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隐秘脱钩:iPhone15系列零部件成本分析显示中国占比仅2%

AI奇财 2023-10-20 23:36:08

苹果目前正在低调实施去中国化的战略。

最近,日经济新闻与拆解机构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合作,对苹果最新款的iPhone 15系列进行了详细拆解和成本分析。他们研究了不同国家/地区提供iPhone 15 Pro Max机型零部件的比重(按成本计算)。结果显示,美国零部件占比最高,约占33%,位居首位。韩国零部件的比重约为29%,增幅约为5%,排名第二。日本零部件的比重保持在10%,排名第三。与此相比,台湾零部件的比重显著增加至9%,而中国大陆供应的零部件比重则下降到了2%。

这些数据表明,苹果正在逐渐减少对中国大陆供应链的依赖,同时寻求多元化的供应来源。具体到iPhone零部件的构成,中国大陆零部件在iPhone 15系列中的占比已降至2%,这是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与之相对照的是,美国零部件在iPhone 15系列中的占比已达到33%,显示了其在苹果产品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加。

此外,国外维修网站ifixit在上个月还发布了有关美国版iPhone 15 Pro Max的拆解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iPhone 15 Pro Max采用了来自日本制造商铠侠的NAND型快闪存储器,德州仪器提供了快闪存储器控制器,而韩国的SK海力士则供应LPDDR5 SDRAM存储器等。这也反映了苹果在全球范围内多元化供应链的努力,减少对中国大陆的依赖。这一战略调整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供应链风险管理、地缘政治因素以及多元化生产基地的优势。

这份详细的拆解和成本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苹果产品供应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零部件来源的重要见解。特别是,在前后摄像头关键CMOS光学传感元件方面,日本索尼(SONY)是独家供应商,这突显了苹果在高质量光学技术上的依赖。

在电源和功率元件方面,苹果与高通、意法半导体(STM)等主要供应商合作,这包括电源管理芯片和电池充电元件等,显示了苹果对多元化供应链的关注。

此外,其他零部件如加速计整合陀螺仪、安全元件等都有不同的供应商,例如博世(Bosch Sensortec)和意法半导体。

在中国供应商方面,虽然数量不少,但按成本计算,它们的占比较低。这可能意味着中国供应商主要参与供应链的较低附加值环节。相机模组、相机镜头、背板玻璃、电池、声学元件等都涉及中国供应商,但它们在供应链中的比例逐渐下降。

虽然苹果的组装环节仍然在中国,但与高价值零部件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份额逐渐增加,这是一种战略调整的反映,也显示了苹果对供应链多元化和风险分散的兴趣。

为何美国制裁华为而中国未对苹果采取制裁措施,这个话题在国内引发广泛争议。这一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苹果在中国大陆的供应链规模庞大,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目前的情况显示,苹果正在悄然实施一项被称为"脱钩"的策略,尽管相对隐秘,但具有显著意义。尽管苹果仍然在中国进行产品组装,但这一环节的盈利较低,而且完全有可能被其他国家如印度替代。

苹果已经开始将高利润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降低对中国大陆供应链的依赖。这导致了中国台湾在苹果供应链中的比重超过了中国大陆。

在这一背景下,苹果积极将其中国供应商逐渐移往印度。根据CINNO Research的数据,一些中国的苹果供应商已获得印度政府初步许可,在印度开展业务,其中包括立讯精密和舜宇光学科技旗下的子公司。印度塔塔集团甚至接管了苹果主要供应商纬创印度iPhone厂,这标志着印度本土企业首次拥有第一条苹果产品的组装生产线。

尽管中国在苹果的全球供应链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根据苹果2023年公布的Top供应链数据,中国的供应商数量虽然众多(94家),但其提供的成本价值比例仅为2%。这表明苹果手机对中国产业链的贡献价值正在逐渐减小,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也相对较低。

戴尔与苹果在去中国化策略上的差异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尽管两者都在采取去中国化的步骤,但它们的方式和后果却存在明显差异。

戴尔去年宣布采取去中国化措施,这一行动相对高调。然而,这也导致了戴尔在中国市场的逐渐式微,市场份额大幅下滑。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戴尔的销量在2023年第二季度同比暴跌52%,市场份额创下近年来的新低。这表明,戴尔正在被中国市场逐渐"去戴尔化"。

相比之下,苹果采取的去中国化策略相对低调,明面上仍然保持与中国市场的友好关系。这是因为中国是苹果的第二大消费市场,苹果在中国的规模和用户基数庞大,消费者忠诚度较高。然而,苹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份额下降的影响,这已经开始在一些数据中显现出来。例如,根据最新的出货量数据,华为手机在中国超越苹果,登顶榜首位置。

尽管苹果受到影响,但它在中国市场的庞大果粉基础仍然存在,这是国内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障碍。

中国政府不会轻易对苹果采取制裁措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苹果代表了科技行业的顶尖水平。中国意识到封闭产业链并不符合国际化的趋势,因此需要继续开放市场,激发国内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本身也一直在不断扩大开放,吸引外国公司参与。苹果作为全球知名科技公司,遵守中国法律规定,并继续在中国市场发展,符合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

中国拥有一个庞大的果粉群体,这些消费者已经深度融入了苹果的生态系统,他们习惯使用iPhone,并对苹果产品产生了强烈的忠诚。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苹果的去中国化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选择,因为这相当于干扰了他们的购买决策权。

然而,需要客观看待的是,尽管苹果在采取去中国化措施,但其在中国的基础太过庞大,果粉忠诚度也极高。因此,这种下坡趋势不太可能迅速发生。尽管苹果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品牌忠诚度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其市场份额。

苹果在选择供应商时,的确是将高价值环节的利润留给了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公司。但另一方面,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中国国内目前还没有能够替代这些高价值环节的公司。高通、三星、SK海力士、日本的铠侠、索尼的镜头,以及意法半导体的电源管理芯片等,这些公司在技术领域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尚无国内替代品。

因此,如果没有像华为这样的国内厂商崛起,那么这些在高价值环节中提供零部件的公司,由于失去苹果这样的头部客户,可能会陷入破产的境地。华为Mate60的崛起为国内高价值链供应商提供了更多利润和资金,用于进一步提升研发和产品技术。这也增加了国内公司与日韩竞争的实力。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小米、OPPO、vivo等公司不能支持国产供应链厂商吗?事实上,它们在某些非核心零部件上的选择确实偏向国内产品,但它们的品牌溢价受到苹果的竞争压力,主要销售在低端和中端市场,因此对高端市场的供应链影响相对有限。

在中国市场,华为的品牌溢价更高,消费者支持度更强,出货量更大,95%的国产供应商比例,推动整个国内手机供应链生态圈的发展。如果没有华为的迅速复苏,按照当前趋势,苹果可能会将国内供应链的份额从仅剩的2%进一步压缩到1%。这将对许多供应商构成巨大的挑战。

因此,中国供应商需要展现出竞争力,苹果的去中国化决策有其政治因素,但也显示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公司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供应链厂商需要在技术创新上展现雄心,与国际竞争对手如日本、韩国和美国的供应商竞争。华为的成功复苏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但他们也必须有危机感,以确保自己的竞争力。

戴尔和苹果的去中国化决策显示了全球供应链战争的激烈程度。消费者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予支持,但在长期内,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将决定市场地位。这需要消费者的支持,也需要供应链环节的自我改进。中国在核心元器件供应链的提升和升级将决定华为和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谁能获得更大的份额。

尽管苹果和华为在中国市场出现了不同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可能不会迅速改变。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空间将取决于其与中国供应链的合作程度。虽然苹果做出了选择,但其未来在中国市场的运势仍有待观察。

0 阅读:17

AI奇财

简介:一起领略科技、人工智能(AI)世界