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花牡丹,古人除了吟诗赞美,还能怎样表达对其的喜爱?

紫山看历史 2023-04-22 01:39:03

随着洛阳的爆火,牡丹又一次的走进人们的视线,牡丹花富贵大气,人们都非常的喜欢,现代人会拍照记录牡丹花,而古代人表达对牡丹的喜爱除了吟诗作画,便是把它当成纹样绣在衣服上。那各个朝代的牡丹纹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一、牡丹的起源

牡丹又称“洛阳花”,双子叶植物,芍药科,落叶小灌木,高1-2米。牡丹花容艳丽、素有花王之称,长期被宫廷引种,因而象征富贵,被看作中国国花。但上古时期并无牡丹之名,统称为芍药。

秦汉时期称牡丹为木芍药,且有别称鹿韭、百两金等。牡丹花卉品种繁多,常于每年谷雨节气前后盛开,香气袭人。其花型硕大,花瓣有单瓣和复瓣两种,开花时色泽明艳鲜亮,花态饱满华丽,使人悦目娱心,因此被冠以“花中之王”之美誉。

唐代开元年间,牡丹开始繁盛于长安城,为人们所喜爱;到了宋代时期牡丹被称为“富贵之花”,是当时最受人们喜爱的花卉,北宋时洛阳牡丹盛极一时,受到人们的赞誉。

牡丹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备受文人墨客的追捧,他们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极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两宋时的著名文人几乎都有吟咏牡丹之作。他们大多描写牡丹袭人的香气、娇艳的花态、斑斓的色彩,更有借由牡丹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其中者,从各个方面描绘牡丹的风姿浓彩。

二、牡丹纹样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牡丹纹样作为我国传统纹样,最早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出现了缠枝牡丹纹以及新创的折枝牡丹纹。缠枝纹,又称“唐草”,缠枝纹的萌芽是两汉时期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组合灵活自由。

在“S”型波状曲线的基础形态上,可以向各种方向任意组合成各种形式,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居多;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缠枝纹清新飘逸,洒脱自然,因其具有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之含义与隋唐时期社会文化一致,所以在隋唐时期发展最盛。

牡丹纹样作为主流装饰纹样,开始于唐开元。唐开元年间盛行牡丹有其史实依据:其一,女皇武则天极重视牡丹,在武则天时代牡丹被移植于后宫,成为后宫观赏名花,且已培育了“双头牡丹”这一奇特品种,使得原本平凡普通的牡丹花一跃成为深受世人喜爱的名花。

其二,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对牡丹的倾心,在李溶所书《松窗杂记》中就有关于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玩赏颜色各异牡丹的段落;其三,是李白在沉香亭中赋《清平调》,其中书“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一句赞美牡丹之美艳,天下之无双。

以上三点有记载的史实能合理论证牡丹在唐开元年间流行的审美因素和社会因素。开元年间,主流装饰纹样由原先的宝相花纹样、海石榴花纹样逐步转化为牡丹纹样。

唐代牡丹纹样最突出的特点是花头大而短小,花瓣以复层为主,且边缘呈云曲状,整体花型圆满、华贵富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牡丹花“富贵”的内涵。

在纹样造型方面,开元年间是唐朝装饰风格的转变期,其风格由装饰性为主转向写实性为主导,而“写实”恰巧是牡丹纹从唐代各色花卉形态中崭露头角的基础。

大英博物馆藏一件唐代百纳袭装其出土于敦煌千佛洞,袭装上的牡丹纹样绣制精美,色彩鲜艳明丽,牡丹的形态生动且形象,足以可见唐代牡丹纹样的流行程度与绣制技艺高超。

宋代由于其以文人治国的思想,讲究君子淡如水,所以在纹样的运用上,注重去掉繁文褥节,提倡清淡和质朴。表现在服饰纹样上,同样是以清淡、典雅为主要审美风格,纹样造型以细长、质朴为美,追求诗情画意,主要刻画方式以写实为主。

宋代牡丹纹样的造型自由舒张、穿插生动,以折枝样式和缠枝样式的牡丹纹为典型样式。折枝牡丹纹样整体上偏于写实,花朵和枝蔓变化繁多,线条回环反复、婉转自然,整体呈现向生长的形态,花与叶相互交缠,既灵巧活泼又略显浪漫。

纹样中牡丹的枝干相连,整体形式多满地铺陈,飞禽走兽点缀其间,生动非常。折枝牡丹纹样虽样式繁冗,但细看却又显和谐统一,透露出其良好的整体性。

缠枝牡丹纹样在宋代也极为常见,经典样式如百花攒龙、凤穿百花等纹样,极受到当时权贵的欢迎。缠枝牡丹纹在宋代形成“喜相逢”的构成形式,构图上改变了原先的散点法,以连缀为主要构图方式。

纹样中的牡丹花头与其枝蔓形成具有动感变化的"S形”,花枝盘旋反转,流连缠绕,将众多单位花纹连于一体,并在花纹的转折点以大朵色彩鲜艳花型饱满的牡丹花头作为点缀,整个纹样充满美好而圆满的韵致。

宋代还出现了八答晕式牡丹纹样,该样式多使用规矩的花型,并将其点缀在由垂直、水平和对角线组成的米字格上,花型内填充牡丹花纹样,其余空间填充小的几何纹样作为修饰。

八达晕式牡丹纹样,样式复杂且组织严密,色彩鲜艳、华丽富贵。因当时社会时代审美意识的影响,宋代牡丹纹样的配色与前朝不同,前朝使用的朱红、草绿等色彩均被降低饱和度使用,且多使用邻近色进行调和,使纹样整体更显明亮柔和、淡雅庄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牡丹纹样也是辽、西夏的典型装饰纹样之一。辽代统治者对牡丹花情有独钟,不仅在皇家园林中大量种植,还赏赐给臣下。因受帝王喜爱,所以当时辽境内牡丹种植率极高。

牡丹在辽受到狂热追捧,各类以牡丹为装饰纹样的器皿也应运而生。不只是辽,少数民族中,西夏也十分中意牡丹。西夏称牡丹为托绿礴。西夏人十分中意饱含吉祥、华丽、高贵、圣洁之意的牡丹花,并在各种物品上使用牡丹纹样进行装饰,装饰主体以器皿为主。

三、牡丹纹样在元明清时的发展

元代牡丹纹样多为缠枝样式,其由宋代的样式演变而来。元代牡丹纹样的构图主要形式为“S”形构图,在主花周围以茂盛的枝叶作为修饰点缀,极富装饰效果。

元代蒙古族喜好奢华富丽,在服饰用料上以丝织物为主,选择丝织物纹样时倾向于浑金满地金花的繁杂装饰,百花攒龙缂丝织物更是因其多层次、多纹样的构成方式备受青睐。

百花攒龙缂丝主要由缠枝百花龙纹与小几何菱纹组成两个鲜明的层次,并配以缠枝牡丹、莲、菊等花卉纹样作为点缀,充满富贵华丽的感觉。

丝织品是元代最具时代特色、最重要的服饰用料,且当时的丝织加金工艺发展到极盛,以此技法刻画的牡丹纹样精美华丽,色彩鲜艳明亮,十分符合元代华丽艳俗的审美特征。

在明代,缠枝牡丹纹样仍然是服饰的主要装饰纹样,之后连缀式成为流行,结合千变万化的构图,牡丹纹样也展现出绰约多姿的造型。此外,散点式的装饰样式在明代也比较常见。

主要有两种散点方式:一种是规则散点,牡丹团花纹作为主花,在织物上以米字或井字的方式有规则地散点排列;另一种是自由式散点,主要方式是将折枝花纹在织物上做多散点自由排列。

除此之外,明代偏爱夸张牡丹纹进行装饰。夸张是明代牡丹纹样的造型特点,一方面夸张的造型可以对牡丹纹样的自然形态省略概括,另一方面可以对牡丹纹样的局部细节特征加以强化,使其造型更具典型性。

明代丝绸中的夸张牡丹纹,是将牡丹花瓣卷曲的外在形态变化成卷云纹的造型,层次叠加,并创作出了比自然牡丹花态更具有装饰性的造型,使纹样更具雍容华贵、富丽辉煌之感。

明代牡丹纹样色彩鲜艳,却也沉稳淑雅,常用对比色进行刻画,并适度增加金、银等中性灰色进行包边处理,使用晕色的方式来调和色彩之间的浓淡,总体来说整个纹样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融合统一,体现明代极高的纹样创作水平和审美态度。

清代时期牡丹纹样已成为织物服饰上最常见的纹样。清代的纹样发展分三个时期:清代初期以几何纹的运用为主,各类花朵纹样只起到点缀性作用;清中期受欧洲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影响,开始流行装饰繁复的纹样。

牡丹纹样在清代的大发展时期是清晚期,该时期多喜爱用折枝花、大朵的花纹来装饰服饰。清代出现了散答花样式,散答花样式的牡丹排列方式是自由散点分布排列,满地铺陈,纹样繁复,结构上趋向于松散,不再依靠枝蔓部分连接各个纹样。

清代印染织绣技术高度发展,独幅式的构成应运而生,并出现了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国画式纹图。清代的牡丹纹样注重写实,花与叶刻画的生动具体,色彩依附于织物的颜色,是清代最具时代特色和审美情趣的纹样。

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清代雪清牡丹纹漳缎,满地铺陈式排列,漳缎上的牡丹纹样花瓣形态生动,叶子卷曲有动感,大朵纹样松散排列,虽色彩单一,但能透露出其富贵雍容之质感。

综上所述,牡丹一直以来都十分受人们人们的喜欢,古人用牡丹纹样不仅能够表达自己对牡丹的喜爱之情,还能体现出自己的身份等级,而且各个朝代的牡丹纹样还有所不同,共同促进了牡丹文化的发展。

0 阅读:12
紫山看历史

紫山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