敏想:如果养不起,就只能打掉这一胎。她和丈夫商量后,实在是于心不忍,舍不得打掉这个孩子。左右权衡之下,只好投靠自己的父亲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女儿的来信,了解到李敏身处的窘境。他非常理解女儿,劝她不要放弃一个无辜的小生命。

如果需要帮忙的话,自己会尽力帮助的。父亲的话给了李敏信心和勇气,李敏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经过几个月的孕育,李敏生下二女儿。李敏深知这个女娃生得不容易,如果没有父亲的帮助,这个女儿可能就生不下来。

远在上海的他们没办法抱着女儿去看望毛主席,只能把女儿的照片和信一块寄给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信和照片高兴极了,他从信里获知,新生儿还没有起名字,李敏希望这个名字由他来起。

毛主席看着照片里的外孙女,脑海中浮现了自己最爱的梅花。于是取一“梅”字,又取毛泽东的“东”字,唤作她“孔东梅”。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

孔东梅出生第四年,毛主席与世长辞。因此,在孔东梅的印象里,她从来没见过外公,也没有听大人们谈起过外公。

有时候,孔东梅会缠着外婆问:外公是什么样的人。外婆都是笑笑说,你努力读书外公就回来见你的。

长大后的孔东梅还没来得及深究自己的外公是谁,就随着家里几度迁徙。先是上海又是湖南,最后又迁到北京和父母生活。

对孔东梅来说,在首都念书是非常不一样的体验。同学当中有不少是领导人的子女,他们对孔东梅的身世很好奇。

因为孔东梅的长相特别像毛主席,尤其是那一颗痣非常传神。于是,同学猜测孔东梅可能是毛主席的亲属。

甚至有的人当面问她:“你是毛主席的外孙女吗?”孔东梅逐渐意识到自己非同一般的身份,她回到家就这件事求证母亲,母亲这才一五一十地把家里的事情都告诉她。

得知真相,孔东梅感到既光荣又有压力。光荣在于自己是一代伟人的后代,压力在于伟人的后代必须优秀。

可转念一想,孔东梅认为她除了是伟人的后代,她还是她自己,不能被“伟人的后代”这一标签轻易定义。

生活面前,众人平等。孔东梅在即将成年之际仍然遭受了家庭的压力——先是外婆贺子珍去世,这件事无疑给她巨大的打击;李敏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孔令华为维持生计,只能到深圳下海做生意;而大哥孔继宁身在国外。

如今家中只剩下孔东梅和母亲相依为命。她一边要照顾母亲的身体,另一边还要努力学习参加高考。

学习这块,孔东梅自觉而优秀,从来没让家里人操过心。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在学校里,她不会刻意向别人提起她的身份,或者谈论与毛主席的关系。她也没有拿条条框框绑架自己,全然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在求学和生活。

孔东梅主修的是英语专业,同时她对文学也非常感兴趣。在大三那年,她赴美深造外国文学,过上一种不同于国内的生活。

在美国,没有人在意她是谁的外孙女,她可以潜心修学,还能见识跟国内不一样的人事物,增长自己的见识。

虽然在一开始生活的重担也会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不仅要找房子,还要半工半读,但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她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

脱离“毛主席外孙女”这个标签,孔东梅一定程度上更加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是有时孤独感袭来,孔东梅身边无人可以倾诉,她只能和母亲打越洋电话。也是这次海外留学的经历,让她深刻理解亲情的羁绊。

以前虽然独来独往,但怎么走都能回到母亲的身边。只有当一个人远渡重洋,才能知道什么叫做“乡愁”。

20世纪的最后一年对孔东梅来说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她成功考取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硕士,但也是在这一年,她的父亲孔令华远离人世。

此时孔东梅的母亲李敏因为丈夫去世而悲痛交加、罹患重病。仅凭孔东梅大哥孔继明一人的工资不足以负担母亲的医药费。孔东梅自己的生活也捉襟见肘。

迫于重重生计压力,孔东梅不得不使用毛主席外孙女的身份,写信向党中央求助。党中央收到孔东梅的信后又担心又感慨,许多老同志得知此事后也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援孔东梅一家。

在他们的帮助下,李敏的医疗费用总算得以解决。家庭问题暂时解决,孔东梅总算可以继续她在美国的学业。

这次向党中央的帮助,令孔东梅动容。她一直带着毛主席外孙女的头衔,但很少思考这个头衔意味着什么。现在她知道外公的影响力之大,她必须为外公做些什么。

这个想法隐约地浮现在孔东梅脑海中,只不过耽于繁忙的学业,她还没有想清楚自己能做些什么。直到2000年,孔东梅收到一个快递,里面的东西让她豁然开朗,突然明白自己的使命所在。

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包裹,当中是母亲李敏撰写的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孔东梅终于有机会系统地了解外公的故事,于是,她开始仔细地阅读母亲这本回忆录。

孔东梅发现越深入读这本书,越能体会外公外婆当时所处的境遇,能够感受到祖辈的伟大。她没有亲眼见过外公,更没有跟他谈过话。她对外公的认知完完全全取决于母亲的回忆。

通过母亲的回忆录,孔东梅有一个重大的决定:等她完成美国的学业,她一定要回国研究外公外婆那一辈的历史故事,传承祖辈的精神。

研习红色文化

回到国内,孔东梅开启自己的红色文化研习之旅。她把自己的研究计划跟母亲探讨,得到母亲的肯定和支持。

孔东梅告诉母亲,这是她热爱的并且觉得有意义的事业,她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即使不能让她收获名利。

孔东梅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红色文化的研究工作,采用一种更新潮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她进入文化创意领域,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也算是另辟蹊径。

通过研究毛主席的故事,孔东梅也收获了更多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和母亲的距离因为外公拉近了。她创业辛苦,但不管下班多晚,母亲都会在家等着她。两人一起探讨有关外公的故事。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孔东梅的事业不久就发展得有声有色。她成立北京“东润聚香书屋”,“东”是毛泽东的“东”也是孔东梅的“东”,“润”就是毛润之的“润”。

很显然,书屋以外公的故事为核心,这里的立柱上都张贴的是外公的肖像画,书架上摆放的是《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歌集》等各种著作。东润书屋成为“毛粉”必去的“打卡地”。

孔东梅平日的工作,就是研究外公以及家族的经历,以及前前后后的中国历史。她还致力于传播党史有关的书籍、影片以及别的一些文创周边。

孔东梅出版的《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从多角度地描写毛主席,让读者知道毛主席不仅仅是新中国的主席,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凡人情感的父亲。

她的另一本作品《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又再现了毛主席的另一种形象。书中毛主席与妻子贺子珍在延安的故事动人万分,让人看到毛主席浪漫的一面。

接连出版的著作让孔东梅名声大噪,她成为国内热门的畅销书作家。她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被自己笔下的毛主席所吸引,前来买书的人从凌晨等到书店开门。记者媒体也登门拜访,试图从孔东梅那里了解更多细枝末节。

曾经的孔东梅一度被毛主席外孙女这个身份困扰,但在走近外公人生的过程中,她无不例外地被打动。

行至中年,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孔东梅迎来了她的人生大事。她与陈东升相识、相恋并结婚。陈东升是一名企业家,几十年来深受毛主席的影响。他是毛主席的粉丝,可以说是十级“毛选”爱好者。

和孔东梅认识后,陈东升经常去东润书屋看书,跟孔东梅一起讨论毛主席的历史。一来二往,两人觉得趣味甚是相投,不久就成为男女朋友。

志同道合的两人一度拜访外公毛主席去过的地方。有次两人一块、到井冈山,看到当地百姓生活困难。

夫妻俩便向井冈山捐助一千万人民币。他们心想,如果外公还在世,一定不忍心看到有孩子吃不饱饭、上不起学。

成为企业家后,“毛主席外孙女”这个标签对孔东梅来说又有不一样的意义——它既是一份光荣,也是一种监督。

借着外公的光,孔东梅的事业才能被百姓所接受。与此同时,人民监督的目光也在紧锁着孔东梅,鞭策她向善、向上。

身为商界大佬的孔东梅夫妇深知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必须加倍地回馈社会。他们成立东润公益基金会,基金会的资金全部来源于泰康人寿和“东润书屋”。基金会的钱被用来培养国家科学人才,让杰出的年轻人有梦可追。

直到现在,孔东梅的基金会仍然在发挥作用,每次国家面临灾害,孔东梅都会调动基金会的资金,给灾区捐献物资。在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时,孔东梅和她的基金会仍然在大力驰援。

“毛主席外孙女”这一身份仍然常伴于她,但只是她众多身份当中的一个。

在她还是少年时,她曾一度对毛主席后代这一身份避之不及,唯恐丧失自己的个性。如今,她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她理想中的“孔东梅”。

同时,在深入接触和广泛经历后,孔东梅逐渐接受这一身份,向中国人证明毛主席外孙女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0 阅读:4

斜烟风起

简介:欢迎关注!欢迎点赞斜烟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