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赵倩,45岁,初中学历,离异,独自抚养一个儿子生活在一个南方的小县城里。
年轻时家里穷,没能读完高中就跟着表姐去了城里打工,后来在一家针织厂认识了我前夫,我们草率结婚,日子过得平淡而紧巴。
十年前他出轨,我净身出户,带着儿子回到了娘家,一间老旧的房子,一份超市收银员的工作,日子一天天熬着过。
我娘家人口不多,母亲早逝,父亲也在五年前去世了。
我唯一亲近的亲戚,就是我小姑——也就是我爸的妹妹,她嫁得远,十几年来几乎没联系。
她丈夫,就是我姑父,一个看起来总是板着脸的男人,印象中他不爱说话,小时候他来过几次我家,但我和他,从来没有什么交流。
后来不知怎么的,一场家庭纠纷让他和我父亲彻底断了来往,整整十三年没联系过。
直到今年初春,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那声音低沉又带些迟疑:“倩,是你吗?我是你姑父,老刘。”
我一愣,拿着电话站了半天没说话。他却很快说出了来意:出差到我们县里一个工地,要待一个月,想借住我家。他说他和我姑也老了,不想住宾馆,怕不安心。
我犹豫了几秒,还是答应了。虽然十三年没联系,但他毕竟是亲戚,而且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主动低头开口,我实在不好拒绝。
他来的那天,提着两个大布包,面色苍老许多,头发花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疲惫。我让他住进了我儿子的小房间,儿子正好在外地读书,一个月也用不上。
他没说太多话,只说了句:“麻烦你了,我不会给你添麻烦。”
我笑着说:“一家人,哪来的麻烦。”
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次姑父的到来,会让我重新看清一些被遗忘的往事,也会让我对“家人”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
02
姑父住进我家后,日子还是和往常一样过着。他白天去工地,晚上回来带着一身尘土,我总是习惯性地给他准备一碗热汤。我们之间的对话不多,但他会默默把我洗好的衣服晾起来,或者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把厨房的水龙头修好。
我起初有些不自在,毕竟多年未见,也并不亲近。但慢慢地,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细心的人。
有一天晚上我加完班回来,发现家里多了一个新的电饭锅,旧的那个早就漏气了,但我一直舍不得换。姑父看我疑惑,只淡淡说了一句:“我那天路过电器店,看打折,顺手买了一个。”
我心里一热,又有些说不出的滋味。一个十三年不来往的亲戚,竟然比我前夫还体贴。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渐渐熟络。他会在饭桌上问我儿子的近况,有时也会聊几句我父亲年轻时候的事。
“你爸年轻时,还挺护你妈的。那时候你小,你妈生病,他一晚上都没合眼守着。”他说着,眼神里有些感慨。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的一幕:父亲背着母亲去镇里看病,那天夜里下了大雨,他回来时浑身湿透,脸上却挂着笑。
“你和我爸后来怎么不走动了?”我忍不住问。
姑父低头喝了一口汤,沉默了好一会儿,“说到底,是我小气。那年你爷爷去世,你爸让你姑别回来,说她远嫁了,没资格管家里的事。我当时气就跟你爸吵了一架。后来一赌气,就再没联系。”
我一时无言。原来是这么一件事。
“其实我后悔了。”他轻声说,“你姑总念着你爸,说他嘴硬心软。我们老了,才知道,有些事,没必要一直记恨。”
我心头一酸。是啊,人到晚年,才懂得什么是重要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临近他离开的前一晚,他突然说:“明天我就走了,这一个月,打扰你了。”
我说:“不打扰,你在这,我心里踏实。”
他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像细细的沟壑,“你还是小时候那个懂事的倩。”
第二天清晨,他拎好行李准备走,却突然指着冰箱说:“倩,你看看冰箱后面,我忘了个东西。”
我有些纳闷,走过去挪开冰箱,顿时愣住了——那是一只鼓鼓的信封,里面塞着好几沓现金,还有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条。
纸条上写着一行字: “倩,这是你姑和我这些年省下的,给你留点底,别嫌少。”
我站在那儿,眼泪止不住往下掉。原来他早就打算好了,只是不想明说。
我追出去,他已经走远了。风吹过小巷,带着老人的背影,也吹乱了我的心绪。
那天晚上,我坐在床上,反复看着那张纸条,仿佛听见姑父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说:“你姑常说,倩是个好孩子,我们对不起她。”
我忽然明白,这一个月,他不仅仅是来出差的,他是来 修复一段亲情,完成一场迟来的告别 。
03
姑父走后,我把那只信封放进抽屉,没动里面一分钱。我知道,那不只是钱,而是一份迟来的关怀和歉意。
我给姑父打了个电话,他没接,后来发来一条短信:“倩,好好照顾自己,有事就打我电话。”
我回复了一句:“谢谢你,姑父,我会的。”
风继续吹着,日子依旧过着,但我心里有了些不一样的温度。原来,有些亲情,即便隔了十三年,依旧能在一个月里重新扎根、发芽。
我不知道未来我们会不会常联系 ,但我知道,有些人,即使沉默了多年,也依旧把你放心上。
冰箱后面的那封信,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灰暗的生活,也照亮了那段被遗忘的血脉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