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本平台上分享过一首我的原创诗《无处归隐》:
寒暑消磨霜打头,
几回梦断故园秋。
亿万湖河皆有主,
天涯何处放渔舟?
这首诗得到绝大多数朋友的认同,有朋友在评论区说此诗贴近现实生活,写出了无产者的心酸和落寞。
首先说明一点,此诗格律是没有大问题的,属于“折腰体”,史上“折腰体”名篇不少,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等。
当然,本文不谈格律,而是谈炼字,下面就转入正题。
我在平台上发了这首诗后,有朋友在评论区回复:尾句“天涯何处放渔舟”不如改成“天涯何处泛渔舟”,他认为“泛”比“放”更有意境。
朋友们你觉得“天涯何处泛渔舟”和“天涯何处放渔舟”哪个更好呢?
从炼字的角度,这里只能用“放渔舟”,而不能“泛渔舟”。因为本诗主题是当今山河皆有主,已经无处归隐,无处放渔舟了,而不是无处“泛渔舟”,只要你有钱,租条渔船泛舟钓鱼并不难。
其实本质区别在于渔舟到底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放渔舟”中渔舟是自己的,而“泛渔舟”渔舟可能是别人的,例如大明湖花钱去“泛渔舟”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但这跟归隐就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本诗题目是“无处归隐”,前句是“亿万湖河皆有主”,所以后句只能是“天涯何处放渔舟”,寓意当今已经无处归隐了,而不是当今无处去划船了。
我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最后一句在“唱渔舟”和“放渔舟”之间犹豫过,“唱渔舟”化引了王勃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诗意虽盛,终不如“放渔舟”更直观,所以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后者。
再看一首经典的古诗,唐朝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一直被誉为炼字的典范,也是“推敲”一词的来源,但关于“僧敲月下门”好还是“僧推月下门”好至今仍存在一定争议,我就曾在某个评论区看到有些朋友说“敲”好,而另一些朋友说“推”好。
其实很简单,得看这个“门”是谁的,如果门是僧自己的,僧人回家,就是僧“推”月下门。如果门是别人的,就是僧“敲”月下门好。
因为此诗题目是“题李凝幽居”,因此很明显这门不是僧的,因此明显僧“敲”月下门好,这就是炼字。
通过以上例子可知,炼字是门大学问,一字之差,诗意可能差之千里,甚至用错了字会出现不符合逻辑的现象,因此写诗炼字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朋友们,是否赞同我的观点呢?读了本文是不是对写诗“炼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欢迎分享高见。
我感觉“天涯何处放归舟”更好!
到处湖河皆有主,唏嘘无岸泊我舟。
天涯无处放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